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辐射防护手册 第3分册 辐射安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德平,潘自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2201637
  • 页数:599 页
图书介绍:

1.2.1辐射防护三原则 1

1.2.2辐射防护最优化 1

目录 1

第1章 辐射防护原则和纲要 1

1.1引言 1

1.2辐射防护的原则 1

1.2.2.5最优化原则的执行 2

1.2.2.4最优化的方法 2

1.2.2.1辐射防护最优化概念 2

1.2.2.2最优化的过程 2

1.2.2.3影响最优化的因素 2

1.3.1辐射安全组织 3

1.3辐射防护纲要 3

1.3.2.4辐射安全教育的内容 4

1.3.2.3辐射安全教育计划的设计 4

1.3.2辐射安全教育 4

1.3.2.1领导的职责 4

1.3.2.2制定辐射安全教育计划的要求 4

1.3.3.2设施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5

1.3.3.1设施辐射防护设计的最优化 5

1.3.3设施的设计 5

1.3.4.1剂量控制纲要 6

1.3.4职业照射的控制 6

1.3.5.1排放和环境管理标准的确定 7

1.3.5公众剂量的控制 7

1.3.4.2监督纲要 7

参考文献 8

1.3.6应急计划 8

1.3.5.2处置设施的监察 8

1.3.5.3流出物监测 8

1.3.5.4环境监测 8

2.1.1α放射源 9

2.1密封源 9

第2章 使用密封源的安全 9

2.1.3低能光子源 10

2.1.23放射源 10

2.1.4γ放射源 11

2.1.5中子源 13

2.2密封源的分级 14

2.3.1.6射气液体闪烁法(226Ra源用) 17

2.3.1.5射气固体吸收法(226Ra源用) 17

2.3密封源的检验 17

2.3.1放射性方法 17

2.3.1.1湿擦法 17

2.3.1.2干擦法 17

2.3.1.3浸泡法 17

2.3.1.4煮沸浸泡法 17

2.3.2.6压水增重法 18

2.3.2.5氦加压法 18

2.3.2非放射性方法 18

2.3.2.1真空鼓泡法 18

2.3.2.2热液体鼓泡法 18

2.3.2.3加压鼓泡法 18

2.3.2.4氦质谱法 18

2.5密封源的防护 19

2.4密封源的选用 19

2.5.2α放射源的防护 20

2.5.1密封源的防护特点 20

2.5.3β放射源的防护 21

2.5.3.2β辐射的屏蔽 22

2.5.3.1β剂量估算 22

2.5.3.3轫致辐射 24

2.5.3.4注意事项 25

2.5.5.1控制区和监督区 26

2.5.5γ放射源的防护 26

2.5.4低能光子源的防护 26

2.5.5.2γ剂量估算 27

2.5.5.3γ辐射的屏蔽 29

2.5.5.5安全保护系统 31

2.5.5.4辐射剂量监测 31

2.5.6.1中子剂量估算 33

2.5.6中子源的防护 33

2.5.5.6源的保管、贮存和运输 33

2.5.6.2中子源的屏蔽 34

2.6.1.1辐射特性 36

2.6.1放射性静电消除器 36

2.5.6.3注意事项 36

2.6典型应用时的防护 36

2.6.1.2污染的预防 37

2.6.2.1设计 38

2.6.2放射性厚度计、物位计、密度计 38

2.6.3.1设计、制造要求 39

2.6.3γ射线照相(探伤)机 39

2.6.2.2安装和维修 39

2.6.3.2现场防护 40

2.6.4.2测井人员的防护 41

2.6.4.1测井用放射源 41

2.6.4放射性测井仪 41

2.6.5.2敷贴器的安全使用 42

2.6.5.1近距治疗用放射源 42

2.6.5表浅治疗、间质治疗及腔内治疗 42

2.6.5.4注意事项 43

2.6.5.3后装源技术 43

2.6.6.1治疗机 44

2.6.6γ射线远距治疗 44

2.6.6.3照射 45

