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
一、刮痧疗法的含义 1
二、刮痧疗法的产生和运用 2
三、刮痧疗法的治病原理和治疗作用 11
四、刮痧疗法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14
五、刮痧疗法具有的优点 16
六、对于刮痧疗法应有的认识 17
七、刮痧疗法的种类和操作手法 17
八、刮痧疗法的工具及其使用 19
九、刮痧疗法的实施步骤 22
十、刮痧疗法治病时的注意事项 32
十一、刮痧疗法治疗之候气 33
十二、刮痧疗法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 34
第二章 36
一、人体气血营卫的循行规律 36
二、人体经络的组成和各经络的分布路线 37
1.十二经脉 39
手太阴肺经 39
手阳明大肠经 39
足阳明胃经 40
足太阴脾经 41
手少阴心经 42
足太阳膀胱经 43
足少阴肾经 43
手太阳小肠经 43
手厥阴心包经 44
手少阳三焦经 45
足少阳胆经 46
足厥阴肝经 46
2.奇经八脉 47
任脉 48
督脉 48
冲脉 49
带脉 49
阴维脉 49
阳维脉 49
3.十五络脉 50
阴跷脉 50
阳跷脉 50
手太阴络脉 51
手少阴络脉 51
手厥阴络脉 51
手太阳络脉 52
手阳明络脉 53
手少阳络脉 53
足太阳络脉 53
足少阳络脉 53
足阳明络脉 53
任脉之络脉 54
足厥阴络脉 54
足太阴络脉 54
足少阴络脉 54
督脉之络脉 56
脾之大络脉 56
4.十二经别 56
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 57
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 57
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 58
手太阳经别与手少阴经别 58
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 59
手阳明经别与手太阴经别 59
足太阳经筋 60
5.十二经筋 60
足少阳经筋 61
足阳明经筋 62
足太阴经筋 62
足厥阴经筋 63
足少阴经筋 63
手太阳经筋 64
手少阳经筋 64
手阳明经筋 65
手太阴经筋 65
手厥阴经筋 65
手少阴经筋 66
6.十二皮部 68
三、人体主要部泣与经络的关系 70
1.头项部 70
2.肩背部 73
3.胸腹部 74
4.腰际胁肋部 74
5.尻臀外阴部 75
四.刮痧常用腧穴(经穴)的位置和作用 75
尺泽 76
孔最 76
侠白 76
1.手太阴肺经经穴 76
列缺 77
太渊 77
鱼际 77
少商 77
2.手阳明大肠经经穴 77
合谷 77
阳溪 77
手三里 77
四白 78
承泣 78
3.足阳明胃经经穴 78
迎香 78
肩髃 78
肘髎 78
曲池 78
天鼎 78
头维 79
膺窗 79
缺盆 79
乳根 79
下关 79
颊车 79
地仓 79
巨髎 79
承满 80
梁门 80
天枢 80
归来 80
髀关 80
伏兔 80
梁丘 80
犊鼻 80
厉兑 81
内庭 81
解溪 81
丰隆 81
上巨虚 81
足三里 81
下巨虚 81
商丘 82
阴陵泉 82
地机 82
三阴交 82
血海 82
公孙 82
太白 82
隐白 82
4.足太阴脾经经穴 82
冲门 83
5.手少阴心经经穴 83
极泉 83
少海 83
灵道 83
通里 83
阴? 83
神门 83
肩外俞 84
天宗 84
小海 84
肩贞 84
后溪 84
少泽 84
6.手太阳小肠经经穴 84
腕骨 84
7.足太阳膀胱经经穴 85
天柱 85
通天 85
睛明 85
攒竹 85
听宫 85
颧髎 85
天容 85
肩中俞 85
大杼 86
风门 86
肺俞 86
厥阴俞 86
心俞 86
膈俞 86
肝俞 86
肾俞 87
三焦俞 87
关元俞 87
大肠俞 87
胃俞 87
脾俞 87
胆俞 87
膀胱俞 88
中膂俞 88
八髎 88
魄户 88
膏盲 88
神堂 88
飞扬 89
承山 89
承筋 89
委中 89
殷门 89
承扶 89
秩边 89
志室 89
昆仑 90
申脉 90
互阴 90
8.足少阴肾经穴 90
涌泉 90
然谷 90
太溪 90
大钟 90
水泉 90
间使 91
内关 91
郄门 91
内关 91
间使 91
郄门 91
