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风险理论与保险学说 1
1.1 风险与风险处理方法的选择 1
1.1.1 什么是风险 1
风险的含义 1
风险所涉及的两个概念 4
1.1.2 风险的类型 5
风险形态理论 6
风险原因理论 6
风险的种类 7
1.1.3 风险成本与风险代价 10
经济风险效应 11
风险的成本与风险代价 12
1.1.4 风险处理的方法 14
控制风险 15
风险的财务处理方法 15
1.2 风险管理决策 17
1.2.1 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17
对企业和家庭的作用 17
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7
1.2.2 风险管理的程序 17
风险的识别 18
风险估计与度量 18
选择合适的风险处理方法 18
风险管理效果检验 19
1.2.3 风险管理的目标 19
1.2.4 风险管理与保险 20
1.3 中外保险学说 21
1.3.1 西方保险学说及其评介 21
第一大学派:损失说 23
第二大学派:非损失说 25
第三大学派:二元说 28
1.3.2 我国对保险学的研究 30
保险学科的属性 30
保险—方法论 31
保险—手段论 32
保险—商品论 32
保险—合同论 32
保险—制度论 33
1.3.3 保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3
保险学与经济学 34
保险学与伦理学 35
保险学与心理学 36
保险学与法学 37
1.4 保险的本质与职能 38
1.4.1 保险及其构成要素 38
关于保险的本质 38
保险的构成要素 40
1.4.2 关于可保风险问题 42
风险的发生是不能预料的 42
风险的发生是偶然的 43
大量风险是同质的 44
风险必须是预定的 45
1.4.3 保险与类似经济行为的区别 45
保险与赌博 45
保险与慈善 45
保险与储蓄 46
1.4.4 保险的职能 47
分散风险 47
组织经济补偿 48
关键概念 48
参考读物 48
第二章 保险意识与保险制度产生及发展 48
2.1 保险意识 49
2.1.1 保险意识问题的提出 49
2.1.2 中外经济风险观念的比较 50
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决定投保人保险意识的强弱 50
社会传统文化或风险观念对老百姓保险意识的影响 51
社会经济制度对老百姓保险意识的影响 52
2.1.3 如何看待中国公众的保险意识 53
保险需求的三种表现形式 54
提高社会公众保险意识的途径 55
2.2 保险补偿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56
2.2.1 历史上的经济补偿方式及其比较 56
集中于国家财政形式的后备基金 56
经济单位自保形式的后备基金 58
保险形式的后备基金及其优势 59
2.2.2 保险经济补偿方式与制度的产生 61
风险引起的对损失补偿的客观需要 61
现代商业保险制度的形成 63
2.2.3 人寿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63
人寿保险的萌芽时期 63
初级时代的人寿保险 65
现代人寿保险 65
2.2.4 非人寿保险的产生与发展 66
共同海损 66
劳合社产生的历史背景 67
2.3 保险经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 68
2.3.1 保险经济产生的前提条件 69
2.3.2 保险经济产生的根本条件 70
2.3.3 保险经济发展的条件 71
老百姓的保险意识 72
经济的发展水平 72
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与质量 72
2.4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73
2.4.1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特点 73
保险金额巨大,索赔增多 73
保险费收入增加,但竞争越来越激烈 74
民族保险市场的形成与壮大 74
2.4.2 世界保险业发展的规律 74
保险业的发展水平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相适应 75
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要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协调 75
关键概念 76
参考读物 76
第三章 保险与经济发展 77
3.1 保险机制及其作用 77
3.1.1 经济机制与经营机制 77
