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述 1
一、中国医学诊法学史略 1
二、中国医学诊法学特色 6
三、中国医学诊断学体系设想 9
第二章 头部诊法 11
第一节 诊头 11
(一) 望诊 11
1. 头之外形 11
3. 头痛 12
2. 头热 12
1. 头冷 12
(二) 问诊 12
4. 发之外观 12
3. 发之色泽 12
2. 头之动态 12
4. 头晕 13
5. 头胀 13
6. 头重 13
7. 脑鸣 13
8. 头皮麻木 13
9. 脱发 13
第二节 诊面 16
(一) 望诊 16
1. 面部的脏腑分属 16
2. 常色与病色 17
4. 面部五色诊 18
3. 望色十法 18
5. 面部形态 19
(二) 问诊 19
1. 面痛 19
2. 面麻 19
(三) 切诊 19
1. 按眉端 19
1. 按额部 20
第三节 诊目 22
1. 眼神 23
2. 目色 23
(一) 望诊 23
3. 五轮 24
4. 目珠形态及运动 33
(二) 问诊 34
1. 目痛 34
2. 目痒 34
3. 目涩 34
4. 目胀 34
5. 眵泪 35
6. 目昏 35
7. 目盲 35
8. 夜盲 35
11. 能远怯近 36
1. 色泽 36
10. 能近怯远 36
9. 妄见 36
(三) 切诊 37
第四节 诊耳 42
3. 耳道分泌物 43
1. 耳鸣 43
2. 形态 43
(一) 望诊 43
(二) 问诊 44
2. 重听 44
3. 耳聋 44
4. 耳胀 44
5. 耳闭 44
6. 耳痛 44
7. 耳痒 44
8. 异物入耳 45
(三) 切诊 45
1. 压痛点 45
2. 凹凸 45
1. 色泽 50
(一) 望诊 56
第五节 诊鼻 56
2. 形态 57
3. 动态 57
(二) 闻诊 57
1. 鼻息 57
2. 鼻鸣 57
3. 鼻臭 57
(三) 问诊 57
1. 鼻塞 57
2. 鼻痒 57
3. 鼻酸 57
5. 鼻干 57
1. 色泽 61
第六节 诊唇、口、人中 61
(一) 望诊 61
4. 鼻痛 61
6. 嗅觉异常 61
2. 润燥 62
3. 形态 62
(二) 闻诊 63
(三) 问诊 63
1. 口渴 63
2. 口味异常 63
第七节 诊牙、龈 66
(一) 望诊 67
1. 牙齿 67
2. 牙龈 67
(二) 闻诊 68
(三) 问诊 68
(四) 切诊 68
2. 形态 70
1. 色泽 70
第八节 诊咽喉 70
(一) 望诊 70
(二) 闻诊 72
(三) 问诊 72
1. 咽痛 72
2. 咽干 72
3. 咽痒 73
4. 咽中异物感 73
5. 吞咽困难 73
第九节 诊声音 75
1. 发声异常 76
2. 语言失常 76
3. 呼吸病变 77
4. 喷嚏 77
8. 呕吐 78
7. 暖气 78
5. 咳嗽 78
6. 呃逆 78
附:五音诊法 80
第三章 舌诊 81
第一节 诊舌质 83
(一) 望诊 83
1. 舌神 83
2. 舌色 84
3. 舌体 85
4. 舌态 86
3. 舌痛 87
2. 舌麻 87
1. 舌痒 87
(二) 问诊 87
第二节 诊舌苔 96
(一) 苔色 96
1. 白苔 96
2. 黄苔 97
3. 灰苔 98
4. 黑苔 98
(二) 苔质 98
1. 有无 98
2. 真假 99
3. 偏全 99
4. 厚薄 99
6. 腻腐 100
5. 润燥 100
7. 剥落 101
第四章 躯体诊法 107
第一节 诊颈项 107
(一) 望诊 107
1. 形态 107
1. 颈项痛 109
2. 失荣 109
(二) 问诊 109
2. 动态 109
2. 颈项酸 110
3. 颈项强 110
(三) 切诊 110
1. 肿大 110
3. 瘿肿 110
4. 结节 110
1. 胸胁 112
(一) 望诊 112
第二节 诊胸胁 112
2. 虚里 113
3. 乳房 113
(二) 问诊 113
1. 疼痛 113
2. 满闷 113
3. 撑胀 113
4. 胸中热 113
(三) 切诊 114
9. 乳少及无乳 114
2. 胸胁叩痛 114
3. 乳房肿块 114
1. 胸胁压痛 114
7. 乳痛 114
6. 乳胀 114
5. 心悸 114
8. 乳溢 114
4. 虚里悸动 115
第三节 诊腹 117
(一) 望诊 117
1. 色泽 117
