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哲学的先声 1
第一节 龚自珍、魏源的变易新论 1
一 龚自珍的“主逆”变易观及“心力”说 2
二 魏源的变易进化思想和知行观 6
第二节 洪秀全和太平天国的革命思想 11
一 洪秀全的宗教宇宙观和辩证法因素 12
二 《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社会主义 14
三 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16
第二章 维新派的启蒙哲学 21
第一节 康有为的“三世”说和“大同”空想 21
一 变易进化观和“公羊三世”说 23
二 人道主义与“大同”空想 28
第二节 梁启超的“三世六别”的历史进化论及“新民说” 33
一 “自变”论和“三世六别”的进化论 34
二 鼓吹“道德革命”的“新民说” 37
第三节 严复的哲学思想 39
一 “物竞天择”的进化论 40
二 “且演且进”的历史观 44
三 重视“阅历”、“实测”的认识论 48
第四节 谭嗣同的“仁学”哲学 52
一 “仁为天地万物之源”和“以太通之具” 53
二 “日新变化”和“微生灭”、“破对待” 57
三 “学当以格致为真际”和“转业识而成智慧” 60
四 “冲决网罗”和“以心力挽劫” 62
第一节 陈天华、邹容的反帝爱国和民主革命思想 67
一 陈天化的思想及其哲学评价 67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哲学 67
二 邹容的《革命军》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73
第二节 章太炎的前期唯物主义和后期唯心主义思想 77
一 前期机械唯物主义和进化论思想 78
二 后期主观唯心主义和崇佛思想 82
第三节 孙中山的哲学思想 89
一 进化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物质、精神观 90
二 知难行易的知行观 94
三 民生史观 99
第四章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103
第一节 李大钊由进化论向历史唯物论的转变 106
一 前期进化论宇宙观及其理性主义倾向 107
二 思想的飞跃和对唯物史观的把握 113
第二节 陈独秀由进化论向唯物史观的转变 119
一 由激进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 121
二 从进化唯物论到历史唯物论 124
第三节 瞿秋白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系统阐释和传播 129
一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完整阐释和运用 131
二 在理论战线上的哲学批判 136
第五章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的传播 142
第一节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的传播概况 142
一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传播的过程及其逻辑 142
二 西方资产阶级哲学在我国传播的历史影响 144
第二节 实用主义的传播与胡适的哲学 145
一 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45
二 胡适的实用主义哲学 149
一 张君劢对柏格森主义的介绍和宣传 156
第三节 柏格森主义与张君劢的“玄学” 156
二 张君劢的“玄学”人生观 158
三 张君劢的直觉主义和反理性主义 163
第四节 马赫主义的传播与丁文江、王星拱的“科学”宣传 166
一 丁文江宣传科学、反对玄学的马赫主义 167
二 王星拱的马赫主义哲学观点 176
第五节 新实在论、康德主义与张东荪的哲学著述 180
一 张东荪的康德主义认识论 181
二 张东荪的新实在论的宇宙观 192
第六章 中西哲学的融合与新哲学体系 199
第一节 梁漱溟的文化哲学 201
一 东西文化观 202
二 直觉主义哲学思想 210
第二节 熊十力“新唯识论”的唯心主义哲学 219
一 “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的宇宙本体论 220
二 “离心无境”、“反求本心”的主观认识论 229
三、“相反相成”、“去故生新”的唯心辩证法 236
四、“各有体用”、“中西互济”的文化观 238
第三节 冯友兰的新理学体系 239
一 “最哲学的形上学”体系 240
二 “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人生哲学 246
三 中西文化观 254
第四节 金岳霖的本体论和知识论 257
一 以“道”为最高范畴的本体论 258
二 以经验之所得还治经验的知识论 268
第五节 贺麟与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 278
一 黑格尔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贺麟的贡献 280
二 探索建立中国新哲学的途径 285
第七章 国民党官方哲学的破产 290
第一节 从戴季陶的“民生论”到陈立夫的“唯生论” 291
一 戴季陶的“民生论” 291
二 陈立夫的“唯生论” 294
第二节 蒋介石的力行哲学及其破产 297
一 力行哲学的思想实质 298
二 “力行致知”与“知难行易” 303
三 行的哲学为唯一的人生哲学 308
四 力行哲学的破产 311
第八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及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314
第一节 青年毛泽东思想的转变 317
一 从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 318
二 由唯心主义者向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者的转变 322
第二节 形成和发展中的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325
一 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325
二 以《实践论》为代表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330
三 以《矛盾论》为核心的辩证法 337
四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345
第三节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351
一 沿用中国哲学的传统概念,加工、改造成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352
二 沿用中国哲学和古代典籍中的古老命题,加工、改造用以表述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基本原理 354
三 总结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思想资料,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使之成为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 356
四 引用历史文化典籍中富有哲理性的成语典故,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民族化 359
编后记 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