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林业科学技术进展 1
第一节 林业科学技术发展阶段 1
一、初始阶段(18世纪~20世纪初) 1
二、发展阶段(20世纪初~60年代) 3
三、提高阶段(70年代~ ) 5
第二节 当代世界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特点 8
一、森林培育学日臻完善 9
二、林业生物工程是今天的热门学科 9
三、人工林“第2代效应”的研究越加受到重视 10
五、无性系林业理论研究引人注目 12
四、“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在升温 12
六、农用林业是全球性的研究课题 13
七、森林生态与环境的研究是全球性的热门课题 14
八、流域治理学派的观点日益占上风 14
九、高新技术在森林经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15
十、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与理论有新发展 15
十一、林火管理理论与技术有新进展 16
十二、林业机械研究进入新阶段 17
十三、林产工业研究转向新课题 18
十四、林化研究又在升温 19
十五、林业科技信息出现新局面 19
二、林业生物工程将取得重大突破 20
一、森林培育学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20
第三节 21世纪世界林业科学技术展望 20
三、无性系林业理论将不断完善 21
四、农用林业研究范围更加广泛 21
五、水土保持向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21
六、森林经理向多种资源调查方向发展 21
七、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向综合治理方向发展 22
八、高新技术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22
九、森林与全球生态环境的研究是全球最热门的课题 23
十、森林采运机械向机电一体化、柔性自动化方向发展 23
十一、木材加工技术将有新的发展 23
十二、林业科技信息将向综合系统方向发展 24
一、森林分布 26
第二章 森林资源 26
第一节 森林分布与特点 26
二、森林特点 28
第二节 森林资源消长与趋势 30
一、森林发展阶段 30
二、森林资源现状 33
三、森林资源发展趋势 37
第三节 问题与对策 39
一、问题 39
二、对策 41
一、森林培育与森林培育学 43
第一节 森林培育学概述 43
第三章 森林培育 43
二、森林培育学的体系 45
三、森林培育学的相关学科 47
四、森林培育学在林业学科中的地位 47
第二节 森林培育学的发展 47
一、森林培育学的发展特点 47
二、森林培育学的发展阶段 48
第三节 森林培育学主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林业建设中的应用 56
一、森林生态系统理论 56
二、人工林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 56
四、林木种子产量的测定 57
三、森林立地的分类 57
五、种子催芽技术 58
六、扦插原理与技术 58
七、容器育苗和塑料温室育苗的应用 59
八、林分密度控制图的应用 59
九、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与技术 59
十、抚育采伐的理论与技术 60
第四节 森林培育学的展望 60
第四章 森林经理 63
第一节 概述 63
第二节 森林经理的产生与发展 64
一、森林经理的目的、任务与内容 65
第三节 森林经理的任务、理论与方法 65
二、森林永续利用与法正林学说 66
三、森林成熟龄、轮伐期和采伐年龄 68
四、森林经理方法 69
五、森林主伐量确定方法 70
第四节 现代森林经理技术与发展趋势 72
一、森林抽样调查技术 72
二、电子计算机在森林经理中的应用 75
三、遥感技术在森林经理中的应用 76
四、森林经理中的数学规划问题 76
第一节 概述 79
第五章 水土保持 79
第二节 水土保持的发展与现状 80
一、前苏联 80
二、欧洲 82
三、美国 83
四、日本 86
五、发展中国家 87
第三节 水土保持的理论与技术 88
一、土壤侵蚀防治学理论 88
二、流域治理学理论 89
第四节 水土保持的发展趋势 90
三、加强管理研究 91
一、综合治理 91
二、加强适宜性研究 91
四、应用软科学技术 92
五、发展农用林业 92
第六章 森林保护 94
第一节 森林病理学 94
一、森林病理学的发端 94
二、森林病理学的发展时期 95
三、重大森林病害的研究历史及其对森林病理学发展的影响 98
四、森林病害防治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01
五、森林病理学的展望 103
二、森林昆虫学的发展时期 105
第二节 森林昆虫学 105
一、概述 105
三、森林害虫防治理论与技术 111
第三节 林火管理 115
一、概述 115
二、森林防火发展时期 115