经济运行机制 77
经营机制 78
3.1.2 保险机制的内容是什么 79
动力机制 79
约束机制 80
3.1.3 保险机制的作用及实现条件 81
保险机制的作用 81
保险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 85
3.2 保险与社会再生产环节的关系 86
3.2.1 保险与生产的关系 86
生产的发展水平直接决定保险经济活动 86
保险的发展进一步保障与推动了生产的发展 87
3.2.2 保险与分配的关系 89
保险就是一种分配 89
保险经济活动体现的资金分配 90
3.2.3 保险与交换的关系 91
保险经济活动就是一种交换活动 91
保险交换对社会交换的影响 91
3.2.4 保险与消费的关系 91
3.3 保险资金与经济成长 92
3.3.1 保险基金与保险资金 92
保险基金 92
保险资金 93
3.3.2 保险基金的表现形式 95
保险赔款或保险金 96
未决赔款责任准备金 96
未到期责任准备金 97
人寿保险责任准备金 98
总准备金 98
3.3.3 保险资金运动规律 99
保险资金的来源 99
保险资金的去向 100
保险资金的运动规律 100
3.3.4 保险资金与经济成长 102
国外保险资金对经济成长的贡献 102
强化我国保险资金重要性的思路 104
关键概念 105
参考读物 105
第四章 保险政策与保险发展 105
4.1 保险经济供求关系 106
4.1.1 影响保险供给的因素 107
科学技术水平 107
国家的经济政策 108
国民经济发展水平 109
保险体制 110
社会保障水平 111
其他影响因素 113
4.1.2 影响保险需求的因素 114
社会文化与传统观念 114
社会经济环境与经济机制 116
经济发展水平 116
保险市场价格和保险人的服务质量 117
关于保险需求弹性 118
4.1.3 保险供求关系 120
保险供给等于保险需求 120
保险供给大于保险需求 121
保险供给小于保险需求 122
4.2 保险市场体系与保险市场模式 125
4.2.1 保险市场的主体 125
保险供给者 125
保险需求者 126
保险中介人 127
4.2.2 完整的保险市场体系的标准 127
4.2.3 保险市场模式 129
保险市场的模式 129
保险市场模式比较 131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市场模式 132
4.3 保险政策的内涵与作用目标 133
4.3.1 保险政策的内涵 133
组建和维护保险市场以及调控保险市场 134
4.3.2 保险政策的作用目标 135
保险市场的公平竞争 135
保险市场的供求均衡 136
保险市场的发展速度与均衡发展相协调 136
保险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协调 137
4.3.3 保险政策的中介目标 137
保险人的偿付能力 137
4.3.4 保险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138
宏观经济政策 138
保险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 138
4.4 保险宏观管理与微观经营 139
4.4.1 保险宏观管理体制 139
国外保险宏观管理体制 139
我国的保险宏观管理体制 140
4.4.2 保险宏观管理的层次 141
组建和维护保险市场 141
调节和控制保险市场 142
4.4.3 保险微观经营活动 143
展业 143
承保和核保 143
防灾防损 144
理赔 145
4.4.4 保险宏观管理与微观经营的关系 145
保险宏观管理与保险微观经营的关系 145
保险宏观管理与保险同业组织的关系 146
4.5 保险发展的环境 147
4.5.1 保险的大发展是必然趋势 147
4.5.2 保险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 149
人口环境与保险经济的大发展 149
政府政策与保险经济的发展 150
家庭与保险经济(尤其是人寿保险)的发展 151
4.5.3 保险经济发展的内部环境 152
经营目标 152
经营水平 152
财务状况 153
4.5.4 我国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153
关于保险经济增长速度 153
关于保险业务结构调整的问题 155
关键概念 155
参考读物 155
第五章 保险经济活动的法律调整 155
5.1 保险经济活动是一种法律活动 157
5.1.1 保险经济活动的法律性 157
保险交易的合同规则 157
保险经济活动的内容涉及广泛的法律问题 158
5.1.2 保险是授信与受信的经济法律活动 159
保险经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信用活动 159
保险信用的特征 160