2. 形态 117
4. 胃脘痛 118
1. 腹皮凉热 118
(三) 切诊 118
6. 喜恶 118
5. 腹痛 118
3. 肠鸣 118
2. 悸急 118
1. 痞满 118
(二) 问诊 118
2. 腹壁软硬 119
3. 腹部胀满 119
4. 腹部压痛 119
5. 腹内积块 119
6. 脐间动气 119
7. 特定喻穴 120
附:诊脐法 124
第四节 诊腰背 125
(一) 望诊 125
1. 背 125
2. 腰 125
4. 腰背冷 126
3. 腰背热 126
5. 腰如绳束 126
(二) 问诊 126
1. 腰背痛 126
2. 腰背酸 126
6. 骶痛 127
第五节 诊四肢 128
(一) 望诊 128
1. 瘦削 128
2. 瘘软 128
3. 瘫痪 129
4. 强直 129
5. 拘急 129
6. 抽搐 130
7. 振颤 130
8. 筋惕肉? 130
(二) 问诊 131
1. 疼痛 131
9. 关节肿大 131
11. 抬肩、垂肩 131
10. 下肢青筋突起 131
2. 麻木 132
3. 酸楚 132
4. 乏力 132
5. 郁胀 132
6. 肩不举 132
(三) 切诊 132
1. 浮肿 132
2. 温凉 132
3. 手之形态与运动 137
2. 爪甲 137
第六节 诊手 137
1. 络脉 137
(一) 望诊 137
4. 手掌纹里色泽 138
(二) 问诊 139
1. 寒热 139
2. 痛痒 139
3. 麻木 139
(三) 切诊 139
1. 爪甲 139
2. 手温 142
第七节 诊皮肤 143
1. 色泽 145
(一) 望诊 145
2. 尺肤 146
3. 腠理 146
4. 毫毛 146
5. 皮损形态 146
6. 皮肤痫形 149
(二) 闻诊 152
1. 皮肤气味 152
2. 疮疡气味 152
(三) 问诊 152
1. 皮肤寒热 152
2. 皮肤疼痛 153
2. 温凉 154
1. 尺肤 154
4. 皮肤麻木 154
3. 皮肤疼痒 154
(四) 切诊 154
3. 润燥 155
4. 变硬 155
5. 结节 155
6. 肤肿 155
第八节 诊前阴 161
(一) 望诊 161
1. 男子前阴 161
2. 女子前阴 161
5. 早泄 162
10. 阴缩 162
9. 阴囊瘙痒 162
8. 茎中痒痛 162
7. 不射精 162
6. 精冷 162
(三) 问诊 162
4. 遗精 162
3. 阴冷 162
2. 阳强 162
1. 阳瘘 162
(二) 闻诊 162
1. 阴户痛肿 163
2. 囊肿 163
(四) 切诊 163
4. 子痰 163
3. 子痈 163
14. 女子不孕、育 163
13. 女子阴痛 163
12. 女子阴痒 163
11. 鼠谿肿痛 163
15. 男子不育 163
5. 狐疝 164
6. 颓疝 164
7. 寒疝 164
2. 肛漏 168
5. 肛疮 168
4. 肛痈 168
3. 肛肿 168
1. 肛裂 168
(一) 望诊 168
第九节 诊后阴 168
6. 脱肛 169
7. 小儿肛诊 169
(二) 问诊 169
1. 肛门瘙痒 169
2. 肛门疼痛 169
3. 肛门灼热 169
4. 矢气 169
(三) 切诊 169
1. 肛痔 169
2. 压痛 170
3. 肿胀瘀斑 171
2. 创口 171
5. 望眼诊伤 171
4. 畸形 171
(一) 望诊 171
第五章 伤损诊法 171
1. 神色 171
6. 望指、甲诊伤 173
7. 望耳诊伤 174
8. 望鼻诊伤 174
9. 望唇诊伤 174
10. 望舌诊伤 174
(二) 闻诊 174
1. 骨擦音 174
3. 受伤时间 175
1. 切脉 175
4. 功能 175
(四) 切诊 175
1. 外伤史 175
(三) 问诊 175
2. 啼哭声 175
2. 疼痛 175
2. 摸法 176
3. 量法 176
第六章 脉诊 179
第一节 遍诊法 179
(一) 部位划分及脏腑分属 179
3. 形脉不应 180
4. 异常脉象 180
(二) 临床意义 180
2. 九侯不应 180
1. 九侯相应 180
第二节 三部诊法 182
(一) 部位划分及脏腑分属 183
(二) 临床意义 183
1. 人迎脉 183
2. 趺阳脉 183
第三节 寸口诊法 185