2.6.6.2治疗室 45

2.6.7.1屏蔽措施 46

2.6.7钴圃和铯圃 46

2.6.6.4剂量监测 46

2.6.6.5维修 46

2.6.7.2辐射水平的估算 47

2.6.7.3其它安全措施 48

2.6.8.1外照射的防护 49

2.6.8γ辐照室 49

2.6.8.2水污染的预防 50

2.6.8.3臭氧等有害气体的清除 51

2.6.8.5选址 53

2.6.8.4耐辐照问题 53

参考文献 55

3.1.1X线的产生 58

3.1X线源 58

第3章 X射线的防护 58

3.1.2X线机 60

3.2.3减少散射线的照射 61

3.2.2限制管头组装体的X线泄漏 61

3.1.3其它X线源 61

3.2X线防护的基本原则 61

3.2.1屏蔽一切无用的X线,减小有用线束的宽度 61

3.2.4进行适当屏蔽 62

3.3.1慎重使用放射诊断,做到放射诊断正当化 64

3.3医疗放射诊断X线防护 64

3.3.2.1提高记录和显示系统的灵敏度 67

3.3.2尽可能减少照射剂量,实现辐射防护最优化 67

3.3.2.2提高X线的透过系数 68

3.3.2.3尽量减小照射野面积 69

3.3.2.5减少透视时间,控制受检者照射剂量 71

3.3.2.4采用新型材料,减少不必要的衰减 71

3.3.2.7进行必要的屏蔽 72

3.3.2.6远离照射野 72

3.3.3.1从防护的观点出发选择和维护X线机及有关设备 75

3.3.3实现放射诊断最优化的重要保证措施 75

3.3.2.8保证放射摄影质量减少重拍比例 75

3.3.3.2医院放射科的建筑结构与辐射防护 77

3.3.3.3制订和执行严格的防护规程 78

3.4放射治疗X线的防护 79

3.3.3.4进行严格的剂量监测 79

3.4.1.1深部X线治疗室的屏蔽 80

3.4.1工作人员的防护 80

3.5.1注意探伤工作场所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安全操作规程 84

3.5工业探伤X线的防护 84

3.4.1.2安全联锁装置 84

3.4.2患者的防护 84

3.4.2.1慎重判断放射治疗的必要性 84

3.4.2.2做好照射计划,避开敏感、关键的正常组织 84

3.4.2.3加强剂量监测 84

3.6X线分析仪器的防护 85

3.5.2加强防护训练 85

3.7.1电子束加工工艺及电子显微镜的X线防护 86

3.7其它X线源的防护 86

3.7.3发射管、调制管、灯塔管、磁控管、高压整流二极管等高电压、大功率电子管的X线防护 88

3.7.2电视机、显象管、电影放映飞点管的X线防护 88

3.8.2.1剂量计的能量响应 89

3.8.2X线监测仪器及方法 89

3.8X线防护的监督和监测 89

3.8.1X线防护监督和监测的基本要求 89

参考文献 91

3.8.2.4剂量计的抗电磁场干扰特性 91

3.8.2.2剂量计的方向性 91

3.8.2.3剂量计的时间特性 91

4.1.3粒子加速器的种类 93

4.1.2粒子加速器的主要组成部分 93

第4章 粒子加速器的辐射防护 93

4.1粒子加速器的特性 93

4.1.1粒子加速器的基本原理 93

4.1.4加速器辐射源的特点 94

4.1.5.2带电粒子 95

4.1.5加速器的辐射源 95

4.1.5.2贯穿辐射 96

4.1.5.3感生放射性 98

4.2.1加速器建筑物的考虑 100

4.2加速器的建筑物和辐射屏蔽 100

4.1.5.4其他辐射来源 100

4.2.2.2屏蔽材料的选择 101

4.2.2.1屏蔽设计原则 101

4.2.2辐射屏蔽 101

4.2.2.3屏蔽计算 102

4.2.2.4一些特殊的屏蔽问题 103

4.3.1联锁装置 107

4.3辐射安全系统 107

4.3.2警告装置 109

4.3.4观察系统 110

4.3.3辐射监测装置 110

4.4.1.2加速器结构材料的感生放射性 111

4.4.1.1概述 111

4.4加速器辐射防护的主要问题 111

4.4.1感生放射性的防护 111

4.4.1.4冷却水的感生放射性 115

4.4.1.3气载放射性 115