保险信用的形式 162
5.1.3 保险经济活动的一般法律特征 163
保险合同是当事人双方的法律行为 163
保险合同是有益社会的合同 164
保险合同必须合法 164
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的法律地位平等 164
5.2 保险法律体系分析 165
5.2.1 保险法律关系 165
保险合同当事人之间的关系 165
保险人之间的关系 166
保险公司与保险监督管理者之间的关系 166
5.2.2 保险合同法 167
5.2.3 保险业法 168
关于保险公司的规定 168
保险经营规则 170
保险业的监督管理 172
保险代理人和保险经纪人 173
5.2.4 保险特别法 173
5.3 保险合同的特性 174
5.3.1 保险合同的有偿性 174
5.3.2 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性 175
5.3.3 保险合同的双务性 176
5.3.4 保险合同的射幸性 177
5.3.5 保险合同的要式性质 178
5.3.6 保险合同的附和性质 179
5.4 保险合同的种类 180
5.4.1 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 180
两个合同的概念 180
二者的区别 180
5.4.2 定值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与定额保险合同 182
定值保险合同 182
不定值保险合同 182
定额保险合同 183
5.4.3 足额保险合同、不足额保险合同与超额保险合同 184
足额保险合同 184
不足额保险合同 184
超额保险合同 185
5.4.4 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与共同保险合同 185
原保险合同 185
再保险合同 186
共同保险合同 186
5.4.5 自愿性保险合同与强制性保险合同 186
自愿性保险合同 186
强制性保险合同 187
5.5 保险合同的主体与内容及变动 187
5.5.1 保险合同的主体 187
保险合同的当事人主体 187
保险合同的关系人主体 188
保险合同的辅助人 189
5.5.2 保险合同的内容 191
投保人的姓名与住所 191
保险标的 191
保险风险 192
保险价值与保险金额 192
保险费和保险费率 192
保险赔款或保险金的给付 193
保险期限 193
违约责任与争议处理 193
保险合同当事人双方享受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193
5.5.3 关于保险利益 194
保险利益的概念 194
保险利益的构成要件 195
强调保险利益的重要意义 195
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 196
人身保险的保险利益 197
5.5.4 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 197
保险合同订立的程序 197
保险合同订立的形式 198
5.5.5 保险法律关系的变动 201
保险合同主体的变动 201
保险合同内容的变动 202
保险合同的失效与无效 203
保险合同的解除 204
保险合同的终止 205
关键概念 207
参考读物 207
第六章 人寿保险 209
6.1 人寿保险的种类 209
6.1.1 人寿保险的种类与特征 209
人寿保险的种类 209
人寿保险的特征 211
6.1.2 生存保险 214
终身年金保险 215
定期年金保险 215
联合年金保险 215
联合最后生存者年金保险 215
继承年金保险 216
6.1.3 死亡保险 216
定期死亡保险 216
终身人寿保险 217
6.1.4 两全保险 218
两全保险的特点 218
两全保险的主要险种 218
6.2 人寿保险的经营与营销 219
6.2.1 人寿保险保险金额与价格的确定 219
人寿保险保险金额的确定方法 223
人寿保险价格的确定 224
6.2.2 人寿保险的核保 225
人寿保险核保的工作程序 225
人寿保险核保的主要内容 225
6.2.3 人寿保险的营销 226
人寿保险推销不同于人寿保险营销 226
人寿保险推销的特点 227
人寿保险营销的环境分析 229
6.3 人寿保险特定的法律属性 230
6.3.1 不可抗辩条款与不丧失价值条款 231
不可抗辩条款 231
不丧失价值条款 232
6.3.2 宽限期条款与复效条款 234
宽限期条款 234
复效条款 234
6.3.3 保险单贷款条款与保险费自动垫缴条款 235
保险单贷款条款 235
保险费自动垫缴条款 236
6.3.4 受益人条款 237
受益人的法律资格 237
受益人的产生方式 237
受益人的变更 238
受益人的受益权 238
6.3.5 年龄误告条款与自杀条款 239
