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第一编 苏联底幅员与宝藏 3
第一章 世界底六分之一 3
一 领土和人口 3
二 平原和山脉 6
三 海、河与湖泊 8
四 气候 10
五 由苔原到亚热带 12
六 土地--无限的宝藏 18
第二章 苏联国民经济 21
一 社会主义的工业 21
二 社会主义的农业 28
三 运输 32
一 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 35
第三章 十六个共和国 35
二 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51
三 别洛露西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55
四 乌兹别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58
五 卡查赫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61
六 格鲁吉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65
七 阿捷尔拜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68
八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71
九 莫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73
一○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75
一一 基尔吉兹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77
一二 塔什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79
一三 阿尔明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82
一四 土尔克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84
一五 爱沙尼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86
一六 卡列里-芬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88
第二编 苏联人民底伟大历史 93
第一章 基辅国是东方斯拉夫各民族底强国 93
一 斯拉夫人是从远古以来便在我国居住的人们 93
二 基辅罗斯 95
第二章 十三--十四世纪间抵抗外部敌人的战争 亚历山大·湼夫斯基与季米特里·顿斯柯伊 103
一 蒙古--鞑靼人对罗斯的侵略 103
二 亚历山大·湼夫斯基之大败瑞典侵略者和日耳曼『犬骑士』 105
三 莫斯科王国底巩固 蒙古--鞑靼人在库里科夫田野上的毁灭 109
第三章 中央集权的俄罗斯多民族国家底的形成 115
一 伊凡三世时代罗斯军事上与政治上的成就 115
二 政治家兼战略家的伊凡四世 121
三 俄罗斯国形成时期中的俄罗斯文化 130
一 十七世纪初国外干涉的毁灭 米宁与波扎尔斯基 132
第四章 俄罗斯与乌克兰人民对波兰地主的斗争 乌克兰之合并于俄罗斯 132
二 乌克兰合并于俄罗斯 包哥坦·赫美里尼茨基 139
三 十七世纪中叶与末叶反对农奴制度的人民运动 斯捷潘·拉辛 142
第五章 俄罗斯帝国底形成 彼得大帝 148
一 彼得大帝统治底开端 148
二 伟大的北方战争 152
三 彼得大帝底诸项改革 158
第六章 十八世纪后半期的俄国 164
一 俄国参加了七年战争 164
二 十八世纪俄国底伟大农民战争 167
三 十八世纪后半斯俄罗斯的战争 伟大的战略家苏渥洛夫和海军战略家乌沙柯夫 170
四 十八世纪的俄罗斯文化 177
第七章 一八一二年的卫国战争 181
一 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俄国与西欧 181
二 拿破仑对俄国的侵略 拿破仑军队底毁灭 183
三 十二月党人是贵族革命者 189
第八章 农奴制度底废除 193
一 革命运动底发展 193
二 伟大的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 195
三 克里木战争与塞瓦斯托波尔底保卫战 199
四 资产阶级底改革 202
第九章 俄国各族人民底民族解放斗争 207
一 俄罗斯是一个多民族的帝国 207
二 沙皇俄国是各民族底监狱 沙皇制度是俄国各族人民底敌人 209
第十章 十九世纪的俄国文化和它的世界意义 212
一 十九世纪俄国文化底发展 212
二 十九世纪俄国人民底文化 220
一 一八六一年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底成长 224
第十一章 俄国工业资本主义底发展与工人阶级底成长 224
二 工人运动底开端 227
三 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 230
四 列宁和斯大林革命事业底开端 232
第十二章 俄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38
一 革命前夕 238
二 俄日战争 242
三 第一次俄国革命 244
第十三章 反动时期与新的革命高涨时期的俄国 255
一 斯托雷平的反动 反动年代中的布尔什维克 255
二 俄国新的革命高涨 258
第十四章 俄国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63
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沙俄在大战中的地位 263
二 俄国沙皇制度底推翻 267
一 二月革命后国内的情势 271
第一章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底准备和实行 271
第三编 为争取社会主义在苏联胜利而斗争 271
二 列宁返回俄国 274
三 布尔什维克党重新转入地下活动 279
四 武装起义底准备 281
五 列宁和斯大林领导起义 285
六 社会主义革命底胜利 288
第二章 苏联人民在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的英勇斗争 296
一 德国强盗对苏维埃俄罗斯的进攻 296
二 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 298
三 帝国主义者们进攻苏维埃俄罗斯 303
