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艺术史哲学的意义 1
自序 1
一 艺术史研究的观念提升 4
《绵延之维》插图目次 5
图1 弗兰切斯卡《耶稣诞生》(年代不详)124.4×122.6cm 藏伦敦国家美术馆 5
图2 亨利·摩尔《内在与外在的形体》(1953—1954年)藏布法罗市艾尔布赖特—诺克斯美术馆 6
二 艺术史现象的纵深透析 10
三 从史学的观念到“图像的转捩” 15
第二章 当代西方艺术史哲学概貌 22
— 艺术史的终结或艺术史的危机 23
图3 扬·凡·爱克《阿诺尔菲尼肖像》[或《阿诺尔菲尼的婚礼》(1434年)]藏伦敦国家美术馆 27
二 内在的艺术史和外在的艺术史 33
三 走向“新艺术史”的视野 51
图4 沃尔夫冈·海因巴哈(约1610—1678年)《女人看着餐桌》(年代不详)藏卡塞尔国立绘画馆 57
图5 委拉斯凯兹《国王之家》(1656年)316×276cm 藏马德里普拉多宫 59
图6 普桑《阿卡迪亚的牧羊人》(1638—1639年)85×121cm 藏巴黎卢浮宫 60
第三章 西方女性主义艺术史观述评 71
一 最初的缘起与相应的发展 74
二 问题的肯綮与特殊的阐释 81
图7 库尔贝《塞纳河畔的少女(夏)》(1856年)172.72×205.74cm 藏巴黎卢浮宫 89
图8 马奈《奥林匹亚》(1863年)130.5×190cm 藏巴黎奥尔赛博物馆 90
三 “杂语喧哗”的方法与不可抗拒的影响 92
第四章 艺术史的超学科格局 98
一 艺术史的自足性与混融性 99
二 艺术史的多相性与单相性 108
图9 梵·高《包扎耳朵的自画像》(1889年)60×49cm 藏伦敦考陶尔美术学院画廊 116
三 艺术史的开放性与选择性 133
图10 高更《礼拜玛丽亚》(1891年)113.6×87.6cm 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36
图11 安格尔《里维埃小姐肖像》(1805年)100×70cm 藏巴黎卢浮宫 147
图12 莫尔耐《触觉》(1637年)藏海牙莫里斯宫 154
图13 龙格《夜莺授课》(年代不详)藏汉堡美术馆 172
图14 委拉斯凯兹《挂毯纺织女》(约1657年)220×289cm 藏马德里普拉多宫 178
图15 莫奈《圣·阿德列斯的海边平台》(1866年)97.8×129.5cm 藏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180
图16 埃及阿布辛拜勒神庙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公元前1257年) 185
图17 米格伦《以马忤斯的晚餐》(仿弗米尔的伪作) 203
图18 提香《维纳斯和安东尼斯》(约1560年后)106.8×136cm 藏华盛顿特区国家美术馆 212
图19 米开朗琪罗《圣·保罗的转化》(1542—1546年)624.8×660.4cm 藏罗马梵蒂冈普列那小教堂 218
图20 米开朗琪罗《最后的审判》(1536—1541年)1369.7×1320.8cm 藏罗马梵蒂冈西斯庭教堂 221
图21 乔尔乔内《三哲人》(约1506年)123.8×144.9cm 藏维也纳博物馆 230
图22 卡拉瓦乔《挎一篮水果的男孩》(年代不详)71×69cm 藏罗马帕盖斯美术馆 256
图23 卡拉瓦乔《亚伯拉罕的献祭》(约1591年)104.2×85.1cm 藏佛罗伦萨乌菲兹宫 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