(二) 28肿脉象及主病 186
1. 浮脉 186
(一) 部位及脏腑分属 186
2. 沉脉 187
3. 迟脉 187
4. 数脉 187
5. 滑脉 187
6. 涩脉 187
10. 短脉 188
11. 洪脉 188
8. 实脉 188
9. 长脉 188
7. 虚脉 188
12. 微脉 189
13. 紧脉 189
14. 缓脉 189
15. 芤脉 189
16. 弦脉 189
21. 散脉 190
20. 弱脉 190
22. 细脉 190
24. 动脉 190
19. 濡脉 190
18. 牢脉 190
17. 革脉 190
26. 结脉 191
27. 代脉 191
23. 伏脉 191
25. 促脉 191
28. 疾脉 192
第四节 妇、儿脉法 199
(一) 妇人脉法 199
1. 月经脉 199
2. 带下脉 199
3. 妊娠脉 199
4. 临产脉 200
5. 产后脉 200
(二) 小儿脉法 200
2. 解索脉 203
3. 雀啄脉 203
4. 麻促脉 203
第五节 怪脉 203
1. 釜沸脉 203
5. 虾游脉 204
6. 鱼翔脉 204
7. 屋漏脉 204
8. 弹石脉 204
9. 转豆脉 204
10. 偃刀脉 204
(三) 问诊 208
3. 大汗 208
2. 盗汗 208
1. 自汗 208
第七章 排泄物、分泌物诊法 208
(二) 闻诊 208
(一) 望诊 208
第一节 诊汗 208
12. 阴汗 209
13. 手足汗出 209
11. 腰汗 209
10. 腋汗 209
14. 半身汗出 209
(四) 切诊 209
5. 战汗 209
9. 心胸汗 209
8. 鼻汗 209
7. 头汗 209
6. 无汗 209
4. 绝汗 209
第二节 诊血 212
7. 吐血 213
6. 乳衄 213
5. 目衄 213
4. 舌衄 213
3. 耳衄 213
2. 齿衄 213
1. 鼻衄 213
(二) 问诊 213
3. 血量 213
2. 颜色 213
1. 形状 213
(一) 望诊 213
8. 唾血 214
9. 咳血 214
10. 尿血 214
11. 便血 214
12. 肚脐出血 214
13. 交接出血 214
14. 血精 214
15. 紫斑 214
(三) 切诊 215
(一) 望诊 217
1. 稀稠 217
2. 颜色 217
3. 夹杂物 217
(二) 闻诊 217
1. 气味 217
2. 声音(呕吐) 217
(三) 问诊 217
1. 泪 217
2. 涕 218
3. 涎 218
4. 唾 218
5. 呕吐物 218
(三) 问诊 220
(二) 闻诊 220
3. 痰量 220
1. 痰 220
2. 饮 220
2. 颜色 220
1. 形状 220
(一) 望诊 220
第四节 诊痰饮 220
(二) 闻诊 222
(三) 问诊 222
2. 大便泄泻 222
1. 大便脓血 222
2. 颜色 222
(一) 望诊 222
第五节 诊大小便 222
1. 形状 222
7. 小便混浊 223
11. 小便不通 223
10. 小便不利 223
9. 小便挟精 223
8. 小便清长 223
12. 小便频数 223
5. 大便失禁 223
4. 大便艰难 223
3. 大便秘结 223
6. 小便黄赤 223
13. 小便失禁 224
14. 小便疼痛 224
15. 遗尿 224
(一) 望诊 226
1. 脓的形质 226
第六节 诊脓 226
2. 脓的色泽 227
(二) 闻诊 227
(三) 问诊 227
(四) 切诊 227
1. 切脉辨顺逆 227
2. 触诊辨有无 227
3. 按之辨深浅 227
5. 月经过少 229
6. 经行吐衄 229
4. 月经过多 229
3. 月经先后无定期 229
7. 闭经 229
8. 崩漏 229
第七节 诊月经 229
1. 月经先期 229
(三) 问诊 229
(二) 闻诊 229
(一) 望诊 229
2. 月经后期 229
第八节 诊带下 231
(一) 望诊 231
1. 颜色 231
1. 白带 232
4. 五色带 232
3. 赤血带 232
2. 黄带 232
气味 232
(三) 问诊 232
(二) 闻诊 232
2. 形质 232
第八章 精神诊法 235
(一) 望诊 235
1. 得神 235
2. 失神 235
3. 假神 235
5. 神志异常 236
