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贲长恩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117027924
  • 页数:565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中医科研基本思路和方法 1

绪论 1

第一章 医学科研选题的程序和要求 4

一、提出问题 6

二、思路和方法 7

三、正确处理发展现代医学科学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关系 8

四、建立假说 9

五、选择科学手段,为证实假说收集资料 11

(一) 选择证实手段要紧紧围绕假说 11

(二) 力求构思合理,争取构思巧妙 11

第二章 医学研究层次的基本方法 12

一、观察法 13

二、实验法 17

第三章 医学科研选题的种类 23

(一) 调查研究性质 23

(二) 实验观察性质 24

(三) 实验研究性质 24

(四) 资料分析性质 24

(五) 经验、体会性质 25

第四章 选题和立题 25

一、选题 25

二、立题 26

三、国家题目 27

四、个人选题 28

五、选题说明 30

(一) 研究对象(或受试对象) 31

六、科研设计的三个要素 31

(二) 处理因素 33

(三) 实验效应(效果反应) 35

(四) 研究题目三个要素的关系 37

第五章 科研设计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38

第六章 文献综述的撰写 43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44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 44

三、文献综述的主要特点 45

四、文献综述内容分类 46

五、文献综述的内容和形式 47

六、文献综述的写作步骤 48

七、写文献综述时应注意事项 50

(一) 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51

(二) 开题报告应注意事项 51

第七章 开题报告 51

一、开题报告的目的和意义 51

二、课题论证 52

三、科研设计 53

四、修改科研设计方案 53

五、观察和实验 54

六、资料整理和数据处理 54

七、理性概括 55

第八章 动物实验 55

(一) 动物实验的特点和应用 56

(二) 实验研究在中医药学中运用的必然性 57

(三) 实验研究在中医药学术发展中的作用 58

(五) 实验动物模型在中医药研究中的运用 60

(四) 实验研究应与临床研究结合 60

第九章 临床试验 64

一、临床试验的特点及应用 64

二、临床试验的进行 66

(一) 受试对象的选择 66

(二) 对照组的设置 68

(三) “盲”试验问题 71

(四) 受试者基础参数的测量问题 72

(五) 效应指标的选择 73

(六) 受试者的遵从性 74

(七) 资料分析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75

(八) 临床试验中的协作问题 77

第十章 实验误差及其控制 78

(一) 抽样误差(sampling error) 79

一、医学实验中的误差及其原因 79

(二) 条件误差(conditional error) 80

(三) 来自实验者的误差(包括仪器、方法等方面的误差) 81

(四) 过失误差(mistakes) 82

二、控制实验误差的方法 82

(一) 要设对照组,并严格按随机化原则抽样和分组 82

(二) 严格控制处理因素,保持组间均衡 82

(三) 样本数要适当 83

(四) 实验方法要尽量标准化 83

(五) 平行或重复实验 84

(六) 在临床实验中,由于以人为对象,心理偏因造成的误差问题较为突出 84

三、医学实验的质量控制 85

(三) 准确度(accuracy) 86

(二) 灵敏度(sensitivity) 86

(一) 特异性(specificity) 86

(四) 精密度(pecision) 87

第十一章 论文撰写的准备 87

一、医学学术论文的目的 88

二、医学学术论文的要求 89

三、资料的处理 90

(一) 围绕论文题目的结论集中取舍材料 90

(二) 深化对材料的认识,重新挖掘材料的信息 92

(三) 保持分组材料之间的层次及其内在联系 94

(四) 科学地处理阴性和不显著的实验材料 94

(五) 在失败中要善于废料回收,转移假说 95

四、材料的表现方法 95

(一) 表格的运用 95

(二) 绘制时注意事项 97

(三) 统计表的种类 98

(四) 图示法的运用 99

(五) 选择恰当的照片 108

(六) 典型病例的选择 110

(七) 要正确运用语法和修辞 110

(八) 引用文献资料的整理 111

(九) 提炼观点,明确结果,提出结论 111

第十二章 撰写论文 112

一、医学学术论文的基本结构 112

二、重新命定题目 113

三、拟定撰写提纲 115

四、撰写全文 116

(一) 前言 116

(二) 材料和方法 117