年龄误告条款 239
自杀条款 239
6.3.6 红利及保险金任选条款 240
红利任选条款 240
保险金任选条款 240
6.4 人寿保险的发展趋势 241
6.4.1 人寿保险属于非极限增长 241
6.4.2 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协同发展问题 243
社会保险与人寿保险的融合 243
社会保险与人寿保险的融合有没有界限 244
6.4.3 中国人寿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45
中国人寿保险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45
中国人寿保险业的发展速度评价 246
中国人寿保险业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248
6.4.4 中国人寿保险发展的趋势 252
人寿保险业的比重将超过非寿险保险业 252
人寿保险供求总量的扩张 253
人寿保险品种的不断增多 254
人寿保险公司不断出现 257
以市场营销体制为特征的人寿保险销售制度的形成 257
关键概念 258
参考读物 258
第七章 非人寿保险 259
7.1 非人寿保险与人寿保险的界定 259
7.1.1 中外保险分类标准的差异 259
发达国家的分类方法 259
我国的分类方法 259
7.1.2 非人寿保险与人寿保险的区别 260
经济方面的差异 260
法律属性方面的差异 260
组织与经营技术方面的差异 261
7.2 广义的财产保险 261
7.2.1 物质财产保险 261
财产损失保险 261
工程保险 263
运输工具保险 264
货物运输保险 264
农业保险 265
7.2.2 责任保险 266
责任保险的概念 266
责任保险标的的构成要素与保险标的 267
责任保险的种类 268
责任保险的保险利益 269
7.2.3 信用保险与保证保险 270
信用保险 270
保证保险 270
7.3 意外伤害保险 271
7.3.1 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 271
意外伤害保险的含义 271
意外伤害的构成条件 272
7.3.2 意外伤害保险的内容 273
意外伤害保险的责任范围 273
意外伤害保险的给付 274
意外伤害保险的保险期限与保险费率 274
7.3.3 意外伤害保险的类型 275
按照保险期限的长短划分 275
按照保险责任划分 275
按照承保方式划分 275
按照实施方式划分 276
按照投保方式划分 276
按照保险的风险划分 276
7.3.4 意外伤害保险与其他保险产品的区别 277
意外伤害保险与人寿保险 277
意外伤害保险与财产保险 278
7.4 健康保险 278
7.4.1 健康保险的性质 278
首先需要说明的一个问题 278
健康保险的性质 280
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的区别 281
7.4.2 健康保险的种类 282
纯粹的健康保险 282
作为附加责任的健康保险 284
7.4.3 健康保险的发展前景 285
7.5 非人寿保险的发展趋势 287
7.5.1 非人寿保险属于极限增长 287
非人寿保险的保险金额是由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决定的 287
国际保险市场发展的实践 288
7.5.2 非人寿保险的发展趋势 288
保险供给主体有增多的趋势 289
保险产品的专一性越来越强 290
保险公司的功能有扩展的趋势 291
保险价格有下降的趋势 291
关键概念 291
参考读物 292
第八章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与再保险 292
8.1 保险公司是干什么的 293
8.1.1 保险公司的特征与企业性质 293
保险公司的概念 293
保险公司的特征 295
保险公司的企业性质 297
8.1.2 保险公司的市场行为 298
保险产品的开发必须依托市场 298
保险价格的确定必须从市场实际出发 298
保险市场竞争要合理化 299
保险售后服务要从市场出发 299
8.1.3 保险公司的职能 300
保险公司具有分散风险和组织经济补偿的特殊职能 300
保险公司具有参与社会总产品分配的职能 300
保险公司具有防灾防损的社会职能 301
保险公司具有资金积累的职能 302
8.2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分析 303
8.2.1 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分类 303
承保与核保风险 304
保险价格风险 304
自留责任风险 305
保险投资风险 306
巨灾风险 306
理赔风险 307
