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一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 3
(一)孔子 4
1.“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孔子“仁”的学说 5
2.“畏天命”和“敬鬼神而远之”——孔子的天道观 7
3.“生而知之”和“学而知之”——孔子的认识论 9
4.“执两用中”和“过犹不及”——孔子的中庸之道 11
(二)墨子及后期墨家 13
1.“非命”与“天志”、“明鬼”——墨子的世界观 14
2.必以众之耳目之实——墨子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16
3.“兼以易别”——墨子的社会政治思想 18
4.墨子思想的修正与发展——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19
(三)老子和庄子 22
1.“道,可道,非恒道”与“道”生万物——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24
2.“反者道之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26
3.“物物者非物”——庄子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 28
4.“齐是非”、“齐万物”——庄子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认识论 29
(四)孟子 32
1.“四端”与“四德”——孟子人性善的伦理道德观 33
2.尽心、知性、知天——孟子的世界观和认识论 34
(五)惠施和公孙龙 36
1.“合同异”——惠施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 36
2.“离坚白”——公孙龙的绝对主义哲学思想 39
(六)荀子 42
1.“明于天人之分”——荀子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3
2.“缘天官”和“征知”——荀子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45
3.“学至于行之而止”——荀子的知行观 46
(七)韩非 47
1.“道理相应”——韩非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49
2.注重“参验”——韩非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50
3.“事有利害,物有生死”——韩非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51
二、独尊儒术:两汉时期的哲学思想 54
(一)董仲舒 56
1.“天人同类”和“天人感应”——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 57
2.“天不变,道亦不变”——董仲舒的形而上学思想 61
(二)王充 65
1.“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66
2.“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的唯物主义形神观和无神论 70
3.“疾虚妄”、“重效验”——王充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72
三、玄学及其内部争论: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 75
(一)王弼 77
1.“以无为本”——王弼唯心主义本体论 77
2.“静为躁君”——王弼形而上学的动静观 79
3.“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象”——王弼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80
(二)裴頠与欧阳建 82
l.“至无者,无以为生”——裴颇的“崇有”论 83
2.“名逐物而迁,言因理而变”——欧阳建的“言尽意”论 84
(三)郭象 87
l.“万物独化于玄冥”——郭象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87
2.“冥而忘迹”和“冥此群异”——郭象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88
四、弗学与反佛思潮:从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内哲学思想 91
1.“般若”学与“涅槃”学——南北朝时期的佛教 92
(一)佛教主要流派及其思想 92
2.“天台”、“法相”、“华严”、“禅宗”——隋唐佛教四大宗派 97
(二)范缜 106
1.“盛称无佛”和“日服千人”——范缜与崇佛者的两次大论战 106
2.“形神相即”和“形质神用”——《神灭论》的主要思想 108
(三)韩愈 111
1.“吾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韩愈的“道统”论 112
2.“性之品有上中下三”——韩愈的“性三品”说 114
3.“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韩愈的“圣人”史观 115
(四)柳宗元、刘禹锡 116
1.“元气自动”——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17
2.天与人“不相预”——柳宗元的无神论思想 119
3.万物“乘气而生”——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21
4.“天与人交相胜”——刘禹锡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23
五、元气本体论:宋明哲学之一 127
(一)张载 128
1.“虚空即气”——张载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29
2.“一物两体”——张载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131
3.“见闻之知”和“德性之知”——张载的认识论 134
(二)陈亮、叶适 137
1.“道在事中”——陈亮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38
2.“勉强行道大有功”——陈亮的功利主义社会历史观 140
3.“物之所在,道则在焉”——叶适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142
4.“弓矢从的”——叶适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44
(三)王廷相 146
1.“理根于气”和“气化”——王廷相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朴素辩证法思想 146
2.“博于外而尤精于内,讨诸理而尤达于事”——王廷相的认识论 150
六、理学唯心主义:宋明哲学之二 153
(一)程颢、程颐 153
1.“惟理为实”——二程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154
2.“致知在格物”——二程的认识论 156
(二)朱熹 158
1.“理本气末”和“理先气后”——朱熹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159
2.“理主动静”和“定位不易”——朱熹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思想 162
3.“即物而穷其理”和“心包万理”——朱熹唯心主义认识论 164
4.“天命之性”、“气质之性”和“存天理,去人欲”——朱熹的人性论和道德观 165
七、心学唯心主义:宋明哲学之三 170
(一)陆九渊 170
1.“万物皆备于我”和“心即理”——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171
2.“切己自反”和“存心去欲”——陆九渊的先验主义认识论 172
3.“鹅湖之会”与书信论辩——陆九渊与朱熹哲学之异同 174
(二)王守仁 176
1.“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177
2.“致良知”而“不假外求”——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 180
3.“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王守仁的主观唯心主义知行观 182
八、旧哲学的总结:明末清初的哲学思想 185
(一)王夫之 186
1.“太虚一实”、“理依于气”——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87
2.“太虚本动”、“气化日新”——王夫之的辩证发展观 189
3.“能必副其所”和“行可兼知”——王夫之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92
(二)戴震 195
1.“理者,存乎欲者也”——戴震的伦理观 196
2.“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戴震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