4. 神气不足 236
6. 情志异常 237
(二) 闻诊 237
1. 狂言 237
2. 癫语 237
3. 谵语 238
4. 郑声 238
5. 独语 238
6. 错语 238
7. 睡中呢喃 238
(三) 问诊 238
1. 烦躁 238
4. 抑郁 239
6. 夜啼 239
5. 夜游 239
7. 梦魇 239
3. 嗜睡 239
2. 不寐 239
(三) 九梦 244
(二) 梦觉 244
1. 气盛之梦 244
(一) 梦因 244
第九章 释梦诊法 244
5. 情溢之梦 245
4. 体滞之梦 245
6. 直叶之梦 245
7. 比象之梦 245
3. 邪寓之梦 245
2. 气虚之梦 245
9. 厉妖之梦 246
(四) 藏医释梦 246
8. 反根之梦 246
第十章 经络诊法 248
第一节 诊手太阴肺经 248
2. 咽喉 249
1. 胸部 249
3. 肢节与皮肤 249
(一) 望诊 249
2. 切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动脉 250
1. 切寸口脉 250
3. 切肌脉 250
(三) 切诊 250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50
第二节 诊手阳明大肠经 253
1. 肢节与皮肤 254
(一) 望诊 254
2. 口齿 254
1. 切寸口脉 255
(三) 切诊 255
2. 切合谷、阳溪动脉 255
3. 切肌肤 255
(二) 问诊 255
3. 鼻 255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55
第三节 诊足阳明胃经 257
5. 喉咙 259
4. 口唇 259
3. 齿龈 259
7. 肢节与皮肤 259
(二) 问诊 259
6. 乳房 259
1. 目 259
(一) 望诊 259
2. 鼻 259
(三) 切诊 260
1. 切寸口脉 260
2. 切冲阳动脉 260
3. 切肌肤 260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60
第四节 诊足太阴脾经 263
(一) 望诊 264
1. 肢节与皮肤 264
(二) 问诊 265
1. 切寸口脉 265
(三) 切诊 265
2. 切箕门、冲门动脉 265
3. 舌 265
2. 腹 265
3. 切肌肤 265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66
(一) 望诊 271
第五节 诊手少阴心经 271
1. 心脑部 271
第三节 诊泪、涕、涎、唾、呕吐物 271
3. 肢节与皮肤 272
(二) 问诊 272
2. 目 272
3. 切肌肤 273
2. 切极泉动脉 273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73
1. 切寸口脉 273
(三) 切诊 273
第六节 诊手太阳小肠经 276
3. 目眦 277
2. 肩胛 277
(二) 问诊 277
1. 肢节与皮肤 277
(一) 望诊 277
3. 切肌肤 278
2. 切天窗动脉 278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78
1. 切寸口脉 278
(三) 切诊 278
第七节 诊足太阳膀胱经 279
4. 腰骶 281
3. 项背 281
5. 肢节与皮肤 281
(二) 问诊 281
2. 头 281
1. 目 281
(一) 望诊 281
3. 切肌肤 282
2. 切委中动脉 282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82
1. 切寸口脉 282
(三) 切诊 282
第八节 诊足少阴肾经 284
2. 喉咙 285
1. 肢节与皮肤 285
3. 舌 285
(一) 望诊 285
(二) 问诊 286
(三) 切诊 286
1. 切寸口脉 286
2. 切太溪动脉 286
3. 切肌肤 286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86
第九节 诊手厥阴心包经 290
2. 肢节与皮肤 291
(三) 切诊 291
