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现实篇 3
第一章 制约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3
一、对约束的判断:经验与教训 3
二、资源紧缺:是一种发展制约吗? 7
三、资本形成:期望与现实 10
四、劳动积累:应该煮熟“大包干”改革的夹生饭 14
五、环境构造制约:哪里是突破口 19
六、土地整治:对中国农村经济的重新构造 21
附录 关于现阶段变革和完善土地制度的思路草稿 28
第二章 理解和把握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形势的钥匙是什么? 31
一、新形势新问题新估价 31
二、我国农村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波动调整期 32
三、统派购的取消虽尚未发挥最佳效果但利大于弊 34
四、理解和把握80年代我国农村经济形势的钥匙:关键在于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成果——农户经济——的状况如何 37
五、确立农户经济的法人地位应是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基本策略 39
第三章 农村发展的组织创新:公司+农户 41
一、农村新的商品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要求有新的经济组织和新的组织办法 42
二、重新认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路子和手段 44
三、新的农业发展阶段需要新的组织、新的活力 47
四、一些建议 50
附录 农村组织创新与经济发展研讨会纪要 52
第四章 非商品化一半商品化—商品化——中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及其出路 61
一、症结何在? 61
二、困境:在粮食问题上坚持三项目标导致的直接结果 62
三、出路:粮食商品化 66
四、现实抉择:有限度分阶段地进一步放开粮食销售 68
五、震动不会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强烈 71
第五章 农业的规模经济问题 74
一、开头几句话 74
二、规模经济(或曰适度规模经营)究竟是怎么回事 76
三、中国农业的生产经营规模该如何评价 78
四、规模经济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不是行政过程 82
五、农户生产规模上有哪些文章可做 85
六、我国最有可能发展的农户规模经营模式是什么? 89
第六章 我国农产品外贸的几个方向性问题 93
一、开拓世界农产品市场的目的和意义在于抓住历史赐予的机遇,通过不断扩大的对外贸易,在日趋一体化的世界经济的潮流中争取中国应该分享的利益 93
二、种种不利因素阻碍着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发展,中国很难成为纯粹的农产品出口大国 97
三、不失时机地利用有利条件,确定正确的战略,采取积极的措施,使中国成为一个能够给予世界市场以很大影响的结构性进出口大国 100
第七章 关于贫困与发展的若干问题 105
一、贫困的主题与内容 106
二、贫困的类型与社会资源 107
三、一些应该讨论的问题 110
第八章 价格雷区与补贴陷阱 115
一、价格问题已成为我国农业稳定发展的难题 115
二、我国农产品价格运动的无效循环 116
三、我国农产品价格理论的几种偏向 117
四、农产品价格的理性特征 118
五、80年代农村发展态势对农产品价格的影响 119
六、我国农产品价格改革的一些目标 121
七、农产品价格改革的基本路子 122
八、补贴陷阱 123
一、小农公平观批判 130
第九章 农村发展的社会公平问题 130
二、改革进程的社会公平制约 143
第十章 中国农村非农化趋势的冲动、困顿与发展 150
一、第二个奇迹? 150
二、合乎逻辑的历史冲动 153
三、差别发展与过渡效益 156
四、开发不足与社会承受能力 161
五、对策的基本倾向和可以预见的困难 164
第十一章 80年代中国农村的三个新趋势——皖苏农村调查札记 167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167
二、趋势之一:行政指令效应的减弱与邻居效应的加强 174
三、趋势之二:日益重要的社会资源开发 179
四、趋势之三:日趋清晰的发展目标和日益繁乱的经济关系 185
附录 农村改革10年历程备忘录——部份理论、政策研究工作者关于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检讨和对策讨论稿 199
历史篇 199
第一章 经济民主化与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对农村改革的另一种总结(1949*1989) 199
