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清王朝的衰落 1
列强的入侵 3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12
中外反动势力的结合 15
近代中国社会的特点和主要矛盾 18
探索近代中国的出路 19
第一讲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 25
一、辛亥革命的准备 25
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25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27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 29
武装起义的发动 33
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诞生 36
武昌起义的胜利 36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成立 38
临时政府的施政纲领 40
三、革命成果的丧失 42
袁世凯窃夺政权 42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6
第二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9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终结 49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49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彻底破产 51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酝酿 52
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 52
新文化运动的掀起 54
中国人民的新觉醒 56
三、反帝反封建的五四爱国运动 57
五四运动的爆发 57
五四运动的胜利 59
五四运动的意义 61
四、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62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 62
马克思主义者同各种思潮的论战 65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67
新的民主革命纲领制定 69
一、军阀混战的政治局面 74
直系军阀统治的建立 74
第三讲 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兴起 74
挽救时局的改良主义主张 76
二、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建立 79
工农运动的高涨 79
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发起 82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84
三、大革命的蓬勃兴起 87
黄埔学校和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建立 87
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 89
国民会议运动的开展 90
大革命高潮的到来 91
第四讲 北伐战争及其失败 96
一、北伐前夕的国内形势 96
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 96
国民党右派的发难 99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形成 102
二、北伐战争的重大胜利 103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03
工农运动迅猛发展 106
三、大革命的失败 109
帝国主义的干涉和破坏 109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111
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115
第五讲 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 118
一、国民党新军阀的反动统治 118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建立 118
新军阀之间的混战 121
国民党政府的内政外交 122
国民党统治初期的社会经济 126
二、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始 131
“八一”南昌起义 131
秋收起义 132
广州起义 134
三、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135
“第三党”的“平民革命” 135
“改组派”的改良主义运动 138
四、共产党农村红色政权的发展 139
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139
土地革命斗争的深入 144
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形成 146
红军反“围剿”的胜利 150
一、粉碎国民党的军事“围剿” 150
第六讲 “围剿”与反“围剿”的斗争 150
红军基本作战原则的形成 152
二、国民党政权的稳定 154
独裁专制的加强 154
官僚垄断资本的发家 156
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 157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 157
红军在反“围剿”中壮大 158
革命根据地建设的成就 159
四、红军长征的胜利 162
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162
三支主力红军的胜利会师 163
国民党对左翼文化运动的“围剿” 166
五、国统区反文化“围剿”的斗争 166
左翼文化运动的功绩 168
第七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起和形成 171
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 171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华的侵略 171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涨 174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酝酿 177
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确立 177
国民党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 181
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184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184
实现国共合作的两党谈判 187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90
一、抗日战争的爆发 194
“七七”卢沟桥事变 194
第八讲 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兴起 194
“八一三”上海抗战 197
二、国共合作共同抗战 199
全国抗战部署及其纲领 199
正面战场的抗敌 201
敌后战场的开辟 206
三、持久抗战战略方针的确立 209
“亡国论”、“速胜论”的出现 209
毛泽东论抗战的战略方针 210
第九讲 坚持全民族的团结抗战 214
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 214
日本侵华方针的新变化 214
汪精卫集团叛国投敌 216
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217
二、解放区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220
敌后战场的巩固和扩大 220
正面战场的对日作战 223
战胜逆流坚持团结抗战 225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发展 229
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的中国战局 232
中国战区配合盟军作战 232
解放区战胜严重困难 234
敌后战场开展人民战争 237
第十讲 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240
一、中国战场的局部反攻 240
日本侵略者的垂死挣扎 240
敌后战场开始反攻 241
正面战场追击作战 242
二、迎接抗战胜利的光明前途 244
国民党统治的日趋腐败 244
国统区民主运动的掀起 247
为建立民主联合政府而斗争 248
中间党派对时局的倾向 251
三、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253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新局面 253
解放区军民的全面反攻 255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256
一、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形势 259
国际国内形势的特点和内战危机 259
第十一讲 争取实现和平民主建国的斗争 259
中国共产党的方针和策略 262
民主党派对时局发展的愿望 263
二、国共两党和平建国的协议 266
重庆谈判纪要的签订 266
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70
三、解放区人民加紧自卫战争的准备 272
向北发展,向南防御 272
东北根据地的建立 273
解放区的练兵,减租和生产运动 274
第十二讲 迎接人民解放战争的革命高潮 276
一、全面内战的爆发 276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 276
共产党战胜国民党进攻的方针 277
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279
二、解放军由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 279
打退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280
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282
三、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的高涨 284
国统区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84
国统区人民的反美、反蒋斗争 286
四、“打倒蒋介石,建立新中国”的行动纲领 289
夺取全国胜利的纲领和政策 289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291
第十三讲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294
一、伟大的战略决战 294
决战时机的成熟 294
辽沈战役 295
淮海战役 298
平津战役 300
二、将革命进行到底 302
国民党和平阴谋的破产 302
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覆灭 304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306
全国革命胜利的准备 306
建立新中国的基本纲领 308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11
第十四讲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准备 315
一、建国初期的形势和任务 315
建国初期的错综复杂局面 315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316
统一财经工作、稳定物价 318
没收官僚资本 318
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和策略方针 320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安定 322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 322
全国土地改革运动 323
镇压反革命运动 325
工商业合理调整和“三反”“五反”运动 326
对旧中国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改造 328
中国共产党的整风和整党运动 329
三、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 330
国民经济的全面恢复 330
恢复时期的历史经验 332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 335
过渡时期的历史特点 335
第十五讲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335
总路线、总任务的提出 338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 341
二、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 343
个体农业改造的完成 343
个体手工业改造的实现 347
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 349
三、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353
社会生活安定团结局面的实现 353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357
结束语 361
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361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365
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371
编后 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