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绪论 1
第一节 传播简述 4
一、传播的概念 4
二、传播的要素 7
三、传播的类型 11
四、传播的功能 16
第二节 传播与教育 18
一、教育传播的概念 19
二、教育传播的特点 22
三、教育传播的方式 23
第三节 教育传播史简述 26
一、视动传播阶段 27
二、口语传播阶段 27
三、文字传播阶段 28
四、视听传播阶段 30
五、立体传播阶段 30
上篇 教育传播基本原理 35
第一章 教育传播系统 35
第一节 教育传播的系统观 35
一、系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35
二、系统的概念 38
三、教育传播与系统观 42
第二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性质、结构与分类 45
一、教育传播系统的性质 45
二、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 45
三、教育传播系统的分类 48
第三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要素 49
一、几种教育传播系统的构成论 49
二、教育传播系统作为实体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50
三、教育传播系统作为功能系统的要素和结构 55
信息互动系统 57
一、教育传播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 57
第四节 教育传播系统的特性 57
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方是借助符号进行 58
信息交流与沟通的 58
三、教育传播系统的教育功能是通过信息流 59
的三向性实现的 59
四、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 60
相互影响 60
第五节 教育传播模式 60
一、模式的概念和功能 60
二、几种教育传播模式 62
的本质区别 68
三、教育传播模式与申农—韦弗通讯模式 68
第二章 教育信息与符号 71
第一节 教育信息 71
一、信息的概念和特性 72
二、教育信息 75
第二节 符号 79
一、符号的概念与意义 79
二、符号的分类 83
第三节 语言符号与意义沟通 87
一、语言符号与信息传播 87
二、语言符号与意义沟通 89
三、语言符号应用的原则 96
四、语言符号与教育 97
第四节 非言语符号与意义沟通 99
一、非言语符号与信息传播 99
二、非言语符号的意义沟通 102
三、非言语符号在教学中的作用 106
第三章 传播通道与媒体 108
第一节 传播通道简述 108
一、传播通道的概念 108
二、教育传播通道 110
一、干扰的概念及分类 117
第二节 教育传播通道中的干扰 117
二、排除干扰的措施 120
三、干扰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利用 121
第三节 教育传播通道的重要成分——媒体 122
一、媒体概述 122
二、媒体的分类 128
三、媒体与教育 130
第四章 师生的传播行为 138
第一节 教师——教育传播的导控者 138
一、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作用 138
二、教师的传播行为 142
第二节 学生——教育信息的接收者 145
一、学生在教育传播过程中的地位 146
二、学生的传播行为 147
三、学生有效接收信息的条件 148
第三节 师生之间的互动机制 149
一、教育传播中互动机制的类型 150
二、互动机制的特点 151
三、对互动效果的评估 153
第四节 课堂教学传播浅析 160
一、兼顾课堂教学的两种功能 160
二、教师的交往数量与交往质量 162
四、协同性交往与学习内容的联系 163
三、学生的交往 163
五、课堂中团体活动过程的社会性制约因素 165
第五章 教育传播效果研究 168
第一节 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简介 168
一、魔弹论(或称子弹论、枪弹论) 169
二、有限效力论 171
三、适度效力模式 172
四、强效力模式 176
五、对教育传播效果研究的启示 177
一、教育传播效果的含义 179
第二节 教育传播效果简述 179
二、研究教育传播效果的目的 181
三、教育传播效果的评定 183
第三节 教育传播效果的测量 184
一、教育传播效果信息的收集 184
二、教育传播效果信息的处理 191
第四节 教育传播效果优化探讨 199
一、教育传播致效因素分析 199
二、优化教育传播效果的途径 203
第一节 说服性传播概述 209
一、说服性传播与知识性传播 209
下篇 教育传播应用研究 209
第六章 说服性传播 209
二、说服性传播的特点 210
三、卡赖特模式 211
第二节 说服性传播的心理学分析 213
一、说服性传播的心理过程模式 213
二、模式的要素分析 213
三、态度和行为理论 219
第三节 传者因素 221
一、传者的魅力 221
二、传者的能力 224
一、认知因素 229
第四节 受者因素 229
二、个性因素 231
三、受者的认知不协调性 232
四、从众效应 233
第五节 符号系统与通道选择 234
一、语言符号系统 234
二、非言语符号与媒体选择 237
第七章 师生人际沟通及其技巧 240
第一节 人际沟通和师生人际沟通 240
一、人际沟通概述 240
二、师生人际沟通 245
一、自我认识概述 247
第二节 自我认识和师生的自我观 247
二、教师的自我观 251
第三节 师生沟通的技巧 258
一、师生沟通技巧的分类 258
二、引发学生表达感受的技巧 259
三、促使学生阐明感受并深究其认知的技巧 261
四、鼓励学生变更行为方式的技巧 264
第八章 远距离教育传播 265
第一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概述 265
一、远距离教育传播的涵义与类型 265
二、远距离教育传播的产生与发展 268
三、远距离教育传播的功能 272
第二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 273
一、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的结构要素 273
二、以电视为主体的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 276
三、阅读型远距离教育传播系统 285
第三节 远距离教育传播媒体 289
一、媒体的特长与缺陷 289
二、主体性媒体的选择与媒体组合 293
第九章 个人的自学传播 295
第一节 自学传播概说 296
一、自学的作用 297
二、自学的类型 298
第二节 教育信息在个体内的转换过程 299
一、新信息的输入 300
二、信息的迁移 302
三、反馈与调节 303
第三节 影响自学的诸因素 305
一、定向 305
二、兴趣 306
三、意志 307
四、时间 308
一、利用图书馆的技能 309
第四节 影响自学传播的诸技能 309
二、利用媒体的技能 310
三、阅读的技能 311
四、记忆的技能 312
第五节 自学方法论简介 312
一、“PSI”法 312
二、开放教育法 313
三、发达促进说 313
四、提高自学效率的规律 314
参考书目 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