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性质、任务及特点 1
二、病理生理学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
三、病理生理学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2
思考题 3
第一章 疾病概论 4
第一节 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4
一、健康 4
二、疾病 4
三、亚健康 5
第二节 病因学 5
一、疾病发生的原因 5
二、疾病发生的条件 6
第三节 发病学 6
一、疾病发生的普遍规律 7
二、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8
第四节 疾病的转归——康复与死亡 9
第五节 疾病模型 10
一、疾病模型的分类 10
二、疾病模型制备的基本方法 10
三、疾病模型制备的基本要求 11
第六节 疾病谱的变化 11
第七节 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 12
一、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功能基因组学 12
二、人类基因组计划与疾病研究 12
思考题 13
第二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4
第一节 水、钠代谢的生理学基础 14
一、体液的容量和分布 14
二、体液的渗透压 15
三、水、钠平衡及调节 16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18
一、体液容量减少——脱水 18
二、体液容量增多 21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25
一、钾的生理功能、钾平衡及其调节 25
二、低钾血症 27
三、高钾血症 31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31
一、镁平衡及其调节 32
二、低镁血症 32
三、高镁血症 33
思考题 34
第三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35
第一节 正常酸碱平衡 35
一、酸碱的概念 35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36
三、酸碱平衡的调节 36
第二节 反映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41
一、pH与H+浓度 41
二、动脉血CO2分压 41
三、实际碳酸氢盐与标准碳酸氢盐 42
四、缓冲碱 42
五、碱剩余 42
六、阴离子隙 43
第三节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 43
一、代谢性酸中毒 43
二、代谢性碱中毒 46
三、呼吸性酸中毒 48
四、呼吸性碱中毒 51
第四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52
一、二重酸碱平衡紊乱 52
二、三重酸碱平衡紊乱 53
思考题 54
第四章 缺氧 55
第一节 概述 55
第二节 原因、分类和血氧变化的特点 56
一、乏氧性缺氧 56
二、血液性缺氧 57
三、循环性缺氧 58
四、组织性缺氧 59
第三节 机体的功能与代谢变化 60
一、呼吸系统的变化 60
二、循环系统的变化 61
三、血液系统的变化 62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63
五、组织、细胞的变化 63
第四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64
第五节 氧疗和氧中毒 65
一、氧疗 65
二、氧中毒 65
思考题 66
第五章 发热 67
第一节 概念 67
第二节 病因和机制 68
一、发热激活物 68
二、内生致热原 69
三、体温升高的机制 70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72
一、体温上升期 72
二、高温持续期 72
三、体温下降期 73
第四节 功能和代谢变化 73
一、生理功能的变化 73
二、代谢变化 74
三、免疫功能变化 74
四、其他 74
第五节 生物学意义及处理原则 74
一、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74
二、发热的处理原则 75
思考题 75
第六章 应激 76
第一节 概述 76
一、应激的概念 76
二、应激原 76
第二节 应激的全身性反应 77
一、神经内分泌反应 77
二、机体代谢变化 80
三、机体功能变化 80
第三节 应激的细胞反应 81
一、热休克蛋白 81
二、急性期反应蛋白 83
第四节 应激与疾病 84
一、应激与躯体疾病 84
二、应激与心理、精神障碍 85
第五节 临床处理原则 86
思考题 86
第七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87
第一节 概述 87
第二节 原因和条件 87
一、原因 87
二、条件 87
第三节 发病机制 88
一、活性氧的作用 88
二、钙超载 92
三、白细胞的作用 93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生成障碍 95
第四节 机体主要器官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95
一、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95
二、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96
三、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96
四、肾缺血-再灌注损伤 97
五、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97
六、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97
七、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97
第五节 防治原则 97
一、尽早恢复血流,减少缺血时间 97
二、采用低压、低温、低钙再灌注液 97
三、清除活性氧 97
四、钙阻断剂的使用 98
五、抗白细胞疗法 98
六、补充能量及促进能量生成 98
七、启动细胞内源性保护机制 98
思考题 99
第八章 细胞凋亡 100
第一节 概述 100
一、概念 100
二、生物学意义 100
三、分期 101
四、主要变化 101
第二节 发生机制 103
一、细胞凋亡相关因素 103
二、主要信号传导通路 104
三、细胞凋亡相关基因 105
第三节 细胞凋亡与疾病 106
一、细胞凋亡不足 106
二、细胞凋亡过度 107
三、细胞凋亡不足与过度并存 108
第四节 细胞凋亡在疾病防治中的意义 108
一、合理利用凋亡诱导因素 109
二、干预凋亡信号转导 109
三、调节 凋亡相关基因 109
四、控制凋亡相关的酶 109
五、防止线粒体跨膜电位的下降 109
思考题 109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11
第一节 正常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 111
一、凝血系统 111
二、抗凝血系统 112
三、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的调节 113