三、当代林火管理技术 117
四、森林防火对策 119
第七章 自然保护区 122
第一节 历史发展概述 122
一、概述 126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现状 126
二、自然保护区的作用 127
三、自然保护区面临的问题 132
第三节 自然保护区发展趋势 133
一、数量将不断增加,内容将更加广泛 133
二、经营管理将不断改善 133
三、法制与机构将不断加强 135
四、宣传教育和科研将不断加强 135
五、国际合作将不断加强 136
二、林业机械在现代林业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137
一、林业机械学科的含义与研究范畴 137
第一节 林业机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37
第八章 林业机械 137
三、林业机械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138
第二节 现代林业机械的科技水平与学术成就 140
一、现代林业机械的技术水平 140
二、林业机械系统研究现状 144
三、林业机械制造业的特点 145
第三节 林业机械发展趋势 147
一、营林机械将日益受到重视,发展速度将大大加快 147
二、森林采运全盘机械化将逐步普及,并向适合各国国情、林情的方向发展 147
三、贮木场开始向半自动化方向发展 148
三、全盘机械化阶段 149
二、机械化阶段 149
第一节 森林采运机械发展阶段 149
第九章 森林采运 149
一、手工作业阶段 149
第二节 森林采伐技术发展 150
一、采伐技术发展 150
二、集材技术发展 151
三、伐区作业全盘机械化发展 153
四、木材运输技术发展 155
五、贮木场作业技术发展 156
第三节 森林采运生产工艺 157
一、原木方式 157
第四节 规划设计理论 158
一、林道岔线间距理论 158
二、原条方式 158
四、木片方式 158
三、伐倒木方式 158
二、技术水平选定 160
三、造材优化 161
第五节 森林采运展望 162
第十章 木材加工 164
第一节 制材技术 164
一、概述 164
二、制材技术发展由来 164
三、制材发展趋势 165
第二节 胶合板技术 167
一、概述 167
二、胶合板技术发展由来 168
三、胶合板发展趋势 170
第三节 刨花板技术 171
一、概述 171
二、刨花板技术发展由来 171
三、刨花板发展趋势 174
第四节 纤维板技术 174
一、概述 174
二、纤维板技术发展由来 175
三、纤维板发展趋势 178
第五节 木工胶粘剂 179
一、概述 179
二、木工胶粘剂发展由来 180
三、木工胶粘剂发展趋势 185
第十一章 林产化学加工 187
第一节 松香、松节油 187
一、概况 187
二、松香、松节油工业发展的特点 187
三、松香工业展望 195
二、栲胶生产发展史中的两件大事 197
一、栲胶生产的形成 197
第二节 栲胶 197
三、栲胶生产的发展趋势 199
第三节 紫胶 203
一、紫胶工业的形成 203
二、紫胶生产发展概况 204
三、紫胶生产与加工 204
四、紫胶生产发展趋势 205
第四节 木材制浆造纸 206
一、概述 206
二、木材制浆技术与发展趋势 207
三、造纸技术 214
第五节 植物纤维水解 217
一、植物纤维水解工业的形成与发展 217
二、植物纤维素物质水解方法 218
三、主要产品 220
第六节 木材热解 224
一、木炭 224
二、活性炭 226
三、木材直接燃烧 230
四、木材气化 232
五、木材液化 234
一、生物工程发展的由来 238
第一节 林业生物工程 238
第十二章 林业高新技术 238
二、林业生物工程的潜力 239
三、林业生物工程现状 240
四、展望 245
第二节 计算机在林业中的应用 246
一、计算机的由来与发展 246
二、计算机的意义与作用 247
三、计算机在林业中的应用现状与趋势 248
四、展望 252
一、概念 255
第一节 林业经济学概述 255
第十三章 林业经济 255
二、林业经济学体系与内容 256
三、林业经济特点 256
第二节 林价 258
一、林价发展阶段 258
二、林价计算基础与方法 259
第三节 林业计划体系 265
一、美国林业计划体系与森林经营计划 265
二、日本森林计划体系 267
三、前苏联林业计划体系 270
第四节 森林环境效益的经济分析 272
一、森林环境效益的经济性质 272
四、其他国家林业经营计划 272
二、最经济的资源分配条件 273
三、森林环境效益的评价 273
第十四章 林业政策 275
第一节 概述 275
一、林业政策含义 275
二、森林、林业与林政关系 275
四、林业政策实施手段 276
第二节 林业经济立法 276
三、林业政策目标 276
一、德国林业立法 277
二、美国林业立法 277
三、日本林业立法 277
四、前苏联林业立法 278
五、瑞典林业立法 279
第三节 林业基本政策 279
一、国家对林业投资政策 279
二、森林资产税收政策 280
三、经济扶持政策 280
一、单设部类型 284
第四节 林政机构与管理体制 284
二、合设部类型 284
五、森林资源保护政策 284
四、集约经营政策 284
三、从属其他部类型 285
第五节 非林业立法对林业的影响 285