4.4.1.5放射性物质的操作和贮存 117

4.4.2.2氚的释放 118

4.4.2.1氚的危害 118

4.4.2氚的危害和防护 118

4.4.2.3氚的防护 119

4.4.3.1保证治疗部位接受适宜的剂量 120

4.4.3医用加速器上对病人的防护 120

4.4.4.1.1电子加速器 121

4.4.4.1高压型加速器 121

4.4.3.2减小有用射线束内杂散辐射的照射 121

4.4.3.3减小有用射线束外的辐射的照射 121

4.4.4一些典型的加速器上的辐射防护 121

4.4.4.1.2离子加速器 122

4.4.4.2电子直线加速器 124

4.4.4.3回旋加速器 125

4.4.4.4电子感应加速器 126

4.51.2区域监测 127

4.5.1.1个人剂量监测 127

4.5辐射监测 127

4.5.1辐射监测要求 127

4.5.2选择和使用监测仪时应注意的问题 128

4.5.1.5液态流出物的监测 128

4.5.1.3表面污染监测 128

4.5.1.4气载放射性的监测 128

4.6.1臭氧 130

4.6非辐射危害和安全考虑 130

4.6.4其他 131

4.6.3窒息性气体 131

4.6.2微波 131

4.7加速器的安全运行 132

参考文献 133

5.1.2表面污染 135

5.1.1外照射 135

第5章 使用开放源的安全 135

5.1操作开放源的主要危害因素 135

5.1.2.4转变成空气污染危害 138

5.1.2.3皮肤渗透危害 138

5.1.2.1外照射危害 138

5.1.2.2食入危害 138

5.1.4外环境污染 139

5.1.3工作场所空气污染 139

5.3地址选择和工作场所要求 140

5.2安全操作的基本原则 140

5.3.1放射性核素毒性分组 141

5.3.2工作场所分级 143

5.3.3工作单位的地址选择 144

5.3.4.3各区的布局 145

5.3.4.2各级工作场所的分区要求 145

5.3.4工作场所的分区布置 145

5.3.4.1分区 145

5.3.5.4甲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 146

5.3.5.3乙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 146

5.3.5工作场所的建筑要求 146

5.3.5.1一般要求 146

5.3.5.2丙级工作场所附加要求 146

5.3.7.1液体废物 147

5.3.7液体和固体废物的处置 147

5.3.6通风 147

5.3.8.1热室 148

5.3.8密闭操作系统 148

5.3.7.2固体废物 148

5.3.8.2手套箱 149

5.3.8.3通风柜 150

5.4.1.2内照射监测 151

5.4.1.1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 151

5.4辐射防护监测 151

5.4.1个人剂量监测 151

5.4.2.1辐射场监测 152

5.4.2工作场所监测 152

5.4.2.3空气污染监测 153

5.4.2.2表面污染监测 153

5.5.1豁免范围 154

5.5辐射防护管理 154

5.4.3外环境监测 154

5.5.2建立健全辐射防护规章制度 155

5.5.3教育与训练 156

5.5.5.1个人防护用品 157

5.5.5个人卫生防护 157

5.5.4贮存和运输 157

5.5.4.1贮存 157

5.5.4.2运输 157

5.6.1.1使用情况 158

5.6.1钟表工业 158

5.5.5.2其它防护措施 158

5.6实际应用中的辐射防护举例 158

5.6.1.2辐射危害状况 159

5.6.2.1平面布置举例 160

5.6.2医学应用 160

5.6.1.3辐射防护措施 160

5.6.2.3对患者的管理 163

5.6.2.2操作时的防护 163

5.6.2.4“三废”管理 166

5.6.2.5辐射防护监测 167

参考文献 168

6.1.2铀矿石加工 170

