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颜色概论 1
1.1 颜色科学发展简介 1
1.2 颜色的视觉感知过程 3
1.3 颜色术语 8
第二章 光和施照体 15
2.1 光和色 15
2.2 普朗克辐射体 16
2.3 CIE标准施照体 18
2.4 日光与太阳模拟器 19
第三章 非荧光颜色材料 22
3.1 颜料和染料 22
3.2 不透明材料 22
3.3 透明材料 27
3.4 同色异谱与颜色匹配 28
第四章 荧光材料 30
4.1 概述 30
4.2 荧光增白剂 30
4.3 荧光染料 31
4.4 有关术语 32
第五章 颜色观察 35
5.1 概述 35
5.2 加色法混色和减色法混色 36
5.3 平均法混色 37
5.4 原色和颜色环 38
5.5 色适应与色觉恒常 39
5.6 适应水平 41
5.7 记忆颜色 41
5.8 孤立色 42
5.9 后像互补色对 43
5.10 同时对比 43
5.11 边缘对比 44
5.12 同化(反转对比) 46
5.13 颜色的表现力 46
第六章 色度学 50
6.1 概论 50
6.2 色品图 53
6.3 CIE色品图 57
6.4 CIE主波长和纯度 66
6.5 近似均匀的CIE色品图 68
6.6 相对色度学 70
第七章 CIE色品图的应用 74
7.1 光的色名 74
7.2 互补色对 75
7.3 混光的颜色 77
7.4 所谓“白光” 78
7.5 材料的色域(颜料、染料、油墨等) 79
7.6 荧光颜料和染料 83
7.7 虹彩色:液晶 83
7.8 颜料混合 86
7.9 电视、点彩画、四色印刷及摄影中的彩色图像 88
7.10 色差 91
7.11 高对比度颜色 95
7.12 同色异谱刺激 97
7.13 同色异谱照明 100
7.14 显色性 101
7.15 色温 103
第八章 颜色测量 107
8.1 概述 107
8.2 中国国家色度基准 108
8.3 光谱光度测色法 110
8.4 荧光材料的测量 115
8.5 刺激值直读测色法 123
8.6 三色密度法 124
8.7 目视测色法 126
8.8 我国彩色电视白场标准的建立 130
8.9 半导体颜色传感器及其在色温测量中的应用 131
8.10 颜色的在线测量 133
8.11 白度测量 136
8.12 光泽度测量 141
8.13 朦胧度测量 143
第九章 色序系统 145
9.1 概述 145
9.2 CIE颜色空间 149
9.3 CIE LUV和CIE LAB颜色系统 150
9.4 孟塞尔系统 154
9.5 自然色系统(NCS) 161
9.6 孟塞尔系统与自然色系统的比较 167
9.7 奥斯瓦尔德颜色系统与颜色和谐手册 174
9.8 德国DIN系统与DIN-6164标准色卡 177
9.9 颜色体(Coloroid)系统 180
9.10 美国光学学会-均匀色系统(OSA-UCS) 181
9.11 亨特Lab系统 183
9.12 日本实用颜色坐标系统和色彩大全5000 183
9.13 颜色样品系统与色谱 186
9.14 彩色监视器在颜色研究中的应用 189
9.15 关于色序系统的评述 192
第十章 颜色技术在彩色摄影中的应用 195
10.1 减色法混色原理在彩色摄影中的应用 195
10.2 反射型彩色像片 202
10.3 利用彩色负像印制正像 205
第十一章 颜色技术在彩色电视摄像和显示装置中的应用 210
11.1 电子摄像机 210
11.2 彩色电视的显示装置 217
第十二章 配色和色调整 225
12.1 概述 225
12.2 计算机配色 226
12.3 透明介质和混浊介质理论 229
12.4 配色和色调整的计算方法 242
12.5 先进技术简介 249
12.6 特殊问题 254
结束语 257
参考文献 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