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符号表 1
目录 1
第一篇 8
像管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8
第一章 像管与夜视仪的总体分析 8
1.1 像管及其整机 8
1.2 像管的特性参数 10
1.3 夜视仪器整机的总体性能 20
1.4 夜视仪性能的综合分析——探测方程的建立和视 33
距的计算 33
1.5 像管的设计与分析问题的综述 47
2.1 静电场的基本方程 51
第二章 静电场的计算与分析 51
2.2 拉普拉斯方程与有限差分方程 55
2.3 边界数据的输入和边界点参数的确定 59
2.4 超松弛迭代法计算网格点电位分布 63
2.5 最佳超松弛因子的自动选求 65
2.6 非封闭边界的处理与初值的给出 66
2.7 计算误差与子区间迭代技术 68
2.8 等位线与电力线的计算 75
2.9 任意点的电位及其偏导数的计算 78
2.10 近轴区、近阴极区和近阳极区的特殊计算处理 82
2.11 系统轴上电位的分析 88
2.12 计算电位场分布的其它方法 92
第三章 电子轨迹的计算分析 103
3.1 电子运动微分方程 104
3.2 电子轨迹微分方程 109
3.3 傍轴和近轴轨迹方程 111
3.4 轴外曲轴轨迹微分方程 114
3.5 电子轨迹的数值计算方法 121
3.6 电子轨迹起步的计算 130
3.7 电子轨迹落点的计算 133
第四章 电子光学成像参量和像差的确定 138
4.1 静电阴极透镜的近轴成像和像差的基本理论 138
4.2 静电阴极透镜的轴外像差和三级几何像差 148
4.3 各种几何像差的单因素分析 159
4.4 对各种像差的综合评述 164
4.5 实际确定电子光学成像参量和各种像差的方法——轨迹追迹法 166
第五章 电子光学传递函数和像质评定 172
5.1 光学与电子光学成像系统的像质评定 172
5.2 光电子发射的角度和能量分布 183
5.3 轴上点调制传递函数的计算 187
5.4 轴外点电子光学传递函数的计算 191
5.5 用像差方程衍算电子轨迹落点的方法 193
5.6 整管的OTF计算和像质评定 199
5.7 有关像管像质评定的补充论述 204
第六章 像管电子光学系统及管型设计的进化 213
6.1 二电极定焦型像管 213
6.2 三电极调焦、选通型像管 219
6.3 校畸变和连续变倍型像管 221
6.4 一个设计的实例 225
6.5 整管总体设计的考虑 229
参考资料 232
第二篇 236
像管的参量分析、作图成像与设计方法 236
第七章 像管参量的统计分析和经验公式 236
7.1 像管的基本类型与结构参数 236
7.2 像管的结构特征参数与物像关系 238
7.3 像管结构参量对成像的影响 244
7.4 三电极像管调焦特性的统计分析 254
8.1 电子透镜的基本关系式与作图成像 258
第八章 像管电子透镜的基本关系式与作图成像 258
8.2 实际像管的成像关系式与作图成像 264
第九章 像管的设计要求、步骤与方法 272
9.1 像管的基本参数及其与设计的关系 272
9.2 微光夜视仪与微光电视对像管的要求 284
9.3 像管的结构与工艺对设计的要求 290
9.4 像管设计中总的考虑 294
9.5 二电极像管的设计步骤 296
9.6 计算前的准备与上机计算的说明 299
9.7 上机计算的几个阶段 302
9.8 焦深与公差的给定 308
9.9 关于像质的若干问题 313
9.10 三电极像管的设计 323
9.11 四电极变倍管的设计 328
参考资料 337
第三篇 346
实际管型的计算与分析 346
第十章 红外变像管 346
10.1 1*φ25/20红外变像管 346
10.2 2*φ25/20红外变像管 352
10.3 3*φ40/40选通型红外变像管 357
第十一章 第一代微光像增强器 363
11.1 4*φ25/25像增强器 363
11.2 5*φ40/13像增强器 368
第十二章 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74
12.1 6*φ18/18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74
12.2 7*φ25/25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79
12.3 8*φ20/30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84
12.4 9*φ20/30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89
12.5 10*φ50/40第二代微光像增强器 394
第十三章 其它特殊管型 400
13.1 11*九英寸X射线像增强器 400
13.2 12#φ25/125放大显示管 405
13.3 13*φ25/125放大显示管 410
13.4 14*φ40/28变倍型像管 415
13.5 15*φ40/32多功能像管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