6.1.1铀矿开采 170

第6章 铀矿开采和矿石加工中的辐射防护 170

6.1铀矿石的开采和加工 170

6.2铀矿石开采和加工中的辐射有害因素 172

6.2.1.1γ辐射 173

6.2.1γ辐射和3辐射 173

6.2.2表面放射性污染 175

6.2.1.23辐射 175

6.2.3.1氡 176

6.2.3氡和氡子体 176

6.2.3.2氡子体 181

6.2.3.3氡子体对人体的危害 186

6.3.1三废排放量 188

6.3铀矿山、水冶厂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88

6.2.4长寿命放射性气溶胶 188

6.3.3三废对环境的影响 190

6.3.2三废中的有害物质 190

6.4.1一般防护原则和防尘降氡措施 191

6.4铀矿开采和矿石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措施 191

6.4.2.1防氡方法 192

6.4.2特殊防氡、除氡方法 192

6.4.2.2矿井除氡方法 194

6.4.2.3矿井氡子体排除方法 195

6.4.3.2氡析出率的测定 197

6.4.3.1风量计算原则 197

6.4.3铀矿通风风量计算 197

6.4.3.3氡析出量的计算 199

6.4.3.4铀矿通风风量计算方法 201

6.4.4.1局部通风 208

6.4.4铀水冶厂排氡通风 208

6.4.5辐射监测 209

6.4.4.2全面换气 209

6.4.6.2液体废物的处置要求 211

6.4.6.1固体废物的处置要求 211

6.4.6三废处置要求 211

附表Ⅰ 氡衰变表 212

附表Ⅱ 氡的积累表 213

附表Ⅲ 钍射气衰变和积累表T=54.5s 215

附表Ⅳ 取样结束后滤纸上氡子体的蜕变数据表 216

参考文献 219

7.1.1浓缩铀的生产 220

7.1铀加工的主要工艺过程 220

第7章 铀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 220

7.1.2六氟化铀的生产和还原 222

7.1.3铀冶金及燃料元件制造 223

7.2.1.1六氟化铀的特性 225

7.2.1六氟化铀、铀子体、堆后料和浓缩铀的主要特性 225

7.2铀加工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 225

7.2.1.4浓缩铀的辐射特性 226

7.2.1.3堆后料的辐射特性 226

7.2.1.2铀及铀子体的辐射特性 226

7.2.2.1气载污染 230

7.2.2浓缩铀和铀转换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 230

7.2.2.2β、γ外照射 231

7.2.3.1铀尘及铀屑 233

7.2.3铀冶金及元件制造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和污染水平 233

7.2.3.2外照射 235

7.2.3.3铀-233冶金和加工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 239

7.3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240

7.2.4铀加工厂的其它危害因素 240

7.4.1密闭和通风 243

7.4铀加工过程中的辐射防护措施 243

7.4.2工作场所和人员的防护 244

7.4.3事故的预防和处理 245

7.4.5三废处置要求 246

7.4.4辐射剂量监测 246

参考文献 247

8.1.2压水堆核电厂 248

8.1.1核电厂发展概况 248

第8章 核电厂及反应堆的辐射防护 248

8.1核电厂概述 248

8.1.3沸水堆核电厂 251

8.1.4.1工作人员的剂量限值 255

8.1.4核电厂的辐射防护限值 255

8.1.4.2在正常运行下广大居民的剂量限值 256

8.1.4.4事故情况下广大居民的剂量限值 257

8.1.4.3排放限值 257

