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 1
自序二 2
第二篇 经学时代 5
第一章 泛论经学时代 5
第二章 董仲舒与今文经学 8
第一节 阴阳家与今文经学家 8
第二节 阴阳家思想中之宇宙间架 9
第三节 董仲舒在西汉儒者中之地位 11
第四节 元,天,阴阳,五行 12
第五节 四时 14
第六节 人副天数 17
第七节 性情 18
第八节 个人伦理与社会伦理 20
第九节 政治哲学与社会哲学 23
第十节 灾异 27
第十一节 历史哲学 28
第十二节 春秋大义 32
第三章 两汉之际谶纬及象数之学 37
第一节 纬与谶 37
第二节 所谓象数之学 38
第三节 阴阳之数 40
第四节 八卦方位 42
第五节 卦气 44
第六节 孟喜,京房 45
第七节 音律配卦 49
第八节 其他纬书 50
第九节 阴阳家与科学 53
第四章 古文经学与扬雄、王充 54
第一节 “古学”与刘歆 54
第二节 扬雄 55
第三节 王充 62
第五章 南北朝之玄学上 71
第一节 玄学家与孔子 71
第二节 何晏、王弼及玄学家之经学 72
第三节 阮籍、嵇康、刘伶 78
第四节 《列子》中之唯物论及机械论 82
第五节 《杨朱篇》中放情肆志之人生观 83
第六章 南北朝之玄学下 90
第一节 向秀与郭象 90
第二节 独化 91
第三节 宇宙间事物之关系 93
第四节 天然及人事之变化 95
第五节 “无为” 96
第六节 圣智 98
第七节 “逍遥” 101
第八节 “齐物” 103
第九节 “至人” 106
第七章 南北朝之佛学及当时人对于佛学之争论 108
第一节 中国佛学与中国人之思想倾向 108
第二节 佛家与道家 109
第三节 “六家七宗” 111
第四节 僧肇所讲世界之起源 116
第五节 僧肇之不真空义 118
第六节 僧肇之物不迁义 119
第七节 僧肇所说之圣人 120
第八节 僧肇之般若无知义 121
第九节 道生之顿悟成佛义 122
第十节 当时对于神灭神不灭之辩论 128
第八章 隋唐之佛学上 132
第一节 吉藏之二谛义 132
第二节 玄奘之《成唯识论》 134
第三节 法藏之《金师子论》 150
第九章 隋唐之佛学下 161
第一节 天台宗之《大乘止观法门》 161
第二节 慧能,神会,宗密 172
第十章 道学之初兴及道学中“二氏”之成分 189
第一节 韩愈 189
第二节 李翱……19l 195
第三节 道学与佛学 195
第四节 道教中一部分之思想 196
第五节 道教中之科学精神 198
第十一章 周濂溪,邵康节 200
第一节 周濂溪 200
第二节 邵康节 205
第十二章 张横渠及二程 216
第一节 张横渠 216
第二节 程明道与程伊川 226
第十三章 朱子 243
第一节 理,太极 243
第二节 气 248
第三节 天地人物之生成 250
第四节 人物之性 253
第五节 道德及修养之方 256
第六节 政治哲学 258
第七节 对于佛家之评论 260
第十四章 陆象山、王阳明及明代之心学 263
第一节 陆象山 263
第二节 杨慈湖 267
第三节 朱陆异同 269
第四节 朱子以后之理学 272
第五节 陈白沙与湛甘泉 273
第六节 王阳明 274
第七节 王龙溪及王心斋 286
第十五章 清代道学之继续 290
第一节 汉学与宋学 290
第二节 颜李及一部分道学家 290
第三节 戴东原 299
第十六章 清代之今文经学 310
第一节 清末之立教改制运动 310
第二节 康有为 311
第三节 谭嗣同 316
第四节 廖平 322
第五节 经学时代之结束 328
附录一 第二篇 第五章 异文 329
附录二 审查报告三 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