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加深 1
第一节 “洋人的朝廷” 1
一、清政府的进一步买办化 1
二、慈禧太后的“变法” 3
三、袁世凯军阀集团的形成 7
第二节 帝国主义的加紧掠夺 9
一、扩大侵华权益 9
二、列强在华矛盾日趋激烈 13
第三节 各族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17
一、国内社会矛盾的激化 17
二、各族群众的起义 20
三、反对侵略、保卫边疆的斗争 25
第十五章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30
第一节 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 30
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30
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各个组成部分 33
三、反美爱国运动 35
第二节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37
一、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的扩大 37
二、“西学”的进一步输入 39
三、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与传播 40
第三节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聚结 49
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建立 49
二、孙中山加强革命的宣传和组织活动 53
第十六章 同盟会的成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58
第一节 孙中山创立中国同盟会 58
一、中国同盟会的正式成立 58
二、同盟会的纲领——三民主义 60
第二节 民主共和方案的胜利 66
一、革命派对旧学的批判 66
二、革命派同立宪派的论战 70
第三节 革命派发动的起义 75
一、萍浏醴起义 75
二、孙中山领导的六次武装起义 77
三、杨振鸿领导的滇西各族人民起义 78
四、秋瑾、徐锡麟的起义活动 79
第四节 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81
一、“预备立宪”的酝酿 81
二、“预备仿行宪政” 82
三、立宪派的请愿活动 84
四、皇族内阁的建立与立宪派开始分化 87
第五节 民主革命潮流的高涨 88
一、劳动群众斗争的高涨 88
二、同盟会的两次广州起义 99
三、各地革命党人力量的发展壮大 103
四、收回利权运动和保路风潮 105
第十七章 辛亥革命 115
第一节 武昌起义 115
一、起义时机的成熟 115
二、首义告捷 119
三、湖北军政府的成立 122
四、武汉保卫战 123
第二节 全国响应 125
一、各族人民的奋起反抗 125
二、各省独立 131
第三节 孙中山领导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136
一、临时政府的成立 136
二、临时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138
第四节 辛亥革命的失败 140
一、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 140
二、“南北和谈” 141
三、清帝退位和袁世凯窃国 143
四、《临时约法》的颁布 145
第五节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47
一、伟大的历史功勋 147
二、深刻的经验教训 148
第十八章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 153
第一节 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 153
一、军阀专制统治的开始 153
二、各派政治力量的分化和组合 154
三、责任内阁制的破坏 158
四、“二次革命” 162
五、袁世凯的解散国会和废除《临时约法》 164
第二节 反袁斗争的高涨 165
一、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 165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 169
三、白朗起义 171
四、护国运动及袁世凯的失败 173
第三节 军阀混战和护法运动 179
一、军阀割据局面的出现 179
二、黎、段之争与张勋复辟 181
三、护法运动 185
第四节 各族人民保卫边疆的斗争 189
一、反对沙俄在我国北部边疆的侵略活动 189
二、反对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193
三、反对英国侵略西藏的斗争 195
第十九章 中国革命的新曙光 200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和无产阶级的壮大 200
一、民族工业的短暂繁荣 200
二、中国无产阶级的壮大 206
第二节 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 210
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210
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217
第二十章 近代中国的思想和文化 221
第一节 近代哲学中的进化论思想 221
一、魏源、龚自珍的历史变易观 221
二、康有为、严复、谭嗣同的进化论 223
三、孙中山的进化论和民生史观 226
第二节 史学和文学 229
一、史学 229
二、鸦片战争前后的文学 232
三、桐城派的“中兴”和宋诗运动 234
四、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诗界革命” 235
五、资产阶级文学的发展 237
第三节 科学技术 240
一、十九世纪中叶的科学与技术 240
二、西方科学技术的译述和介绍 242
三、科学技术的广泛传播与杰出成就 243
大事年表 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