一、再兴农民民权还是中国农村改革或强或弱的基调 200
二、民权的难题来自于产权和地权的难题 202
三、社会主义要求社会责任的社会化,而社会责任社会化又在于民权的落实 203
四、谁也不负责任的集体所有和谁也说不清楚的双层经营不是一种有效有序的经济制度应加以进一步变革 205
五、中国的土地制度问题 208
一、乡村社会:农耕文明的历史遗产 219
第二章 近现代科技文明与当代中国农业的转型 219
二、进步与滞旧:建国以来的农村发展 223
三、80年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几个重要变化 228
四、近现代科技文明:我国乡村社会创新发展的充分条件 232
五、现代中国农村社会的创新机制及发展展望 235
第三章 战后的世界农业史——兼业化问题述评 240
一、兼业与兼业化的概念和内容 240
二、兼业的特征与区域分布 243
三、兼业就业与经济增长 250
四、兼业化的原因:社会力学均衡种种 251
五、是治贫之道还是万恶之源 254
第四章 思辨的农业史——关于农业的自然观和社会观发展史的批判性思考 258
一、农学的传统与现代 259
二、传统农学的基本思想及其策略 260
三、农学的理性特征 262
四、农学的转折与农业革命 263
五、有机农业与无机农业 265
六、农业的生态观 269
七、结构的重组与复归 271
八、选择的必要 273
九、不同的农业哲学与相同的未来世界 274
1.科技进步不是一种独立变量 279
一、社会性 279
第五章 科技进步中的农业史——农业科技进步的若干特征 279
2.科技进步的社会经济含义 280
3.科技进步的结构 282
4.农业科学技术进步的自身特点 284
5.小结 286
二、选择性 286
1.选择的必然 286
2.日本农业变革的两次选择 287
3.外生的技术进步更需要选择——事前选择 288
5.小结 289
4.对技术的适应性改造——事后选择 289
三、阶段性 290
1.科技进步是一个求实进取的过程 290
2.我国农业科技史简评 291
3.回归式继承与革新式扬弃 292
4.小结 293
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几个现实问题 294
第六章 农业与社会发展史——一般原理分析——农业的革命与革命的农业 300
一、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科学革命为什么能在欧洲发生? 300
二、农业革命的一些规律 305
第七章 农业与社会发展史——典型案例分析——中日近代蚕丝业发展史的比较 310
一、问题的提出 311
二、市场比较 312
三、政治经济与社会比较 316
四、技术比较 318
五、小结 322
第八章 农业与科技史——一般原理分析——中国农业科技发展史的批判 324
第九章 农业与科技史——典型案例分析—一蚕丝业在中国科技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332
一、从蚕丝业起源看其历史地位 332
二、蚕业与农业史的互渗 336
三、蚕业与技术史 338
专题篇 345
第一章 中国农业的综合生产率分析——以长江流域农区为主 348
一、引言 348
二、农业生产率的概念和指标 353
1.生产过程和效率概念 353
2.农业生产率的概念 356
3.辅助性分析指标 364
三、农业生产率的时间趋势和区域分布 369
1.农业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 369
2.农业生产率的时间趋势 384
3.各投入、产出指数的分布 386
4.对农业生产率趋势的总体评价 393
四、农业生产率增长的一些比较性讨论 399
1.为什么不同区域的生产率不同 399
2.农业生产率增长的共同特征 418
3.我国农业生产率发展中的一些非常规现象 424
五、建议与说明 429
1.如何开发我国的农业生产率? 429
2.有待于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34
附录 资料数据整理的说明 435
第二章 我国北方经济发展中水资源的困境与出路——以山西省为例 440
一、导语 440
二、山西省有关概况 441
三、水资源现状估评 443
四、面临的态势与选择 466
五、结语 475
第三章 我国农业遗产中的生态学知识及其实践 477
一、作物与土壤环境 478
二、作物与光环境 481
三、作物与水分环境 484
四、施肥、杀草与作物 486
五、几种充分利用生态环境的农作法 489
六、几种生态式农作方式 493
七、几种人工维护的生态环境 496
八、经验与教训 498
第四章 农业分析中的结构特征值问题 502
一、问题的提出 502
二、结构特征值的概念与计算 503
三、长江流域农业产值结构特征值分析 505
四、应注意的问题 508
第五章 生产力经济学三题 510
一、形式与内容——两种生产力形态 510
二、理想与现实——经济效果的自身构成 512
三、作用点与着眼点——生产力进步的中轴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