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教材的概念和定义 1
目录 1
1.1.1 教材的概念 1
4.3.4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 1
第1章 教材和教材研究 1
前言 1
4.3.5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应用实例 2
1.1.2 教材的定义 2
1.1.3 教材的社会和历史作用 3
1.2 探讨教材建设的规律 6
1.2.1 探讨教材建设规律的意义 6
1.2.2 教材建设规律研究的内容 12
1.2.3 教材建设规律研究的方法和途径 14
第2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一 16
——教与学的理论 16
2.1 教学理论的基本要点 17
2.1.1 教学理论发展的简单回顾 17
2.1.2 大学教学规律 20
2.1.3 大学教学规律、教学原则和教材建设的关系 21
2.2 学习理论的基本要点 27
2.2.1 几种主要的学习理论 28
2.2.2 奥苏伯尔的学习理论 29
2.2.3 教与学相互作用模型及其对教材设计 32
与编写的指导作用 32
2.3 大学培养目标 35
2.3.1 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6
2.3.2 我国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研究与实践 37
2.3.3 西方教育家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论述 41
2.3.4 前苏联教育家关于大学培养目标的论述 42
2.4 大学教学过程及其特点 43
2.4.1 教学的概念 44
2.4.2 大学教学过程的基本组成要素和基本阶段 45
2.4.3 大学教学过程的内容和形式 48
2.4.4 大学教学过程的特点 51
2.4.5 大学生掌握知识过程分析 55
2.5 大学教学原则 59
2.5.1 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 59
2.5.2 系统性、逻辑性和循序渐进相统一的原则 63
2.5.3 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统一的原则 65
2.5.4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69
2.5.5 可接受性原则 72
2.5.6 教学最优化原则 75
2.5.7 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82
2.5.8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自觉性相结合的原则 84
第3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二 88
——课程理论 88
3.1 课程及其功能 89
3.1.1 课程的概念 89
3.1.3 科学技术进步对大学课程教材开发的影响 90
3.1.2 课程的功能 90
3.1.4 课程设置的主要原则 95
3.2 课程建设研究举例 98
3.2.1 课程设置 98
3.2.2 课程建设的“五项标准” 101
3.2.3 课程建设研究举例——“大学物理”课程建设 103
3.3 教学-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建立及其教材建设 106
3.3.1 建立联合体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之一 106
3.3.2 建立联合体可促进学科发展 108
3.4.1 学科发展与教材规划 109
3.4 课程建设与教材规划的制定 109
3.3.3 建立联合体可提高师资水平 109
3.4.2 制定教材规划的主要原则 110
3.5 教学大纲的制定 112
3.5.1 教学大纲的概念 112
3.5.2 制定教学大纲的主要原则 114
3.5.3 制定教学大纲是一项科学研究工作 115
第4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三 12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23
4.1 教学目标分类原则与分类理论 123
4.1.1 教学目标分类原则 123
4.1.2 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24
4.1.3 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131
4.2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启示 133
4.2.1 布卢姆、加涅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现实意义 133
4.2.2 掌握学习的教授法 135
4.3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在教学与教材中的应用 138
4.3.1 教学目标系统与教材设计 138
4.3.2 教学目标对教材设计的指导功能 140
4.3.3 系统培养目标的制定 142
——在《力学》教学与教材中的应用 150
——在《结构化学》教学与教材中的应用 156
第5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四 161
——教育传播学理论 161
5.1 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比较 161
5.1.1 大众传播与教育传播的特点 161
5.1.2 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要素 163
5.1.3 教育传播系统的功能 163
5.2.1 教育传播过程的一般规律 164
5.2 教育传播的规律与模式 164
5.2.2 教育传播的基本模式 166
5.2.3 教育传播中的信息和符号 167
5.2.4 教学媒体的选择与开发 175
5.3 教材设计的一般原理及其应用 176
5.3.1 共同经验原理 176
5.3.2 抽象层次原理 178
5.3.3 重复作用原理 180
5.3.4 知觉组织原理 181
5.3.5 最小代价率原理 182
5.3.6 信息来源原理 183
5.4 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183
5.4.1 注意规律及其应用 184
5.4.2 感知规律及其应用 188
5.4.3 学习规律及其应用 191
5.4.4 认知结构和迁移规律及其应用 200
5.5 形象思维在教材设计与编写中的应用 202
5.5.1 脑科学的依据 203
5.5.2 教材中插图与表格的作用 205
5.5.3 教材中插图的主要类型 206
5.5.4 教材中插图应用举例 210
第6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五 216
——知识结构理论(1) 216
6.1 知识结构的概念 216
6.1.1 知识及知识结构 216
6.1.2 布鲁纳的知识结构理论 220
6.1.3 刘易斯的建立教材知识结构的考虑 223
6.1.4 教材体系结构的特征与功能 225
6.2.1 思维在认识活动中的核心作用 227
6.2 思维发展规律与教材的体系结构 227
6.2.2 《古代汉语》教材“三结合”体系结构的分析 229
6.2.3 《古代汉语》教材“三结合”体系结构模式的普遍意义 234
6.3 教材体系结构的基本类型 236
6.3.1 教材体系结构的组织原则 237
6.3.2 教材内容之间逻辑联系的基本类型 241
6.3.3 教材体系结构的逻辑分析方法 243
6.3.4 基于心理学理论教材的基本类型 244
6.4 教材内容的阐述方法 249