(三) 结果 118

(四) 讨论 121

五、论文其余各部分 123

中篇 医学文献检索 131

第十三章 医学文献检索工作概论 131

一、医学文献检索工作的意义 131

二、医学文献的基本概念 132

三、医学文献的特点 133

(一) 数量大增长快 133

(二) 内容交叉重复分散 134

(三) 文种繁多类型复杂 134

(四) 代谢频繁老化加剧 134

第十四章 医学文献的基本概况 135

一、医学文献的级别 135

(五) 交流传播速度加快 135

(六) 文献质量下降 135

(一) 一次文献 136

(二) 二次文献 136

(三) 三次文献 136

(四) 四次文献 136

(五) 零次文献 136

二、医学文献的类型 136

第十五章 医学文献检索 139

一、医学文献检索工作与检索工具 139

(三) 分类法 140

二、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书的类型 140

(二) 主题法 140

(一) 字顺法 140

(一) 书目 141

(二) 索引类 141

(三) 文摘类 141

(四) 综述和进展类 141

(五) 现期期刊目次类 142

三、医学文献检索方法 142

(一) 常用法 142

(二) 分段法 143

(三) 追溯法 143

(三) 确定检索途径与标志 144

(二) 确定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 144

(一) 明确研究题目和检索要求 144

四、文献检索的步骤 144

(四) 确定检索线索 145

(五) 熟悉馆藏情况 145

五、文献检索途径 146

(一) 主题途径 146

(二) 分类途径 147

(三) 书名途径 147

(四) 著者途径 147

(五) 关键词途径 148

第十六章 查阅文献 151

一、查阅文献的目的意义 151

二、怎样查阅医学文献 152

第十七章 中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书刊简介 155

一、概况 155

(一) 《全国报刊索引》 157

二、医学文献检索刊物 157

(二)《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58

(三)《中文科技资料目录(中草药)》 161

(四)《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 163

(五) 医学综合性检索刊物 166

(六) 医学专题文献索引 166

(七)《国内期刊中医药资料索引》 170

(八)《专利文献通报(医疗卫生)》 171

(九)《中国学术会议文献通报》 172

三、医学文献检索刊物 174

(一)《中国医学文摘》 174

(二)《中国药学文摘》 178

(三)《国外医学》 181

(四) 其他医学文摘 184

四、重要医学参考工具书 185

(一) 百科全书 185

(二) 书目 187

(三) 年鉴 188

第十八章 外文医学文献检索工具书刊简介 190

一、美国《医学索引》 190

(一) 概况 190

(二) 检索途径 207

二、荷兰《医学文摘》 212

(一) 概况 212

(二) 编排结构 214

(三) 检索途径 217

(一) 概况 223

三、美国《生物学文摘》 223

(二) 编排与著录格式 225

(三) 索引部分和检索方法 226

(四) 生物学文摘/报告评论会议录 230

四、美国《化学文摘》 238

(一) 概况 238

(二) 结构及文摘内容 239

(三) 著录格式 239

(四) 文摘的组织编排 242

(五) 检索途径与方法 243

五、美国《近期期刊目次》 254

(一) 概况 254

(二) 特点 256

(一) 概况 257

六、日本《医学中央杂志》 257

(三) 编排 257

(二) 编排结构 258

(三) 著录格式 261

(四) 说明 261

七、前苏联《医学文摘杂志》 262

(一) 概况 262

(二)《МРЖ》的编排结构 263

(三) 检索途径 264

(四) 著录格式 265

第十九章 国内外文献联机检索 266

一、概况 266

二、国际联机检索前的准备 287

(一) 填写申请表 287

(二) 与检索工作人员协商统一思路 288

(一) 填写国际联机情报检索申请表 292

三、DIALOG系统联机检索 292

(二) 检索终端与检索系统主机接通 294

(三) 课题检索 294

四、ORBIT系统联机检索简介 296

五、ESA/IRS系统联机检索简介 297

六、MEDLARS系统联机检索简介 297

七、国内联机检索情况简介 298

第二十章 医学文献的利用 300

一、现代医学科学概况 300

(一) 医学科技文献量急剧增多 300

(二) 医学模式的转变 300

(三) 提高医学人才素质的要求和特点 301

(一) 选读文献的方向问题 302

二、文献选读与读书笔记 302

(二) 写读书文摘与笔记的方法 303

三、文献用于情报分析 304

(一) 医学科技情报研究的形式 306

(二) 医学情报研究的程序 306