8.2.1.1正常运行时 258

8.2.1堆本体 258

8.2核电厂的辐射源 258

8.2.1.3事故时 260

8.2.1.2停堆时 260

8.2.2.1主冷却回路 262

8.2.2冷却剂系统 262

8.2.2.2辅助回路 266

8.2.4废物处理系统 267

8.2.3乏燃料的储存和运输 267

8.3.1.1核电厂内的辐射水平 269

8.3.1正常运行时的职业照射 269

8.3核电厂的辐射危害 269

8.3.1.2核电厂的职业照射 273

8.3.2.1核电厂的排出物 276

8.3.2正常运行时对环境的辐射影响 276

8.3.2.2周围居民的集体剂量当量负担 279

8.3.3.1核电站的辐射事故 280

8.3.3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险 280

8.3.3.2反应堆事故风险评价 283

8.3.3.3核电厂辐射危险与其他事故危险的比较 285

8.3.3.4核电厂事故实例 286

8.4.1.1不同国家对区域的划分 287

8.4.1分区管理 287

8.4降低核电厂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防护措施 287

8.4.1.2分区管理 289

8.4.2.2压水堆核电厂的屏蔽 290

8.4.2.1反应堆屏蔽的特点 290

8.4.2屏蔽 290

8.4.3.1通风设计的一般原则 291

8.4.3通风 291

8.4.4系统设计和设备布置 292

8.4.3.2压水堆核电厂的通风 292

8.4.5设备要求 293

8.4.6.1材料选择 294

8.4.6降低辐射源活度的措施 294

8.4.6.4去污 295

8.4.6.3过滤 295

8.4.6.2控制冷却剂的pH 295

8.4.8计划、组织与训练 296

8.4.7操作器械和操作方法的改进 296

8.5.1.1影响核电厂安全的外部事件(包括自然事件和人为事件) 297

8.5.1厂址选择 297

8.5降低周围居民受照的防护措施 297

8.5.1.2影响放射性物质迁移的厂址特性和环境特性 298

8.5.2防止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多重屏障设计 299

8.5.1.3人口分布及社会资源利用情况 299

8.5.3.1气体废物 300

8.5.3三废处理 300

8.5.3.2液体废物 301

8.5.4.1应急堆芯冷却系统 303

8.5.4事故安全设施 303

8.5.3.3固体废物 303

8.5.4.2安全壳喷淋系统 304

8.5.5.1应急防护措施 305

8.5.5应急防护行动 305

8.5.4.3安全壳隔离系统 305

8.5.5.2应急行动开始时间 306

8.5.5.3应急行动实施范围 307

8.6.1工作场所γ辐射监测 308

8.6核电厂的辐射监测 308

8.6.2.2一回路承压边界泄漏监测 309

8.6.2.1燃料包壳破损监测 309

8.6.2防止放射性物质外逸的监测 309

8.6.3排出物监测 311

8.6.2.3安全壳泄漏监测 311

8.6.4环境监测 312

8.6.5应急监测 313

8.6.5.2应急检测队 314

8.6.5.1核电厂运行的监测 314

8.7.1.1在堆上进行基础科学研究时的辐射防护要求 315

8.7.1研究用反应堆的辐射防护 315

8.7其他反应堆厂房的辐射防护 315

8.7.1.2辐照同位素过程中的辐射防护 316

8.7.2核供热堆的辐射安全要求 317

8.7.1.3考验燃料元件时的辐射防护 317

参考文献 319

9.1.1乏燃料处理 322

9.1概述 322

第9章 乏燃料处理及放射性核素生产中的辐射防护 322

9.1.2放射性核素生产 324

9.2.1.1乏燃料放射性核素的组成 325

9.2.1乏燃料的辐射特性 325

9.2后处理厂及放射性核素生产厂的辐射源 325

9.2.1.2裂变产物的辐射特性 327

9.2.1.3重核素的辐射特性 334