第二节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的基本类型 114
一、血栓形成 115
二、止、凝血功能障碍 115
三、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6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16
一、DIC的病因和诱因 116
二、DIC的发病机制 117
三、DIC的分型 119
四、DIC时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120
五、DIC的诊断与防治原则 121
思考题 122
第十章 休克 124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125
一、休克的病因 125
二、休克的分类 125
第二节 休克的发生发展机制 126
一、微循环机制 127
二、细胞分子机制 134
第三节 机体代谢与功能变化 136
一、物质代谢紊乱 136
二、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 137
三、器官功能受损 137
第四节 几种常见休克的特点 137
一、失血性休克 137
二、感染性休克 137
三、过敏性休克 138
四、心源性休克 139
第五节 防治原则 139
一、病因学防治 139
二、发病学防治 139
思考题 140
第十一章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多器官功能障碍 142
第一节 概述 142
第二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143
一、病因 143
二、始动环节 143
三、诊断标准 144
四、SIRS的分期 145
五、发病机制 145
第三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 149
一、分型 149
二、机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和代谢障碍 150
第四节 防治原则 152
一、防治感染和创伤 152
二、及时补足血容量,防治休克和缺血-再灌注损伤 152
三、阻断炎症瀑布反应 152
四、尽可能由胃肠道进食 153
五、代谢支持 153
思考题 153
第十二章 肿瘤 154
第一节 病因 154
一、外源性因素 154
二、内源性因素 155
第二节 发病机制 156
一、癌基因与肿瘤 157
二、抑癌基因与肿瘤 158
三、DNA修复基因与肿瘤 160
四、代谢酶基因与肿瘤 160
五、凋亡基因、抗凋亡基因与肿瘤 161
六、肿瘤发生是多基因改变的多阶段过程 161
第三节 肿瘤转移 162
一、与肿瘤转移过程有关的因素 162
二、肿瘤侵袭转移相关基因 164
三、肿瘤转移多步骤过程 165
第四节 肿瘤对机体的影响 166
一、局部影响 166
二、全身影响 166
思考题 166
第十三章 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 168
第一节 动脉粥样硬化 168
一、危险因素 168
二、病灶形成的机制 170
三、对机体重要器官的影响 173
四、防治原则 174
第二节 高血压 174
一、概述 174
二、病因 175
三、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76
四、对机体的影响 179
五、防治原则 179
思考题 180
第十四章 心脏功能不全 181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181
一、病因 181
二、诱因 182
三、分类 183
第二节 机体的代偿适应反应 184
一、神经-体液调节机制激活 184
二、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生成增多 186
三、心肌改建与心室重构 187
第三节 发病机制 189
一、心肌收缩成分减少和排列改变 190
二、心肌能量代谢障碍 191
三、兴奋-收缩耦联障碍 192
四、心肌纤维化与顺应性降低 193
五、心肌舒张负荷减小与舒张被动阻力增大 194
六、心室壁舒缩协调障碍 194
第四节 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194
一、低排出量综合征 195
二、静脉淤血综合征 196
第五节 防治原则 197
一、防治原发病 197
二、消除诱因 198
三、改善心脏泵血功能 198
四、干预心肌改建 198
五、促进心肌生长或替代衰竭的心脏 198
思考题 198
第十五章 呼吸功能不全 200
第一节 病因与发病机制 200
一、病因 200
二、发病机制 201
第二节 主要代谢与功能变化 207
一、酸碱平衡紊乱 208
二、呼吸系统的变化 208
三、循环系统的变化 208
四、中枢神经系统的变化 209
五、肾功能的变化 210
六、胃肠道变化 210
第三节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10
一、病因 210
二、发病机制 211
第四节 防治原则 212
一、防治原发病 212
二、保持呼吸道通畅提高肺通气 212
三、氧疗 212
四、改善内环境紊乱和支持重要器官功能 213
思考题 213
第十六章 肝功能不全 214
第一节 病因和分类 214
一、病因 214
二、分类 215
第二节 肝功能不全综合征机体的功能、代谢变化 216
一、物质代谢障碍 216
二、激素代谢障碍 217
三、胆汁代谢障碍 217
四、凝血功能障碍 218
五、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218
六、免疫功能障碍 219
七、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219
八、器官功能障碍 219
第三节 肝纤维化 219
一、发生机制 220
二、防治原则 221
第四节 肝性脑病 222
一、概念、分类及分期 222
二、发病机制 222
三、常见诱因 227
四、防治原则 227
第五节 肝肾综合征 228
一、概念及分类 228
二、发生机制 228
三、防治原则 229
思考题 229
第十七章 胃肠功能障碍 230
第一节 胃肠动力障碍 230
一、原因和发病机制 230
二、主要表现 231
三、防治原则 232
第二节 吸收不良 232
一、病因和发生机制 232
二、对机体的影响 234
三、防治原则 234
第三节 肠道屏障功能障碍 234
一、病因和发生机制 235
二、对机体的影响 236
三、防治原则 236
思考题 236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237
第一节 急性肾功能不全 237
一、病因与分类 237
二、发病机制 238
三、临床经过与功能、代谢变化 240
四、防治原则 243
第二节 慢性肾功能不全 243
一、病因 243
二、发病过程及其机制 244
三、功能代谢变化 245
第三节 尿毒症 247
一、功能代谢变化 248
二、发病机制 249
三、慢性肾功能不全与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251
思考题 251
第十九章 神经系统病理生理 252
第一节 意识障碍 252
一、原因 252
二、机制 252
三、表现 254
四、防治原则 254
第二节 疼痛 254
一、原因 254
二、产生疼痛的组织及其疼痛的特点 255
三、机制 255
四、防治原则 258
第三节 阿尔茨海默病 258
一、临床表现特征 259
二、危险因素 259
三、发病机制 259
四、防治原则 260
思考题 261
索引 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