四、文献用于科研工作 306

(一) 课题选定 307

(二) 综述撰写 307

(三) 实验设计与统计学设计 307

(四) 讨论与结论 307

(五) 参考文献的引用 308

五、文献用于撰写新文献 308

(一) 从文献流向与分布进行再生加工 308

(二) 从文献体裁与级型考虑撰写工作 308

(三) 小结 311

第二十一章 中医药与免疫的研究 313

一、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免疫状况及对证治疗的效果 313

下篇 中医药研究进展 313

二、中药的剂型 316

(一) 中药方剂或单味药的水煎剂或水煎剂浓缩剂 317

(二) 中药的提出物 317

(三) 水煎剂上清部分 317

(四) 超滤膜技术处理中药液 317

(五) 中药代谢物(血清)体外试验 318

三、中药的免疫抑制作用 319

(一) 雷公藤的免疫抑制作用 319

(二) 冬虫夏草的免疫抑制作用 322

(三) 灵芝孢子粉的免疫抑制作用 323

(五) 苦参碱的免疫抑制作用 324

(四) 苍耳子及细辛的免疫抑制作用 324

(六)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免疫抑制作用 325

(七) 大黄的免疫抑制作用 326

四、中药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影响 327

第二十二章 中医药与抗肿瘤 331

一、中草药中的新抗肿瘤药 332

(一) 青黛及靛玉红 332

(二) 马蔺子及马蔺子甲素 333

(三) 冬凌草及冬凌草甲素 333

(四) 粗榧及其有效成分三尖杉酯碱及高三尖杉酯碱 333

(五) 紫杉及紫杉醇 333

(六) 喜树及喜树碱类化合物 334

二、具有生物反应调节样作用的中药 334

(三) 中医药与化学药物治疗相结合 335

(一) 中医药与手术治疗相结合 335

(二) 中医药与放射治疗相结合 335

(四) 中医药与免疫治疗相结合 336

第二十三章 中医药与抗衰老 347

一、祖国医学对衰老的认识 347

二、衰老机理 348

(一) 中医对衰老机理的认识 348

(二) 现代医学对衰老机理的探讨 348

三、衰老变化的观察 353

(一) 中医衰老指数与中医学年龄 353

(二) 现代医学有关衰老变化的观察及评估 355

四、中医学对延缓衰老的对策 357

(二) 使用激素 359

(三) 使用微量元素 359

(一) 防止损伤和退行性变化 359

五、现代医学的防衰老对策 359

六、抗衰老药物 360

(一) 现代医学所用的抗衰老药物 360

(二) 延缓衰老的中药 360

第二十四章 中医药治疗肾小球肾炎的现状和展望 363

一、肾小球肾炎的病因、病机 364

二、中医药治疗实验性肾炎的研究现状 364

(一) 家兔实验性肾毒血清性肾小球肾炎 365

(二) 家兔实验性膜性肾小球肾炎 366

(三) 其他实验性肾炎动物病理模型 373

三、未来中医药治疗肾炎研究工作的展望 374

(一) 细胞因子 374

(四) 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研究 374

(二) 细胞外基质 377

(三) 细胞粘附分子 379

(四) 其他新技术 381

第二十五章 中医药与肝病防治 384

一、肝病病因及基本病理变化 385

(一) 肝操作的病因发病学 385

(二) 中医对肝病病因的认识 389

(三) 肝病时肝脏基本病理变化 389

(三) 脾肾阳虚型 392

三、肝病的中医药治疗 392

(四) 气血两虚及气滞血瘀型 392

(二) 肝肾阴虚型 392

(一) 湿热未尽型及肝郁脾虚型 392

二、肝炎辨证分型与肝组织结构的关系 392

(一) 单味中药治疗肝病 393

(二) 复方中药治疗肝病 395

四、中医药防治肝病的实验研究 397

(一) 动物模型的复制 397

(二) 其它研究手段 402

(三) 中医药防治肝病实验研究方法 402

第二十六章 休克与厥脱证现代研究 405

一、休克(厥脱证)的病因病机 405

(一) 休克的西医病因病机 405

(二) 休克的中医病因病机 412

二、休克(厥脱证)的类型 414

(一) 病因分型 414

(二) 辨证分型 414

三、厥脱证治法 415

四、厥脱证的实验研究 416

(一) 厥脱证动物模型复制 416

(二) 厥脱证治法原理的研究 417

五、展望 421

第二十七章 中医药与消化系统药理 424

一、抗溃疡药物研究进展及中药研究 425

(一) 抗溃疡药物研究进展 425

(二) 中药研究 431

(三) 常用实验性溃疡模型 432

二、胃肠动力药研究进展及中药研究 433

(一) 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434

(二) 消化道平滑肌收缩活动类型 436

(三) 几种促胃肠动力药 439

(四) 中药对胃肠运动功能的影响 441

第二十八章 中医药益智抗脑衰的药理研究 445

一、益智中药研究的意义 445

二、益智作用的基本概念和记忆的进程 446

(一) 学习和记忆的基本概念 446