9.2.3.1反应堆生产的放射性核素 335

9.2.3放射性核素生产厂的辐射源 335

9.2.2后处理厂辐射源的分布 335

9.3.1.1乏燃料的运输 336

9.3.1乏燃料处理过程中的辐射危害 336

9.2.3.2加速器生产的放射性核素 336

9.3主要生产过程中的辐射危害因素 336

9.3.1.2首端处理 337

9.3.1.3化学分离和净化 339

9.3.1.4铀、钚的最终纯化和转化 341

9.3.1.5三废处理 342

9.3.1.6设备去污及检修 344

9.3.2.1外照射 346

9.3.2放射性核素生产过程中的辐射危害 346

9.3.2.2空气污染 347

9.4.2事故情况下的辐射危险 352

9.4.1正常运行时的环境影响 352

9.3.2.3表面污染 352

9.4三废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52

9.5辐射防护措施 355

9.5.1降低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防护措施 356

9.5.1.1厂房布置和分区 357

9.5.1.3密闭和通风 360

9.5.1.2屏蔽 360

9.5.1.4设备、材料选择 361

9.5.1.5事故预防及维修 362

9.5.2环境保护措施 363

9.5.3辐射剂量监测 364

参考文献 365

10.1.2原则性对策 368

10.1.1运输中的主要危害因素 368

第10章 放射性物质运输 368

10.1运输中的危害因素及原则性对策 368

10.2货物安全运输法规简介 369

10.2.1.1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LSA) 370

10.2.1放射性物质分类 370

10.2.1.3裂变物质 371

10.2.1.2表面污染物体(SCO) 371

10.2.2.1A1和A2值的确定 372

10.2.2包装类型和货包分级 372

10.2.1.4特殊形式的放射性物质 372

10.2.1.5其他形式放射性物质 372

10.2.2.2运输指数的确定 382

10.2.2.3货包和包装的分类 383

10.2.2.4货包分级 384

10.2.3货包表面放射性物质污染限值 385

10.2.4豁免(免检)货包规定 386

10.2.6低比活度放射性物质和表面污染物体的运输 387

10.2.5邮寄货包规定 387

10.2.7.1标记 388

10.2.7标记、标志和标牌 388

10.3.1设计总要求 391

10.3货包和包装的设计要求 391

10.2.7.2标志 391

10.2.7.3标牌 391

10.3.3对A型货包的附加要求 392

10.3.2对工业型货包的附加要求 392

10.3.4对B型货包的附加要求 393

10.3.5.2对特殊形式放射性物质的试验 395

10.3.5.1对LAS-III物质的试验 395

10.3.5放射性物质和包装的试验内容 395

10.3.5.4对B型包装的试验 396

10.3.5.3对A型包装的试验 396

10.4.1一般要求 397

10.4货包的装载要求 397

10.3.6试验设备 397

10.4.2货包与人员或未感光胶片间的隔离距离 398

10.4.4公路运输时的附加要求 399

10.4.3铁路运输时的附加要求 399

10.5安全管理制度 400

10.4.7邮寄运输时的附加要求 400

10.4.5海轮运输时的附加要求 400

10.4.6航空运输时的附加要求 400

10.5.1运输的申报和批准 401

10.5.3.2运输途中的检查 402

10.5.3.1运输前的检查 402

10.5.2运输容器的合格审批 402

10.5.3安全检查 402

10.5.4事故管理 403

10.5.3.3到站和中转站检查 403

10.5.5其它 404

参考文献 406

11.2.1行政管理措施 407

11.2核临界安全措施 407

第11章 核临界安全 407

11.1实施核临界控制的原则 407

11.3几种常用核临界控制方式的特点 408

