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与自然 1
第一节 人与自然的关系 1
一、人的生长发育与衰亡 1
二、人体生理与自然的关系 7
三、人体病理与自然的关系 12
四、疾病发生与自然的关系 17
五、疾病发展与自然的关系 22
第二节 人身整体观 23
一、人身是一个整体 23
二、疾病的发生与正气的关系 24
第二章 阴阳五行 28
第一节 阴阳 28
一、阴阳的内容、性质及功能 28
二、阴阳的关系 31
三、阴阳与疾病 35
四、时令阴阳与疾病 39
五、脏腑阴阳与疾病 42
六、饮食、药物性味的阴阳 46
七、脉象的阴阳 49
第二节 五行 51
第三章 脏腑 52
第一节 脏腑生理 52
一、脏腑的生理 52
二、奇恒之腑的生理 64
三、三焦的生理 65
四、其他组织器官的生理 67
五、脏腑与五体的关系 70
六、脏腑与五味 71
第二节 脏腑疾病 75
第三节 气血津液精神 103
第四章 经络 11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113
一、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及主病 113
二、十二经别循行部位及主病 135
三、十二经筋循行部位及主病 139
四、十五络循行部位及主病 149
五、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主病 156
第五章 病因 160
第一节 六淫 160
第二节 七情 179
第三节 饮食五味 182
第四节 劳伤 184
第五节 疫疠 184
第六节 其他(五并、虚邪) 185
第六章 病机 190
第一节 总病机 190
第二节 邪正斗争 193
第三节 阴阳失调 194
第四节 升降失常 198
第五节 多种病症的病机 200
第七章 诊法 211
第一节 诊法的分类 211
第二节 望诊 212
一、望诊知病候 212
二、望诊测预后 219
第三节 闻诊 221
第四节 问诊 221
第五节 切诊 228
一、从脉知病症 228
二、从脉测预后 239
三、切按其他部位知病症 247
四、四诊合参 249
五、从服药后的反应测预后 252
第六节 临床思维方法 252
第八章 治则 258
第一节 治未病 258
第二节 治病求本 259
一、正治法 266
二、反治法 276
三、因时制宜 278
四、因地制宜 282
五、因人制宜 283
六、施治注意事项 285
七、祝由治病 289
第九章 方剂 290
一、处方组成原则 290
二、方剂的大小及运用原则 290
三、方剂及其适应证候 292
四、用药注意事宜 294
第十章 针灸疗法 296
第一节 针的种类 296
第二节 针灸法则 297
第三节 针刺手法 303
第四节 针法种类 312
第五节 针刺注意事项 316
第十一章 五运六气 322
第一节 生化的意义 322
第二节 五运六气与疾病 324
第十二章 体质学说 334
第十三章 养生之道 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