一、林业、自然资源与环境统一管理 285
二、土地法对林业的影响 286
三、财政法对林业的影响 286
第十五章 林业科学研究 288
第一节 林业科学研究的形成与发展 288
一、创建时期 288
二、巩固与发展时期 288
四、调整与提高时期 289
三、扩展与完善时期 289
第二节 林业科研体制和特点 290
一、体制 290
二、特点 291
第三节 林业科研人员和经费 292
一、科研人员 292
二、科研经费 293
第四节 林业科研计划管理 293
一、科研选题 293
二、计划程序 294
三、科研成果的审定 294
四、林业科研经济效益评价 294
五、科研成果的推广 294
第五节 世界林业科研进展与动向 295
一、加强对保护、发展和开发森林资源的研究 296
二、重视森林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及其受害原因和防治技术的研究 296
三、重视人工林集约栽培和经营的研究 297
四、高新技术的研究及在林业中的应用 297
五、农用林业科学研究 298
六、森林资源合理综合利用的研究 298
七、林业软科学研究日益受到重视 298
八、城市森林研究方兴未艾 299
第十六章 林业教育 301
第一节 林业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301
二、巩固与发展时期(从20世纪初至40年代) 302
一、创建时期(从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 302
三、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时期(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70年代) 303
四、调整、改革与提高时期(70年代以后) 304
第二节 林业教育体系与结构 305
一、林业教育规模、布局与院系设置 305
二、林业教育层次结构 307
三、林业教育专业、学科结构 307
四、林业教育办学形式 309
五、一些国家林业教育体系概况 310
第三节 林业教育管理 312
一、林业教育管理体制 312
二、林业教学管理 313
三、林业科研管理 314
四、林业教师管理 315
五、林业学生管理 316
第四节 林业教育展望 317
一、进一步完善各具特色的林业教育体系 318
二、逐步扩大林业教育范围,不断进行专业、学科、课程更新改造 318
三、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办学体制 318
四、深入进行教学领域改革 319
五、改革教育体制,加强科学管理,提高办学效益 319
一、概念与定义 321
二、科技信息发展的由来 321
第一节 概述 321
第十七章 林业科技信息 321
三、意义与作用 323
第二节 林业科技信息现状 324
一、林业科技信息组织机构 324
二、现代信息技术 325
第三节 林业科技信息检索系统 326
一、概述 326
二、林业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检索系统 326
第四节 林业信息传递模式 328
一、信息的传递方式 328
二、林业信息传递模式 328
二、林业信息研究的目的与作用 330
第五节 林业信息研究 330
一、概述 330
三、林业科技信息研究的任务与内容 331
四、林业信息研究的基本原则 332
第六节 今后发展趋势 333
一、概述 333
二、林业信息数据库和计算机检索系统发展趋势 333
三、林业信息图书服务模式发展趋势 334
四、林业信息研究发展趋势 334
五、我国林业科技信息展望 334
一、组织机构 336
二、宗旨、职能与任务 336
第一节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 336
第十八章 国际林业组织 336
三、资金来源 337
四、林业组织机构 337
五、世界林业大会 340
第二节 国际林业研究组织联盟 341
一、组织机构与宗旨 341
二、会员资格 342
三、研究领域 342
第三节 国际热带木材组织 345
一、组织机构 345
四、国际林联的历届世界大会 345
二、宗旨 346
三、资金来源 346
四、主要活动 346
第四节 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 347
一、性质与任务 347
二、组织机构 347
三、IDRC与中国 347
第五节 国际木材科学研究院 348
一、性质与学术领域 348
三、组织机构 349
二、宗旨与任务 349
四、成员及其产生 350
第六节 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 350
一、性质与任务 350
二、组织机构 351
三、集资方式与分配原则 351
四、中国与基金会的合作领域 352
第七节 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 352
第八节 澳大利亚国际农业研究中心 353
一、组织机构与宗旨 353
二、研究领域 353
三、林业研究项目 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