11.2.2工程技术措施 408

11.4.1.1235U、239Pu的单参数限额 409

11.4.1单体限额 409

11.4235U和239Pu次临界限额 409

11.4.1.2235U、239Pu次临界单体限额与浓度的关系 411

11.4.1.3235U次临界限额与235U浓缩度的关系 417

11.4.1.4235U-H2O-C混合物限额 419

11.4.1.7Pu-U天然溶液和PuO2—U天然O2—H2O均匀混合物的次临界(к∞〈1)钚浓度 420

11.4.1.6UF6次临界285U浓缩度和氢慢化剂的关系 420

11.4.1.5无慢化UF6的235U极限浓缩度 420

11.4.1.8Pu-U天然溶液和PuO2—U天然O2—H2O均匀混合物的次临界限额 421

11.4.1.9干和湿PuO2—U(天然)O2粉末混合物次临界限额 422

11.4.1.10特殊几何条件的次临界限额 424

11.4.1.11控制慢化剂的UF6装运限额 426

11.4.1.12使用中子吸收剂的次临界限额 427

11.4.2.2放宽单体次临界限额的物理因素 429

11.4.2.1减小单体次临界限额的意外事件 429

11.4.2影响单体次临界限额的因素 429

11.4.3.1贮存和运输问题 434

11.4.3多体问题 434

11.4.2.3混凝土反射层的影响 434

11.4.3.2面密度法、密度类比法、立体角法 435

11.4.4核临界安全常用的计算程序 440

11.5.1溶液临界事故特点 441

11.5临界事故经验教训及对策 441

11.5.3假定的临界事故裂变总次数 442

11.5.2临界事故剂量 442

11.5.5应急计划 443

11.5.4临界报警系统 443

参考文献 444

11.5.6事后处理 444

12.1辐射事故与一般事故的比较 446

第12章 辐射事故及其处理 446

12.2辐射事故的分类和分级 447

12.3辐射事故原因分析 449

12.4.2进入事故现场前的准备工作 451

12.4.1事故现场处理的一般原则 451

12.4辐射事故的处理 451

12.4.3安全防护人员在事故处理时的职责 452

12.4.4辐射事故处理举例 453

12.5.1国外辐射事故简况 454

12.5辐射事故实例 454

12.5.2.1一般情况 456

12.5.2反应堆和核电厂事故 456

12.5.2.2爱达荷SL-1反应堆事故 457

12.5.2.4三里岛核电厂事故 458

12.5.2.3温茨凯尔1号堆事故 458

12.5.2.5切尔诺贝利核电厂事故 460

12.5.3.2放射性泄漏及释放事故 463

12.5.3.1临界事故 463

1.2.5.3乏燃料后处理厂事故 463

12.5.6密封源辐照事故 464

12.5.5选冶厂事故 464

12.5.3.3其它典型事故 464

12.5.4铀加工厂事故 464

12.5.9内照射事故 465

12.5.8X射线辐照事故 465

12.5.7加速器辐照事故 465

12.6辐射事故的预防 466

12.5.10运输事故 466

附表12.1反应堆和临界试验装置的临界事故 470

附表12.2反应堆元件熔化事故 472

附表12.3化工厂临界事故 474

附表12.4美国强放废液罐泄漏事故 475

附表12.6后处理厂其它典型事故 476

附表12.5后处理厂放射性泄漏和释放事故 476

附表12.7美国UF6释放(大于5kg)事故 477

附表12.9美国尾矿坝事故 478

附表12.8法国UF6释放事故 478

附表12.10密封源辐照事故 479

附表12.12X射线辐照事故 481

附表12.11加速器辐照事故 481

附表12.14内照射事故 482

附表12.13其它外照射事故 482

附表12.15美国放射性物质运输事故实例 484

参考文献 485

13.1.1分类及型式 488

13.1通风柜 488

第13章 放射性物质操作设备的辐射防护要求 488

13.1.2通风柜的通风设计 489

13.1.3选择原则和安装要求 490

13.2.1.3防护工作箱 491

