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辩证法》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王信领主编
  • 出 版 社: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209046824
  • 页数:238 页
图书介绍:本书以生动、朴实的语言,详实的资料,和合理的逻辑结构,勾画了农业发展的历史轮廓,介绍了现代农业的基本特点;论证了农业合理结构的标准;阐述了如何处理农业生物内部同化和异化、生长和发育、个体和群体以及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关系等问题。

引言 1

第一章 农业的发展历史及现代农业的特征 1

一、农业及其性质特点 1

(一)什么是农业 1

(二)农业的性质 3

(三)农业的特点 4

二、农业生产的发展历史 9

(一)原始农业 9

(二)传统农业 10

(三)现代农业 12

(四)生态农业 19

三、我国农业的特点 19

第二章 农业的合理结构 22

一、农业是生态系统和生产系统的综合体 22

(一)农业是一个生态系统 22

(二)农业是一个生产系统 25

二、农业结构的内在联系 26

(一)动植物和人类之间建立起来的“食物链”集中体现了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关系 26

(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表现在动植物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上 29

(三)农业生产内部的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还表现为农业和社会经济间的相互作用 30

三、积极主动地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 31

(一)合理的农业结构的标准 31

(二)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效益的历史教训 33

(三)建立合理的农业结构 35

第三章 农业生物的内在矛盾及对它的利用控制(上) 44

一、同化和异化及对它的调节和控制 44

(一)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45

(二)对农业生物同化异化矛盾的调节和控制 46

二、生长和发育的矛盾及对它的调节和控制 51

(一)生长、发育及其相互关系 51

(二)对生长和发育的调节和控制 51

三、个体和群体的矛盾及对它的调节和控制 54

(一)个体、群体及其关系 54

(二)对个体、群体关系的调节和控制 55

第四章 农业生物的内在矛盾及对它的利用控制(下) 60

一、遗传、变异的矛盾及对它的利用和控制 60

(一)遗传、变异及其相互关系 60

(二)对遗传、变异矛盾的利用和控制 62

(三)基因工程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82

第五章 农业生物与外界环境的辩证关系及其利用 87

一、农业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97

(一)环境农对农业生物的作用和影响 88

(二)环境对农业生物的制约 91

(三)农业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 94

二、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利用、控制和改造 96

(一)合理采用农业技术,以满足农作物需要的基本条件 97

(二)在系统的综合平衡基础上改造生态环境 102

(三)按照生态系统关系,在生物圈的整体平衡上控制改造生态环境 104

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111

第六章 粮食危机 113

一、粮食生产的现状 113

(一)全球性粮食危机 113

(二)我国粮食生产现状 114

(三)我国粮食生产未来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115

二、粮食供求紧张是农业生产的焦点 119

(一)人类对粮食的需求 119

(二)粮食需求与生产的矛盾 121

三、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出路 125

(一)依靠政策,调动粮业发展的积极性 125

(二)依靠科学,发掘粮业发展的潜力 128

(三)依靠投入,加大粮业发展的后劲 134

第七章 土地锐减 137

一、有限的土地资源 137

(一)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财富 137

(二)土地资源的有限性 138

(三)我国的土地资源 139

二、土地问题的严重性 140

(一)土壤侵蚀加剧 140

(二)土壤沙化蔓延 142

(三)草原退化严重 143

(四)土地资源锐减 143

三、解决土地问题的途径 144

(一)合理利用土地,珍惜每一寸耕地 145

(二)切实保护土地,谨防现有耕地再遭破坏 147

(三)积极治理土地,使废弃土地重新“献宝” 148

(四)强化土地意识,健全土地法制,把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变为每个国民的自觉行动 149

第八章 “水荒”日紧水利问题突出 152

一、水的分布与循环 152

(一)水的分布 152

(二)水的循环 153

二、“水荒”的形成 154

(一)水的时空分布不均 154

(二)水的过量消耗 155

(三)水体的严重污染 157

(四)“水荒”的形成 159

三、解决“水荒”的途径 161

(一)制定科学的水资源政策,合理用水 161

(二)实行严格的水质控制,减少污染 163

(三)废水回收,一水多用 164

(四)海水淡化,增辟水源 165

四、兴修水利,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166

(一)兴修水利,确保“农业命脉”强劲有力 166

(二)“水荒”日紧,发展“节水农业”势在必行 169

第九章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排 173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概念及其经济特征 173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概念 173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经济特征 174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估算 175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发展趋势 17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类型及其特点、意义 176

(一)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因 176

(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类型 178

(三)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81

(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意义 184

三、农村劳动力转移所面临的困境和成因 185

(一)人口发展过程的影响 186

(二)城镇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下降 186

(三)农村经济人口结构单一也制约着富余劳动力的安置 186

(四)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文化素质偏低,参与就业能力较差 186

(五)乡镇企业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187

(六)农村就业管理机制不健全,劳动力转移组织化程度较低 187

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 188

(一)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纳入国民经济调控目标 188

(二)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就业潜力,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 189

(三)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 192

(四)实行农村兼并,大力推进城镇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93

(五)加快农村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的非农化转移 195

(六)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向农民工外出就业提供服务,为富余劳动力转移保驾护航 196

第十章 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 198

一、什么是生态农业 198

(一)生态农业的含义 198

(二)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 199

(三)生态农业的基本特征 201

二、发展生态农业是摆脱农业生态环境危机的唯一出路 202

(一)“石油农业”的特点和危害 203

(二)乡镇企业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206

(三)我国农业环境污染现状 207

三、我国生态农业的现状与未来 208

(一)从中央到地方,从理论工作者到实际工作者,都愈来愈重视建设和发展生态农业 208

(二)随着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经济技术水平的生态农业试点工作的逐步展开,全国各地涌现出大量的生态农业典型,它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10

(三)生态农业与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显示出巨大的经济潜力 211

第十一章 科教兴农 214

一、农业最终要靠科学解决问题 214

(一)现代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214

(二)科教兴农是我国农亚发展的必然选择 217

(三)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 218

二、科教兴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220

(一)科教兴农的基本原则 220

(二)科教兴农的主要内容 223

三、基础在于农业教育 231

参考文献 234

后记 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