(二) 问诊 291
1. 切寸口脉 291
(一) 望诊 291
1. 胸胁 291
2. 切劳营动脉 292
3. 切肌肤 292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92
第十节 诊手少阳三焦经 293
2. 面颊颈项 294
4. 目 294
3. 耳部 294
1. 肢节与皮肤 294
(一) 望诊 294
(二) 问诊 294
(二) 问诊 295
(三) 切诊 295
1. 切寸口脉 295
2. 切禾谬动脉 295
3. 切肌肤 295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295
第十一节 诊足少阳胆经 297
1. 目 298
(一) 望诊 298
2. 面颊颈项 299
3. 耳 299
4. 胸胁 299
5. 肢节与皮肤 299
(二) 问诊 299
(三) 切诊 299
1. 切寸口脉 299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300
3. 客气 300
2. 主气 300
2. 切听会动脉 300
3. 切肌肤 300
4. 客主加临 301
第十二节 诊足厥阴肝经 302
5. 目 303
(二) 问诊 303
2. 前阴 303
4. 胸胁 303
3. 小腹 303
1. 肢节与皮肤 303
(一) 望诊 303
(二) 切诊 304
2. 切太冲、阴廉、五里动脉 304
3. 切肌肤 304
4. 按经络病变形态 304
1. 切寸口脉 304
第十三节 诊督脉 308
(一) 望诊 308
1. 阴部 308
4. 巅顶(头部) 309
3. 项部 309
2. 脊柱 309
3. 按经络病变形态 310
5. 鼻柱 310
6. 皮肤 310
(三) 切诊 310
(二) 问诊 310
1. 切寸口脉 310
2. 切肌肤 310
2. 腹部 311
(一) 望诊 311
第十四节 诊任脉 311
1. 阴部 311
3. 颏部与胡须 311
2. 切肌肤 312
3. 按经络病变形态 312
(三) 切诊 312
(二) 问诊 312
1. 切寸口脉 312
第十五节 诊冲脉 313
(一) 望诊 313
1. 阴部 313
3. 按冲脉病变形态 314
(三) 切诊 314
2. 切肌肤 314
1. 切寸口脉 314
(二) 问诊 314
2. 颏部与胡须 314
第十六节 诊带脉 315
(一) 望诊 315
1. 带下与遗精 315
2. 腰腹部 315
3. 皮肤 315
(二) 问诊 315
2. 切肌肤 316
第十七节 诊阳跷脉 316
(三) 切诊 316
1. 切寸口脉 316
第十八节 诊阴跷脉 317
第二十节 诊阴维脉 318
第十九节 诊阳维脉 318
第十一章 腧穴诊法 327
第一节 诊腧募穴 327
第二节 诊郄穴 332
第三节 诊原络穴 335
第四节 诊下合穴 337
第五节 诊其他穴 339
(一) 诊经穴 339
(二) 诊奇穴 339
(三) 诊阿是穴 340
第十二章 气质诊法 342
(一) 望诊 345
2. 望目 345
3. 望面容与表情 345
1. 望诊 345
5. 望形体 346
(二) 闻诊 346
1. 声音 346
4. 望行为举止 346
2. 语言 347
(三) 问诊 347
1. 问既往性情 348
4. 问病程长短 348
2. 问境遇 348
3. 问起因 348
(四) 切诊 348
第十三章 体质诊法 353
1. 阴阳二十五人分类 353
(一) 体质分类法 353
2. 阴阳五态人分类 354
3. 肥瘦壮幼分类 354
5. 七分法分类 355
4. 六分法分类 355
6. 阴阳五脏分类 356
7. 六经人体质分类 356
(二) 诊察体质的一般方法 358
(三) 诊体质与诊病辨证 362
第十四章 气功、特异功能诊法 370
第一节 气功诊法 370
(一) 诊法原理 370
1. 天人相通 370
2. 天人相应 370
3. 静松感知 371
(二) 诊法基础 371
3. 姿势方法 372
4. 生理探测 372
2. 掌握要领 372
1. 积蓄内气 372
(三) 气的收放 373
1. 发气 373
2. 采气 373
(四) 信息探测 374
1. 一般探测 374
2. 疾病探测 375
