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评论 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仲富兰著
  • 出 版 社: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09019474
  • 页数:447 页
图书介绍:

一 现代广播与新闻评论 1

1·1 广播与现代文明 1

无线电广播的兴起背景 1

广播的使命:传播文明 3

新闻舆论是广播首要的和基本的职能 7

1·2 信息含量与思想含量 8

真实是广播新闻的生命 8

一种有目的的新闻活动 11

1·3 广播评论的三大基本问题 13

“一身兼二任” 13

党性与人民性 16

舆论监督中的方法与效果 18

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20

1·4 处于竞争态势下的广播评论 22

广播要自己走路 22

深度报道的崛起 23

要有大家巨匠意识 25

二 广播评论的功能定位 29

2·1 高扬民族精神 33

民族振兴高昂激越的篇章 33

滴水穿石,讴歌真善美 35

2·2 关注社会热点 37

引人瞩目的文化风景线 37

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标准 39

开掘感和新鲜感 40

2·3 传播代表舆论 42

意识传播的起点 42

舆论的一般流程 44

代表舆论与“讲政治” 47

2·4 引导舆论监督 51

强化正确舆论 51

一种社会约束机制 52

三 广播评论的内涵与外延 57

3·1 广播评论的本质特点 59

鲜明的政治倾向性 59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62

3·2 刻意求新的客观要求 63

求新问题尤为突出 63

新闻性的诸种特征 65

新鲜空气清新风 68

3·3 群众性的双重含义 72

与千百万群众血肉相连 72

把评论的焦点对准生活 74

“万花筒”与“多棱镜” 77

3·4 拓展中的体裁意识 81

文字评论仍是主体 81

种类与规格 83

“广播评论性节目”的出现 87

“朝新闻的背后走” 89

《新闻访谈》给我们的启示 91

四 广播评论的选题与立论 97

4·1 选题贵在“选择” 98

选择的一般意义 98

选题的倾向性 101

“上面的精神”和“下面的情况” 103

4·2 论点贵在“发现” 107

“慧眼识珠” 107

新闻发现面面观 110

善于捕捉“新闻眼” 113

4·3 立论三要素:实、新、准 116

着眼实际,求真务实 119

新颖脱俗,需有特色 122

反映现实,准确无误 129

4·4 提炼的四种方法 135

立论的过程通常也是主题的提炼过程 135

量体裁衣,切合主题 137

一根红线,贯串素材 140

联想比较,多向思维 144

着眼细微,力求创新 148

五 谋篇布局与情理交融 155

5·1 “言之有序”的骨架 157

“凤头、猪肚、豹尾” 157

对结构的基本要求 165

让眉目更传神 169

5·2 “情理交融”的铺展 171

精思慎辨,持之有据 171

“让两只翅膀都丰满有力” 177

分析好,大有益 180

“一粒砂子看世界” 184

“语必关情始动人” 187

六 述论铺陈与语言技巧 191

6·1 “义贵圆通”说论证 191

严密的逻辑力量 191

常见的论证方法 193

虚实结合 202

6·2 “说理论述”的文采 202

理趣横生 205

举重若轻 208

亦庄亦谐 211

6·3 “语言达意”的技巧 216

对语言的基本要求 217

广播语言的特殊要求 219

写明白话、大实话 221

言为心声,为听而写 225

“口语化”、“短语化”和群众语言 228

形象语言与评论的可听性 232

巧妙运用广播音响 236

朴素精炼 238

“铅华洗净方为美” 241

规范广播语言 243

七 写作主体的心理准备 251

7·1 调查研究与参与意识 252

“处处留心皆学问” 252

调查研究是基本功 257

文风清新缘深入 261

敢开“第一腔” 266

吃透“两头”:钻研文件和重视听众来信 268

天道酬勤,群众为师 270

7·2 积累资料,厚积薄发 275

日积月累,披沙拣金 275

积累“为我所用”的资料 279

积累资料的具体方法 282

7·3 精心构思,反复修改 286

认真构思“打腹稿” 286

“磨刀不误砍柴工” 289

仔细地列写提纲 291

“烂熟于心,一挥而就” 294

多加琢磨,细加推敲 296

7·4 写作心理与思维素质 300

评论作者的心理素质 300

积蓄能量*302++动静转换 306

克服过重的精神负担 307

用平常心态写作 309

八 社会效果与评论格调 313

8·1广播评论应当顾及社会效果 313

评论的“实益性” 314

“传播注射”的危害 316

走出新闻传播的误导 319

社会监督与社会批评 322

8·2 在健全法制中完善社会批评 322

如何看待“新闻纠纷” 324

新闻机构不是裁判者 325

尊重被批评者的正当权利 328

尊重公民的隐私权 329

批评的三原则 330

8·3 怎样看待社会问题与消极现象 331

历史进步的代价 331

社会代价在当今更加突出 333

当代人所遇问题的实质 335

批评、评论的使命意识 337

革除弊端,旗帜鲜明 339

8·4 新闻的自重与评论的格调 341

新闻的自重*341++忌“拍马溜须” 342

忌“小报作风”*344++忌“起哄” 345

忌“华而不实”*347++格调不能颓落 348

8·5 评论作者应具有的意识 350

喉舌意识 350

导向意识 352

表率意识 354

精品意识 355

法律意识 356

群体意识 357

自律意识 357

人与传播文化 359

九 广播评论与传播文化 359

9·1 传播文化的一般概念 359

真实而丰富的新闻源 361

信息的矢量传播 362

关于受众 363

“舆论中介”与广播 364

9·2 广播评论与文化整合 366

历史是一面镜子 366

文化价值体现的历史过程 369

社会关系的制约与调节 372

评论与社会思潮 373

社会控制张力 376

真实的信息形态 378

9·3 舆论传播的形态 378

流言的蛊惑形态 380

市井的“闲言碎语” 383

思辨的理性形态 384

9·4 评论与传播文化的特性 386

积极入世,直面社会 387

崇尚价值的尺度 388

反映时代的政治倾向性 389

十 呼唤评论作者的人格力量 393

把握舆论导向“守土有责” 394

10·1 加强政治与大局意识 394

有利于促进安定团结 396

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 398

以韬奋为楷模 401

10·2 提高学养,敬业爱岗 405

重视知识积累 405

提高写作水平 408

“做学者型的记者” 410

自强不息,学无止境 413

10·3 提倡正派的作风和文风 414

脚踏实地,勇于创新 414

勤思维、广游历、多交际 415

端正文风,刻不容缓 418

要有“事业心”与“成就感” 423

10·4 完善自我,做党与人民忠实的代言人 425

要清廉不要拜金 425

市场经济与人生新课题 426

双重的价值观 428

“坚强你自己” 429

坚持新闻记者的人格操守 431

反对无聊的“笔墨官司” 433

把写作视为人生的快乐 435

主要参考文献 440

跋语:我与广播的情结 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