利率风险 307
市场竞争风险 308
8.2.2 总准备金与偿付能力 308
关于总准备金 308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问题 310
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额度 310
偿付能力的管理 311
8.3 再保险处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优越性 312
8.3.1 再保险种类 313
比例再保险 313
非比例再保险 315
8.3.2 再保险安排的方式 316
临时再保险 316
合同再保险 317
预约再保险 317
8.3.3 再保险的作用 318
扩大承保能力,保证保险业务经营的稳定性 318
稳定保险人的财政收支平衡,为扩大业务量创造宽松环境 318
分散风险,控制责任 319
保证或促进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319
8.3.4 构造纵横交错的再保险网络系统 320
基本思路 320
组建中国的再保险人经纪人组织 321
8.4 保险经营管理的法律约束 321
8.4.1 保险公司经营行为的端正 322
保险公司行为合理化的标准 322
对我国保险公司行为合理化的分析 323
对纠正我国保险公司市场行为的几点建议 326
8.4.2 利用法律来约束保险公司的经营行为 327
关键概念 328
参考读物 328
第九章 保险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 328
9.1 保险经济活动遵循的一般原则 329
9.1.1 保险经济活动是自愿性的买卖关系 329
9.1.2 保险经济活动的最大诚信原则 331
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告知 332
投保人的保证 335
弃权与禁止反言 336
9.1.3 保险经济活动所涉及的保险利益问题 337
保险利益的确定 337
保险利益的存在 337
9.2 非人寿保险经济活动的基本原则 338
9.2.1 损失补偿原则 338
损失补偿原则的含义 338
损失补偿原则的限制条件 339
实际损失的确定 340
损失补偿原则的实现方式 341
损失赔偿的方式 341
9.2.2 代位求偿原则 342
代位求偿原则的含义 342
物上代位权 342
权利代位 343
被保险人不能损害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 345
9.2.3 分摊原则 346
分摊原则的含义 346
关于重复保险 347
损失分摊的方法 348
9.2.4 近因原则 350
近因的定义 350
确定保险近因的因果关系的方法 351
近因原则在保险实践中的运用 351
9.3 保险经济活动当事人主体的权利与义务 353
9.3.1 保险需求者应履行的义务与享受的权利 353
保险需求者应履行的义务 353
保险需求者享受的权利 354
保险需求者索赔权利的时效 355
9.3.2 保险供给者应履行的义务与享受的权利 356
保险供给者应履行的义务 356
保险供给者享受的权利 357
关键概念 359
参考读物 359
第十章 中国古代与近代保险经济思想 359
10.1 中国古代保险经济思想 360
10.1.1 中国古代保险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 360
10.1.2 先秦时期的保险经济思想 362
10.1.3 秦汉时期的保险经济思想 370
秦统一后的封建经济 370
贾谊的保险经济思想 370
晁错的保险经济思想 372
10.1.4 魏晋南北朝和隋朝时期的保险经济思想 375
10.1.5 唐宋时期的保险经济思想 378
唐朝的义仓 379
宋朝的义仓制度和赈恤 380
10.1.6 元明清时期的保险经济思想 384
元朝 384
明朝 385
清朝初期 385
10.2 中国近代保险经济思想 386
10.2.1 魏源的保险经济思想 386
魏源小传 386
《海国图志》中反映出的保险经济思想 386
10.2.2 洪仁玕的保险经济思想 391
洪仁玕小传 391
《资政新篇》简述 392
《资政新篇》中的有关保险经济思想 393
10.2.3 唐廷枢及其从事的保险经济活动 395
唐廷枢小传 395
唐廷枢所从事的保险经济活动 396
10.2.4 郑观应的保险经济思想 401
郑观应小传 401
郑观应的保险经济思想 401
10.2.5 张謇的保险经济思想 403
张謇小传 403
张謇的保险经济思想 404
10.2.6 几个需要补充的保险史料 406
王韬的有关保险经济思想 406
徐锐的有关保险经济思想 407
关键概念 408
参考读物 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