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 戏曲电视剧的年轻身影与足迹 1
二 戏曲电视剧出现的必然性 7
1 伟大的联姻 7
2 可能与必然 9
3 外部形态与内在本质 17
三 双重文化背景 30
1 戏曲文化对戏曲电视剧的影响 30
2 电视文化对戏曲电视视的影响 40
四 戏曲电视剧的美学特征 51
1 形态特征 52
①艺术形态的跨边缘性 52
②时空形态的多样性 54
2 美学原则 56
①景物造型的写实性 57
②表演艺术的生活化 61
③戏曲音乐是灵魂 67
五 创作论 73
1 戏曲电视剧创作的独立性 73
2 题材的选择 76
3 主题的深化 80
4 创作流派 85
①胡莲翠和黄梅戏音乐电视剧 88
②李希茂和太谷秧歌电视剧 96
③贾海泉与京剧电视剧 101
5 作品分析 107
①《四川好人》 108
②《遥指杏花村》 110
③《貂蝉》 113
④《朱熹与丽娘》 117
六 表演论 122
1 音乐的继承与创新 122
2 表演语汇的提炼与动作的协调 129
3 节奏的确立与调整 135
七 欣赏与批评 142
1 观赏方式的制约 142
2 审美心理定势的改变与培养 146
3 批评的任务 151
4 理论的建设 156
1 强劲的势头和美好的未来 160
八 戏曲电视剧的未来走向 160
2 题材和风格的多样化 163
3 创造精神的进一步发扬 166
九 附编:电视艺术论丛 172
1 电视剧的视角和层面 172
2 单本剧不应再徘徊 183
3 电视剧要防止非群众化倾向 187
4 当前电视剧创作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192
5 提高电视剧的可视性 200
6 讲好电视剧的故事 210
7 中国电视言情剧之我见 216
8 《家教》的启示 223
9 冲破传统观念的“土围子”——评《云雾》 225
10 伟大的爱和无私的给予——评《师魂》 232
11 难得雅俗共赏——评电视剧《公关小组》 235
12 方鸿渐:“无用之人”的典型 237
13 电影厂是电视剧生产的一支生力军——有感于第二届全国电影厂优秀电视剧评奖 239
14 《女人们》的启示 243
15 《好人燕居谦》感人至深 249
16 改革中艰难的思想历程——谈电视连续剧《外来妹》 252
17 一曲爱国颂歌——电视连续剧《北洋水师》观后 254
18 电视屏幕上的古代战争——从《三国演义》中三大战役谈起 256
19 《远山姐弟》带来的享受与思考 268
20 《三国演义》——从小说到电视剧 270
21 负载深重——电视剧五病之一 281
22 制作粗糙——电视剧五病之二 284
23 感觉错位——电视剧五病之三 286
24 节奏拖沓——电视剧五病之四 289
25 雅俗模糊——电视剧五病之五 292
26 谈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改编 295
27 上海工人阶级雄风的真实再现——评《上海大风暴》 302
28 儒商的风范——评《东方商人》 305
29 塑造新一代农民形象——评电视连续剧《乡里故事》 307
30 《平平常常的故事》不平常 310
31 理性观照与《男人没烦恼》的创作 313
32 电视连续剧《水浒传》的成就和地位 319
33 一部切近生活直面人生的现实主义力作——评《岁月长长、路长长》 325
34 《难忘的岁月》令人难忘 330
35 新时代孝子的赞歌——评《人子》 332
36 电视晚会面临时代超越 338
十 后记 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