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1.可用性的验算 1
1-1在使用范围内对结构的功能要求 1
1-2承重结构性能的极限值 2
2.裂缝限制和裂缝宽度的限制 4
2-1概述 4
2-1-1裂缝形成和限制裂缝的目的 4
2-1-2裂缝的类型 6
2-1-3裂缝宽度W的定义及其极限值 9
2-2裂缝形成的过程 10
2-2-1出现第一条裂缝时钢筋的应力突变和粘结破坏 10
2-2-2配筋受拉区的裂缝间距——裂缝形成的程度 13
2-2-3受拉区与板的厚度的比值小时的裂缝间距 18
2-2-4配筋的有效受拉区Fbw 19
2-3裂缝间距的实际计算 21
2-3-1K系数的引入[10] 21
2-4-1初次荷载时裂缝宽度的变化 24
2-4求裂缝宽度 24
2-4-2重复荷载和长期荷载的影响 29
2-4-3临界裂缝宽度WK=K4Wm 29
2-4-4临界裂缝宽度的公式 31
2-5配筋方向与应力方向的偏差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2
2-6按DIN1045(1972年版本)限制裂缝宽度 32
2-6-1公式的推导 33
2-6-2对μz≤0.3%不作裂缝验算是错误的 34
2-7在受拉和受弯时限制裂缝知识的实际应用 34
2-7-1由于约束应力或荷载应力而受拉时限制裂缝的计算图 35
2-7-2受弯及受弯加纵向力(拉力或压力)的曲线图 38
2-7-3收缩和温度对裂缝宽度的影响 39
2-7-4有限、适量或部分预应力的预应力混凝土梁的裂缝限制 43
2-8剪切裂缝宽度的限制 45
2-8-1在梁的腹板中的剪切裂缝宽度 45
2-9-1概述 49
2-8-2在板或厚梁腹中的剪切裂缝宽度 49
2-9扭转裂缝宽度的限制 49
2-9-2有效的钢筋应力σ?w 50
2-9-3(90°+0°)配筋受扭时的裂缝宽度计算 51
2-9-445°配筋受扭时的裂缝宽度计算 53
2-10由内应力引起的表面裂缝宽度的限制 54
2-11无配筋时的裂缝宽度限制 54
2-12应用实例 56
2-13实际说明与验算范围 68
2-13-1裂缝限制可不作验算的情况 68
2-13-2钢筋间距 68
2-14最小配筋率 70
3-1-2承载能力的安全度 76
3-2-1原因和类型 76
3-2变形的原因、类型、计算值和离散性 76
3-1变形计算的目的 76
3.混凝土承重结构的变形 76
3-1-1可用性的安全度 76
3-2-2刚度的计算值 77
3-2-2-1材料特性常数Ee和Eb 77
3-2-2-2横截面特征值 80
3-2-3刚度的离散性 81
3-2-4收缩系数和徐变系数 81
3-3-1受力方式和受力程度对受拉构件平均应变的影响 83
3-3裂缝间混凝土的共同作用 83
3-3-2裂缝间混凝土共同作用的计算假定 86
3-4刚度离散范围的假定 88
3-5考虑重复荷载的假定 90
4.纵向力引起的变形、纵向刚度 91
4-1在短期荷载和长期荷载下中心受压构件的缩短 91
4-2中心受拉构件的伸长 95
4-2-1短期荷载和长期荷载时的状态Ⅰ 95
4-2-2短期荷载和长期荷载时的状态Ⅱ 96
5-1基础知识 101
5.弯曲引起的变形、抗弯刚度(无剪切变形和纵向力) 101
5-2状态Ⅰ时的抗弯刚度 104
5-3裂缝形成区的抗弯刚度——只在μ<0.7%时有意义 105
5-4状态Ⅱ时的抗弯刚度,稳定裂缝的形成 107
5-5纯状态Ⅱ时的抗弯刚度 108
5-6弯曲应力增大时抗弯刚度的变化 112
5-7初次荷载和短期荷载时挠度f0的计算 113
5-7-1各种不同的关系 113
5-7-2求初期挠度f0 114
5-7-3求f0的简化方法 115
5-7-4通过受压边缘配筋以减小初期挠度f0值 118
5-8长期荷载时的挠度计算(徐变和收缩) 119
5-8-1由于混凝土徐变引起的挠度和弯曲受压配筋的影响 119
5-8-2在状态Ⅱ时由混凝土收缩引起的挠度 123
5-9-2不同静力系和不同荷载时计算挠度的一些辅助方法 124
5-9对挠度的补充说明 124
5-9-1受纵向力弯曲时和特殊截面时的挠度 124
5-10预防钢筋混凝土承重结构挠度过大引起的破坏和挠度的限制 127
5-10-1常见的破坏形式和防止方法 127
5-10-2用反拱防止破坏 130
5-10-3挠度和细长比l/d的限值 130
6.剪力引起的变形、剪切变形、抗剪刚度 132
6-1概述、实际意义 132
6-2状态Ⅰ时的剪切变形(实际可略去不计) 133
6-3状态Ⅱ时的剪切变形 135
6-3-1重要说明 135
6-3-2在纯状态Ⅱ时用平行弦杆桁架模型推导的计算抗剪刚度的基本理论公式 135
6-3-3试验证明状态Ⅱ时的基本公式符合广义桁架模型的实际情况 139
6-4在状态Ⅱ时由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附加剪切变形 141
6-5对抗剪刚度的一些数据的评价 142
6-5-1状态Ⅱ和状态Ⅰ的抗剪刚度的比值 144
6-5-2用剪力和弯矩引起的挠度比值来评价剪切变形的极限 145
7-1概述,实际意义 147
7.扭转引起的变形、抗扭刚度 147
7-2状态Ⅰ时的抗扭刚度 150
7-3状态Ⅱ时的抗扭刚度,包括裂缝形成的范围 152
7-3-1裂缝形成范围的界限 152
7-3-2“纯”状态Ⅱ时抗扭刚度的基本公式 152
7-3-3状态Ⅱ时(在裂缝形成到允许MT范围内)的基本公式的适用性 157
7-4状态Ⅱ时由混凝土徐变和收缩引起的附加扭转变形 160
7-5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之间的关系 162
7-6在受扭兼受弯及有剪力作用下的抗扭刚度和抗弯刚度 163
7-6-1概述 163
7-6-2T、M和Q间的相互影响 165
7-6-3在T+M+Q同时作用时推荐的变形计算方法 168
7-7预应力对扭转变形的影响 169
8-1论述状态Ⅲ的目的 171
8-2状态Ⅲ时的弯曲变形 171
8.塑性范围内的变形(状态Ⅲ) 171
8-3塑性铰及其转角 177
8-4受弯和纵向受压(M和N)时的旋转 185
8-5静不定承重结构的力矩再分配 188
8-5-1状态Ⅱ时的力矩分配 188
8-5-2状态Ⅲ时的弯矩分配 191
8-5-3弯矩再分配的简化线性方法 199
9-1概述 202
9.平面结构(特别对板适用)的破裂线理论E·默尼希(E.M?nnig) 202
9-2导论 203
9-3破裂线 204
9-4内力 205
9-5板角的特殊情况 209
9-6计算极限荷载——临界破裂弯矩 211
9-7破裂线理论应用的限制 213
9-8实例 214
参考文献 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