第二节 特异功能诊法 377
(一) 透视 378
(二) 遥诊 378
(三) 预诊 379
(四) 诊昔 379
1. 依时辨六淫 383
(一) 依时求因 383
第十五章 时辰诊法 383
2. 依时审七情 384
(二) 依时辨证 384
1. 依时察八纲属性 384
2. 依时定脏腑病位 386
3. 依时辨六经之病 387
(三) 依时预后 388
4. 依时审经脉之疾 388
1. 依时测愈期 389
2. 据时知传变 389
3. 因时诊死期 390
第十六章 运气诊法 394
第一节 运气诊法基本理论 394
(一) 干支甲子 395
1. 十天干 395
2. 十二地支 396
3. 甲子 397
2. 主运 398
3. 客运 398
1. 岁运 398
(二) 五运 398
(三) 六气 399
1. 十二支配六气 399
(四) 运气相临 401
1. 运和气的盛衰 401
2. 运气同化 402
3. 平气 402
第二节 五运诊法 403
(一) 年月日的干支推算法 403
1. 年干支的推算 403
4. 时干支的推算 404
3. 日干支的推算 404
2. 月干支的推算(夏历月或农历月) 404
(二) 五运诊法的步骤 405
1. 确定干支 405
2. 判断平气之年 405
3. 判断运气同化之年 405
4. 判断运和气的盛衰 405
5. 判断疾病 405
(三) 五运太过与疾病 405
1. 木运太过 406
2. 火运太过 406
3. 土运太过 406
4. 金运太过 406
(四) 五运不及与疾病 407
1. 木运不及 407
5. 水运太过 407
2. 火运不及 408
3. 土运不及 408
4. 金运不及 408
5. 水运不及 409
(五) 五运诊法举例 409
3. 判断运气同化之年 410
5. 判断疾病 410
4. 判断运和气的盛衰 410
1. 厥阴胜负 410
1. 定干支 410
(一) 六气诊法的步骤 410
第三节 六气诊法 410
2. 判断平气之年 410
(二) 主气胜负与疾病 411
2. 少阴胜负 411
3. 少阳胜负 412
4. 太阴胜负 412
5. 阳明胜负 412
2. 少阴司天在泉 413
3. 太阴司天在泉 413
6. 太阳胜负 413
1. 厥阴司天在泉 413
(三) 客气与主病 413
4. 少阳司天在泉 414
5. 阳明司天在泉 414
6. 太阳司天在泉 414
(四) 六气诊法举例 414
(一) 分部相术诊法 416
1. 面部整体相法 416
第十七章 相术诊法 416
2. 头颅相法 417
3. 额部相法 417
4. 颧部相法 417
5. 头发相法 417
6. 胡须相法 417
7. 眉毛相法 417
8. 眼睛相法 417
9. 鼻(人中)相法 417
10. 口唇(舌)相法 417
11. 牙齿相法 417
14. 体态相法 419
12. 耳部相法 419
13. 颈部相法 419
16. 五形相法 420
(二) 相术诊法与望诊 420
附:名词解释 424
附:手部相法 427
第十八章 八卦诊法 431
第一节 卦、爻名称及卦象 431
第二节 求卦方法 432
第三节 卦象与疾病 434
第四节 诊疾例说 435
4. 探虚实 438
3. 测胃气 438
6. 验毒蛇咬伤、狂犬病 438
5. 验肺痈 438
1. 探燥屎 438
(一) 药物与饮食试探 438
第十九章 试探诊法 438
2. 试寒热 438
5. 寒热证验法 439
12. 燥水、湿水验法 439
10. 验虫法 439
8. 吐血病位验法 439
7. 臌胀验法 439
6. 验伤寒预后 439
9. 肺痈验痰法 439
3. 验少阴寒证 439
2. 验痛之虚实 439
1. 验气胀水肿 439
(二) 手法试探 439
8. 验虫 439
7. 验暑 439
4. 验痨瘵 439
(五) 针刺试探 440
(六) 火照验疹 440
2. 刺血验病 440
1. 验疳 440
3. 验惊之法 440
(四) 嗜欲试探 440
2. 验足阳明病 440
1. 验耳聋 440
(三) 声音试探 440
第二十章 藏、蒙、壮、朝医学诊法简介 442
第一节 藏医诊法 442
第二节 蒙医诊法 446
第三节 壮医诊法 447
第四节 朝医诊法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