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形式逻辑研究的对象 1
1.1.1事物、思维和语言 1
前言页 1
1.1.2思维形态和思维形式 3
1.1.3什么是形式逻辑 7
第二节 形式逻辑的性质 10
1.2.1形式逻辑的客观性 10
1.2.2形式逻辑不是哲学 10
1.2.3思维形式及其规律具有全人类性 11
1.3.1形式逻辑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认识办法 12
第三节 形式逻辑的作用 12
1.3.2遵守逻辑规律的要求是正确地进行思维的必要条件 14
1.3.3形式逻辑也是揭露诡辨的重要武器 16
第二章 概念 17
第一节 什么是概念 17
2.1.1概念是反映事物及其特有属性的思维形态 17
2.1.2概念与语词 20
2.1.3与概念有关的引号用法 23
第二节 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6
2.2.1什么是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26
2.2.2真实概念和虚假概念 29
2.2.3概念外延间的关系 30
2.2.4内涵和外延的反变关系 限制和扩大 33
第三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概念 35
2.3.1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 35
2.3.2集合概念 37
2.3.3正概念和负概念 38
2.3.4相对概念 39
第四节 集合和集合的运算 39
2.4.1集合 集合之间的一些关系 39
2.4.2空集和全集 44
2.4.3集合的基本运算 45
2.4.4集合运算的规律 47
第五节 定义 49
2.5.1什么是定义 49
2.5.2定义的组成和表达 50
2.5.3不同种类的定义 51
2.5.4定义的规则 60
第六节 划分 64
2.6.1什么是划分 64
2.6.2划分的规则 65
2.6.3二分法和举例 66
2.6.4划分与定义 67
3.1.1什么是命题 69
第三章 命题 69
第一节 命题形式 69
3.1.2命题与语句 70
3.1.3命题与判断 72
3.1.4命题形式、常项和变项 74
3.1.5变项的作用 76
第二节 联接词 77
3.2.1引言 77
3.2.2“或者” 77
3.2.3“要么,要么” 80
3.2.4“并且” 83
3.2.5 “并非” 84
3.2.6德摩根律 86
3.2.7 “如果,那么” 87
3.2.8“只有,才(能)” 91
3.2.9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93
3.2.10假言命题的否定 96
3.2.11联接词的多次出现和多项联接词 96
第三节 量项 99
3.3.1全称量项 99
3.3.2特称量项 102
3.3.3对几种句型的分析 104
3.3.4对当关系 105
3.3.5任何两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 109
3.3.6周延问题 111
3.3.7单称命题 114
3.3.8传统逻辑关于选言命题、假言命题形式的分析 115
3.3.9一些其它的命题形式 117
3.3.10关系命题和关系的特点 119
3.3.11关系命题的量项及其次序 125
第四节 模态词 130
3.4.1模态命题与非模态命题 130
3.4.2不同的模态 131
3.4.3 “必然P”、“可能P”及其否定 132
3.4.4模态对当关系 133
3.4.5关于命题形式的几点总结性意见 135
第四章 演绎推理 138
第一节 关于联接词的推理 138
4.1.1引言 138
4.1.2关于“或者”及“要么,要么”的一些推理 推理形式的有效性 140
4.1.3关于“并且”的一些推理 演绎推理的某些特点 143
4.1.4关于“并非”的一些推理 置换规则 146
4.1.5关于“如果,则”和“只有,才”的一些推理 147
4.1.6关于传统逻辑中某些推理形式的讨论 149
4.1.7二难推理 151
4.1.8其它一些关于联接词的推理 蕴涵引入律 154
4.1.9关于联接词的推理形式的有效性的判定方法 157
第二节 关于量项的推理 159
4.2.1引言 159
4.2.2直接推理 160
4.2.3换位法 161
4.2.4换质法 164
4.2.5换质位法 166
4.2.6戾换法 167
4.2.7三段论 三段论的格和式 169
4.2.8检验三段论的有效性的方法,三段论的规则 174
4.2.9包含单称命题的三段论 180
4.2.10非标准形式的三段论 省略三段论和联锁推理 181
4.2.11关于演绎推理的几个问题 186
第五章 演绎推理(续) 190
第一节 命题逻辑 190
5.1.1传统逻辑的局限 190
5.1.2真值形式和重言式 192
5.1.3命题逻辑的推理规则 195
5.1.4重言式的证明 200
第二节 谓词逻辑 206
5.2.1谓词逻辑的命题形式和公式 206
5.2.2谓词逻辑的常真公式 谓词逻辑的推理规则 214
5.2.3常真公式的证明 224
5.2.4关于谓词逻辑的公式是否常真的判定问题 242
第六章 归纳方法 249
第一节 什么是归纳方法 249
第二节 观察、实验和科学分类 250
6.2.1观察和实验 250
6.2.2科学分类 254
第三节 完全归纳法和简单枚举法 257
6.3.1完全归纳法 257
6.3.2简单枚举法 258
6.4.1什么是因果联系 259
第四节 寻求因果联系的初步方法 259
6.4.2求同法 261
6.4.3求异法 263
6.4.4求同求异并用法及其推广形式 266
6.4.5共变法 272
6.4.6剩余法 274
6.4.7比较实验法 275
6.4.8求异比较并用法 280
第五节 概率和统计方法简介 282
6.5.1求算术平均数 282
6.5.2概率 283
6.5.3分层抽样和统计概括 287
6.5.4抽样求异并用法和抽样比较并用法 290
第六节 类比法 292
第七节 假说 295
6.7.1什么是假说 295
6.7.2假说的发展过程 297
第八节 归纳方法的综合应用 301
第七章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306
第一节 同一律 306
7.1.1什么是同一律 306
7.1.2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同一律 307
7.1.3违反同一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309
7.2.1什么是矛盾律 312
第二节 矛盾律 312
7.2.2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矛盾律 313
7.2.3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315
第三节 排中律 317
7.3.1什么是排中律 317
7.3.2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排中律 318
7.3.3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 320
第四节 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一般性质 321
7.4.1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321
7.4.2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客观基础 323
7.4.3关于“充足理由律” 326
8.1.1什么是论证 333
第八章 论证 333
第一节 论证及其作用 333
8.1.2论证是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339
8.1.3论证的作用 341
第二节 几种不同类型的论证方式 344
8.2.1分情况证明 345
8.2.2选言证明(或称淘汰法) 346
8.2.3独立证明 348
8.2.4归谬法 349
8.2.5反证法(又称间接证明) 350
8.2.6喻证法 351
8.2.7几种论证方式的综合运用 354
第三节 论证的规则 355
8.3.1关于论题的规则 356
8.3.2关于论据的规则 358
8.3.3关于论证方式的规则 360
第四节 揭露和驳斥诡辩 363
8.4.1什么是诡辩 363
8.4.2最常见的诡辩术 365
8.4.3对诡辩的揭露和驳斥 375
附录《论辩的魂灵》释析 378
符号汇编 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