四 列宁和斯大林是击溃武装干涉者和白卫军的组织者 307
五 国内战争时期的新型军事领导者和天才的英雄 314
六 国内战争中的苏维埃青年 322
七 我们在国内战争中怎样地和为什么获得了胜利 324
第三章 苏维埃俄罗斯国民经济底恢复 327
一 苏维埃人民在国内战争后对破坏所进行的斗争 327
二 恢复国民经济的初步成就 331
三 苏维埃联盟底建立 336
四 苏联国际地位底巩固 339
五 列宁之死 斯大林底宣誓 343
第四章 苏维埃国家底社会主义改造 346
一 第一次斯大林五年计划 346
二 第二次斯大林五年计划 358
三 斯大哈诺夫运动 369
四 第三次斯大林五年计划 374
五 苏维埃人民底文化繁荣 380
六 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 390
一 社会主义所有制 397
第四编 苏联社会与国家制度 397
第一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社会 397
二 社会主义企业 399
三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劳动及产品底分配 402
四 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404
五 苏联道德政治底统一 406
六 社会主义社会优于资本主义社会 409
第二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 412
一 苏维埃 412
二 苏维埃共和国 414
三 工农联盟是苏维埃国家底根本基础 415
四 国家对于苏维埃社会的领导 418
五 苏维埃国家优于资本主义国家 421
一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424
第三章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底国家制度 424
二 加盟共和国 428
三 自治共和国 431
四 自治省 433
五 民族州 434
六 苏联各民族底联盟是强固的和牢不可破的 435
第四章 苏联最高国家政权机关和最高国家管理机关 439
一 我国国家政权机关是怎样组成的 439
二 苏联最高苏维埃 443
三 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 447
四 苏联部长会议 451
第五章 法院和检察机关 454
一 苏联法院底任务 454
二 审判机关 456
三 最民主的真正人民的法院 458
四 苏维埃检察机关 460
第六章 苏维埃公民底基本权利 463
一 劳动权 463
二 休息权 465
三 物质保证权 468
四 受教育权 470
五 各民族和各种族底公民权利平等 471
六 妇女与男子平权 473
七 信仰自由 476
八 政治自由 478
九 虚伪的伪善的资产阶级民主 480
第七章 苏维埃公民底基本义务 483
一 遵守斯大林宪法 执行苏维埃法律 483
二 遵守劳动纪律 484
三 忠诚履行社会义务 487
四 尊重社会主义公共生活规则 488
五 爱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公有财产 490
六 苏维埃公民底光荣义务 492
七 保护祖国是每一个苏维埃公民底神圣天职 495
第八章 布尔什维克党是苏维埃国家底领导和指导力量 499
一 党和它在群众中的影响底成长 499
二 党在国内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500
三 党如何地领导国家 504
四 党底力量在什么地方 506
五 党领导人民走向共产主义 509
第五编 伟大的卫国战争 515
第一章 苏联在争取和平与巩固防御力的斗争中 515
一 战争危机底成熟 515
二 日本掠夺者被粉碎在哈桑湖与哈勒欣格尔 518
三 苏维埃政权在西别洛露西亚及西乌克兰的奠定 520
四 进一步地巩固苏维埃国家底安全 522
第二章 伟大卫国战争底开始 528
一 希特勒德国对苏联的背信弃义的进攻 528
二 德国法西斯军队底暂时的优势 531
三 攻势防御战术 534
四 后方底组织工作 538
五 游击战争底开始 541
六 法西斯计划底破灭 542
第三章 德国法西斯军队被歼灭在莫斯科城下 544
一 保卫莫斯科 544
二 德国人底十一月攻势 547
三 行军在莫斯科城下的大败 550
一 德国人底夏季攻势 553
第四章 一九四二年夏季防御战 553
二 法西斯的『新秩序』 555
三 斯大林格勒的英勇保卫战 558
第五章 战争过程中的大转变 561
一 包围和粉碎斯大林格勒城下的德寇 561
二 自苏联领土内开始成群驱逐法西斯党徒 565
三 库尔斯克城下德军攻势底失败 567
四 红军底夏季攻势 569
五 游击队对红军的援助 575
第六章 驱逐德军出苏联边境 579
一 列宁格勒底胜利 579
二 乌克兰德聂泊尔河右岸地区底解放 580
三 克里木底解放 581
四 卡列里--芬兰共和国底解放 583
五 德军在别洛露西亚的溃败 584
六 西乌克兰底解放 解放欧洲人民底开端 587
第七章 希特勒德国与帝国主义日本底溃败 589
一 苏军攻入德国 589
二 各大盟国领袖底克里木会议 591
三 法西斯德国底溃败 592
四 日本帝国主义底溃败 596
第八章 苏联人民在卫国战争中的伟绩 600
一 工人阶级底伟大勋绩 600
二 集体农庄农民底忘我劳动 606
三 苏联知识分子在歼敌事业中的宝贵贡献 608
四 全民支援前线 609
第九章 苏联为什么能够胜利 612
一 共产主义社会底两个阶段 623
第六编 由社会主义走向共产主义 623
第一章 什么是共产主义 623
二 苏联建设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626
第二章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道路 631
一 由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逐渐的性质 631
二 苏联基本的经济任务 632
三 战后斯大林五年计划是走向共产主义道路的一个步骤 634
四 劳动生产率底不断提高 新技术底采用 638
五 社会主义所有制底巩固 641
六 社会主义按劳计酬原则底彻底实现 645
七 消灭城乡间的对立 647
八 消灭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对立 649
九 对劳动者底共产主义教育 652
一○ 苏维埃国家底巩固是共产主义建设底最重要的条件 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