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微循环 1
第二节 微血管 1
第三节 值得商榷的三种看法 2
第四节 微循环的特点 3
第五节 在基础和临床医学中的意义 4
第六节 主要内容 5
第二章 研究方法 7
第一节 形态学方法 7
第二节 生理学方法 10
第三节 生物化学方法 14
第三章 形态 16
第一节 微血管和脏器结构 16
第二节 一般形态 17
第三节 微细结构 20
第四节 构型 25
第一节 末梢通路 28
第四章 功能和调节 28
第二节 交换场所 35
第三节 调节 40
第五章 病理改变 48
第一节 敏感的基本改变 48
第二节 管径的改变 48
第三节 流速的改变 50
第四节 红细胞聚集 51
第五节 白细胞贴壁 53
第六节 白色微小血栓 55
第七节 渗出 57
第八节 漏出性出血 59
第九节 微血管的萎缩消失 62
第六章 甲皱微循环 64
第一节 甲皱微血管和血液循环通路 64
第二节 观察方法 65
第三节 观察指标及其改变 66
第四节 临床应用的评价 72
第一节 球结膜微循环 75
第七章 球结膜、口唇、舌微循环 75
第二节 口唇粘膜微循环 84
第三节 舌粘膜微循环 86
第八章 耳廓、肠系膜微循环 89
第一节 小鼠耳廓微循环 89
第二节 肠系膜微循环 95
第九章 脏器微循环(一) 101
骨髓、脾脏、淋巴结 101
第一节 骨髓微循环 101
第二节 脾脏微循环 111
第三节 淋巴结微循环 116
第十章 脏器微循环(二) 123
脑、心、肝、肠、胃、肾、肺 123
第一节 脑微循环 123
第二节 心微循环 129
第三节 肝微循环 131
第四节 肠、胃微循环 136
第五节 肾微循环 141
第六节 肺微循环 144
第十一章 炎症、休克、肿瘤的微循环改变 149
第一节 炎症的微循环改变 149
第二节 休克的微循环改变 153
第三节 肿瘤的微循环 156
第十二章 主要疾病可见部位的微循环改变 162
第一节 生理和外界因素的影响 162
第二节 心、血管疾病 163
第三节 呼吸系统疾病 165
第四节 消化系统疾病 166
第五节 血液病 167
第六节 神经、精神疾病 168
第七节 代谢、内分泌疾病 169
第八节 胶原性疾病 169
第九节 肾炎 170
第十节 传染病 171
第十一节 妊娠及妊娠毒血症 172
第十二节 耳鼻科疾病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