(二) 记忆的阶段和进程 447

三、益智中药作用机理探讨 448

(一) 中医药理论 448

(二) 现代医学有关理论基础 449

四、益智中药筛选方法 453

(一) 学习记忆的测定方法 453

(二) 学习记忆损伤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 455

(三) 学习记机理分析--脑内神经递质和受体的测定方法 457

(一) 主要合成药 459

五、益智药研究现状 459

(二) 益智中药研究现状 461

第二十九章 动脉粥样硬化及其防治的研究 468

一、流行病学调查 469

二、动脉粥样硬化(AS)的病理变化 471

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理 472

(一) 脂质浸润学说 472

(二) 血栓形成学说 473

(三) 损伤反应学说 473

四、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 482

(一) 调血脂性抗AS药 482

(二) 抗血小板性抗AS药 482

(五) 钙拮抗性抗AS药 483

(六) 抗AS药物的新线索 483

(四) 多烯脂肪酸类抗AS药 483

(三) 抗氧化性抗AS药 483

第三十章 中西医结合对心律失常的研究 488

一、心律失常的形成原理 489

(一) 心律失常的分类 489

(二) 心律失常形成的有关电生理机制 490

二、心律失常的检测 497

(一) 常规心电图 497

(二) 心电监测和Holter心电图 497

(三) 心律失常形成原理的检测 498

(四) 无创性预测恶性心律失常或心脏猝死可能性指标 498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 501

(一) 作用机制 501

(二)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分类 503

四、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 504

(一) 除颤、起搏装置 505

(二) 消融术 505

(三) 外科手术治疗 506

五、中医药治疗心律失常的研究 507

(一) 辨证分型治疗 507

(二) 辨病用药治疗 508

(三) 主方加减治疗 508

(四) 中西医结合抗心律失常中药研究实例介绍 509

第三十一章 活血化瘀的研究进展 514

一、血瘀证实质探讨的思路 514

(一) 归纳整理中医的瘀血学说及其对“血瘀”的认识 514

(二) 从血液循环障碍的设想探求血瘀证的实质 515

(三) 从分子血液流变学角度探求血瘀证的实质及各类血瘀证的特点 516

(四) 从蛋白质、酶学及血浆的自稳系统探求血瘀证的实质 519

二、活血化瘀方药作用机理探讨的思路 521

三、活血化瘀中药基于生化及分子水平研究的现状与前景 523

(一) 活血化瘀中药的分类 523

(二) 活血化瘀类中药本身的分子水平研究现状 524

(三) 活血化瘀中药促纤溶作用的生化学研究现状 525

(四) 活血化瘀中药与血栓素A2--前列腺环素平衡调节系统关系的研究进展 527

(五) 活血化瘀中药调节结缔组织代谢作用原理研究进展 528

(六) 活血化瘀中药及其生化作用原理的研究 529

四、活血化瘀研究展望 531

第三十二章 脉诊和舌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33

一、脉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33

(一) 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533

(二) 脉诊的临床研究 536

(三) 脉诊的机理研究 538

(一) 舌苔的细胞学研究 542

二、舌诊的中西医结合研究 542

(二) 舌质与血液循环机能的关系 543

(三) 舌象与机体其它机能 544

(四) 舌诊的方法学研究 544

(五) 舌象的动物模型研究 545

(六) 正常人舌象的调查研究 545

(七) 舌诊与临床疾病 546

三、展望 548

(一) 关于脉诊的研究 548

(二) 关于舌诊的研究 548

第三十三章 痛觉、痛觉调制和针刺镇痛 549

(二) 疼痛的性质 550

(三) 伤害性感受器的兴奋及冲动经传入神经的传导 550

(一) 疼痛的概念 550

一、痛觉 550

(四) 传导伤害性刺激的一级传入纤维在脊髓的分布 551

(五) P物质和兴奋性氨基酸是伤害性一级传入纤维释放的兴奋性递质 551

(六) 脊髓的伤害性感觉神经元及化学成分 552

二、痛觉的调制 554

(一) 外周的痛觉调制 554

(二) 脊髓后角的痛觉调制 555

(三) 脑对脊髓后角伤害性信息的下行调制 556

三、针刺镇痛 558

(一) 针刺信号外周的传入途径 558

(二) 两种传入信号的相互作用 559

(三) 针刺激活痛觉调制系统 559

(四) 神经活性物质、递质与针刺镇痛 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