曲泽 91
复溜 91
交信 91
照海 91
大赫 91
9.手厥阴心包经经穴 91
大陵 92
中渚 92
阳池 92
外关 92
10.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2
中冲 92
劳宫 92
劳宫 92
液门 92
大陵 92
外关 92
阳池 92
中渚 92
液门 92
10.手少阳三焦经经穴 92
中冲 92
角孙 93
肩髎 93
支沟 93
天并 93
翳风 93
耳门 93
和髎 93
丝竹空 93
和髎 93
丝竹空 93
耳门 93
角孙 93
翳风 93
肩髎 93
天并 93
支沟 93
11.足少阳胆经经穴 94
头临泣 94
完骨 94
率谷 94
下关 94
听会 94
瞳子髎 94
11.足少阳胆经经穴 94
阳白 94
瞳子髎 94
听会 94
下关 94
率谷 94
完骨 94
阳白 94
头临泣 94
风池 95
肩并 95
维道 95
环跳 95
风市 95
阳陵泉 95
光明 95
悬钟 95
风市 95
肩并 95
维道 95
环跳 95
悬钟 95
风池 95
光明 95
阳陵泉 95
丘墟 96
12.足厥阴肝经经穴 96
侠溪 96
足临泣 96
丘墟 96
大敦 96
足临泣 96
侠溪 96
大敦 96
行间 96
太冲 96
蠡沟 96
中都 96
12.足厥阴肝经经穴 96
太冲 96
蠡沟 96
中都 96
行间 96
曲泉 97
筋缩 97
腰阳关 97
长强 97
13.督脉经穴 97
期门 97
章门 97
腰俞 97
筋缩 97
腰阳关 97
腰俞 97
长强 97
13.督脉经穴 97
期门 97
章门 97
曲泉 97
身柱 98
百会 98
风府 98
哑门 98
大椎 98
陶道 98
至阳 98
至阳 98
大椎 98
陶道 98
身柱 98
灵台 98
灵台 98
中极 99
中脘 99
神阙 99
气海 99
关元 99
水沟 99
曲骨 99
14.任脉经穴 99
神庭 99
上星 99
廉泉 100
承浆 100
天突 100
印堂 100
15.十四经外奇穴 100
膻中 100
巨阙 100
上脘 100
华盖 100
腰眼 101
八邪 101
夹脊 101
腰奇 101
十宣 101
定喘 101
金津、玉液 101
鱼腰 101
太阳 101
四缝 102
落枕 102
腰痛穴 102
二白 102
肩前 102
八风 102
里内庭 102
膝眼 103
百虫窝 103
鹤顶 103
一、内科病证 104
1.感冒 104
第三章 104
2.哮喘 106
3.咳嗽 108
4.中暑 109
5.呕吐 111
6.呃逆 114
7.泄泻 116
8.霍乱 118
9.胃痛 120
10.腹痛 121
11.痢疾 123
12.便秘 125
13.头痛 127
14.胁痛 130
15.胸痹 132
16.腰痛 134
17.坐骨神经痛 135
18.漏肩风 137
19.痹证 138
20.眩晕 140
21.失眠 142
22.脏躁 144
23.惊悸 145
24.盗汗 147
25.癫狂 148
27.中风 152
28.面瘫 154
29.面痛 155
30.痿证 156
31.黄疸 158
26.痫证 160
32.疟疾 160
33.癃闭 161
34.淋证 162
35.遗精 164
36.阳萎 165
37.脱肛 166
38.肥胖症 167
1.月经不调 168
二、妇儿科病证 168
2.痛经 170
3.闭经 172
4.崩漏 173
5.不孕 175
6.阴挺 177
7.癥瘕 178
8.阴吹 180
9.绝经前后诸证 181
10.恶露不下 183
11.产后腹痛 184
12.乳痈 185
13.小儿惊风 187
14.小儿泄泻 188
15.疳疾 189
16.顿咳 191
17.尿床 193
18.痄腮 194
19.小儿痿证 195
三、外科、五官科病证 196
1.风疹 196
2.肠痈 198
3.痔疮 199
4.疔疮 200
5.湿疹 201
6.牛皮癣 203
7.肘劳 203
8.落枕 204
9.扭伤 206
10.目赤肿痛 208
11.针眼 208
12.眼睑下垂 210
13.近视 211
14.咽喉肿痛 212
15.耳鸣、耳聋 214
16.鼻渊 215
17.鼻衄 216
18.牙痛 217
第四章 219
一、全身性刮痧疗法保健 220
二、局部性刮痧疗法保健 227
附:参考文献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