6.4.1 教材内容的统一阐述方法 249
6.4.2 建立模型的阐述方法 258
6.4.3 总结性内容的阐述方法 260
7.1.1 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266
7.1 科学技术发展与教材内容更新 266
——知识结构理论(2) 266
第7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理论基础之五 266
7.1.2 学科发展阶段特征在教材中的体现 269
7.1.3 跨学科发展特征在教材中的体现 277
7.2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方法和途径 281
7.2.1 教材内容更新的规律 281
7.2.2 教材内容更新的方法和途径 282
7.3 教材体系更新及其实例分析 287
7.3.1 教材体系更新是对学科内容认识深化的结果 287
7.3.2 充实基础,不断完善教材体系结构 288
7.3.3 逐步更新,形成具有特色的教材体系结构 289
7.3.4 突出课程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290
7.3.5 以一种先进的理论和方法为基本学术观点的 291
教材体系结构 291
7.3.6 以一种方法为纲的教材体系结构 292
7.3.7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最佳线索的教材体系结构 294
7.3.8 两条线索、点面结合的教材体系结构 295
7.3.9 层次齐全、点面结合的教材体系结构 296
7.3.10 “原理-技术-应用”三结合的教材体系结构 297
7.3.11 相关课程内容组合的教材体系结构 298
7.3.12 法典、规范类的教材体系结构 301
7.3.13 适合学分制的教材体系结构 302
7.3.14 综合多项改革特点的教材体系结构 303
7.3.15 教材的知-能结构分析 306
第8章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 310
8.1 教材能力培养结构的概念 311
8.1.1 能力的概念 311
8.1.2 能力的类型及其培养方法 312
8.1.3 教材在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17
8.2 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能力培养 319
8.2.1 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的基本要点 319
8.2.2 教材中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内容 331
8.2.3 教材的能力培养结构举例 342
8.2.4 在其它教学环节中的能力培养 348
8.2.5 自学能力的培养 351
8.3 关于大学生的素质教育 356
8.3.1 素质教育的概念 356
8.3.2 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的培养 360
第9章 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的教学与教材建设 364
9.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层次结构 364
9.1.1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及其层次结构分析 364
9.1.2 从美国的社区学院看职业教育的发展 367
9.1.3 美国社区学院的教学 371
9.2.1 高等专科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373
9.2 我国的高等专科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 373
9.2.2 成人高等教育的地位与作用 374
9.2.3 办出高等专科教育的特色 375
第10章 实验课教材建设 381
10.1 实验课的目的与教材结构 382
10.1.1 实验课的目的 382
10.1.2 实验课教材结构的特点 383
10.2 实验课教学与教材改革 384
10.2.1 实验课教材设计 385
10.2.2 实验课改革举例 389
10.2.3 实验课教师队伍建设 392
10.2.4 开放实验室的建立与教材建设 393
10.2.5 实物教学室的建立与教材建设 400
10.2.6 电化教学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应用 406
10.2.7 课堂演示实验 408
第11章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实施 410
11.1 教师水平是设计与编写教材的基本条件 411
11.1.1 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渊博的知识 411
11.1.2 教师应参加科学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 415
11.1.3 教师的科研工作应与教学相结合 416
11.1.4 教师应研究教学理论,不断提高教学理论素养 422
11.2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教学策略因素 428
11.2.1 教学活动程序 429
11.2.2 教学方法 431
11.2.3 教学组织形式 433
11.2.4 教学媒体 434
11.3 教材设计与编写的实施 436
11.3.1 确定所编教材类型 436
11.3.2 拟定教材编写提纲 438
11.3.3 确定教材体系结构 439
11.3.4 不断提高教材质量 440
11.4 教材编写的基本规范和编辑工作 441
11.4.1 教材的基本结构 441
11.4.2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涉及的政治性问题 442
11.4.3 认真处理好教材中的各种技术性问题 443
11.4.4 教材编辑加工的概念 451
11.4.5 编辑加工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454
11.4.6 编辑加工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457
11.4.7 编辑加工的后期工作和“齐、清、定”的标准 464
第12章 教材分析与评价 466
12.1 教材评价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67
12.1.1 编审教材的基本原则 467
12.1.2 苏赛克斯大学课程教材分析方法 468
12.1.3 前苏联的教材分析与评价方法 476
12.1.4 教材评价的主要方法 477
12.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480
12.2.1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480
12.2.2 设计教材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482
12.3 教材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483
12.3.1 一种比较简单的综合评估方法 483
12.3.2 几种其它方法 488
12.4 讲授与教材 496
12.4.1 讲授的特点 498
12.4.2 教材是对讲授的支持 501
12.4.3 讲授是对教材的深化 502
附录 高等学校教材工作规范(试行) 505
参考文献 512
后记 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