13.2.1.2防护手套箱 491

13.2工作箱 491

13.2.1分类及型式 491

13.2.1.1薄壁手套箱 491

13.2.2.1工作箱的选用 493

13.2.2工作箱的选用、布置及一般防护要求 493

13.2.2.3对工作箱的一般防护要求 495

13.2.2.2工作箱的布置 495

13.2.3.1手套的种类 498

13.3热室 499

13.3.1概述 499

13.2.3.2手套的更换 499

13.3.2热室的设计 500

13.3.3生物屏蔽 500

13.3.4热室通风 502

13.3.5其它问题 502

13.4.1反射镜 503

13.4.2潜望镜 503

13.4观察装置 503

13.4.3.1平板窗 504

13.4.3.2玻璃屏蔽窥视窗 504

13.4.3窥视窗 504

13.4.3.4组合式屏蔽窥视窗 507

13.4.3.3液体屏蔽窥视窗 507

13.4.4电视 508

13.5一般的放射性操作工具和机械手 509

13.5.1一般的放射性操作工具 509

13.5.2剑式机械手 512

13.5.3机械连接的主从机械手 513

13.5.4电随动主从机械手 516

参考文献 518

第14章 个人防护用具 520

14.1个人防护用具介绍 520

14.1.1身体各部分防护用具 520

14.1.1.1头面部防护用具 520

14.1.1.2手脚用防护用具 520

14.1.1.3身躯用防护用具 523

14.1.2呼吸道防护用具 524

14.1.2.1过滤型呼吸器 524

(1)防气溶胶口罩 524

(2)电动送风口罩 526

(3)防毒面具 527

14.1.2.2隔离型呼吸器 531

(1)软管供气式呼吸器 531

(2)自给式呼吸器 533

14.2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和使用 534

14.2.1个人防护用具的选择 534

14.2.2.1防护手套的使用 535

14.2.2个人防护用具的使用 535

14.2.2.2呼吸器的使用 535

14.2.2.3气衣的使用 537

14.3个人防护用具的清洗维修和保管 538

14.3.1清洗和去污 538

14.3.2维修和保管 539

参考文献 539

第15章 放射性表面污染的去除 540

15.1引言 540

15.1.1去污的必要性 540

15.1.2去污效果的评价 541

15.2.1表面放射性污染的分类 543

15.2表面放射性污染 543

15.2.2表面污染的机制 543

15.3.1放射性物质污染表面的导出限值 544

15.3表面去污 544

15.3.2去污方法分类 544

15.3.3.2喷砂抛光 545

15.3.3.1清扫、吹脱和真空吸脱 545

15.3.3.3可剥离膜法 545

15.3.3干法 545

15.3.4湿法 546

15.3.4.1喷射水和蒸汽 546

15.3.4.4超声波 547

15.3.4.3湿法喷砂抛光 547

(1)特点 547

15.3.4.2水或溶液加刷子的去污 547

(2)影响去污的参数 548

(3)实际应用 549

(1)表面活性剂 550

15.3.4.5化学去污 550

(2)络合剂 550

15.3.4.6电解 556

15.3.4.7氟利昂法 557

15.3.4.8泡沫去污 558

15.4.1.1回路的污染 559

15.4.1反应堆的去污 559

15.4.1.2回路的去污 559

(1)高浓化学去污法 559

15.4核装置去污 559

(2)低浓化学去污法 566

(3)高温络合剂去污法 570

15.4.1.3反应堆事故后的去污 570

15.4.2.1生产堆燃料的后处理厂 571

15.4.2核燃料循环工厂的去污 571

15.4.2.2材料试验堆和快堆燃料的后处理厂 571

(1)浸泡 572

15.4.2.3多用途后处理厂 572

(2)化学去污 572

15.5油漆涂层、镶面和聚合材料的去污 573

15.4.3去污后表面的处理 573

15.5.1油漆涂层 573

15.5.1.1油漆涂层的污染 573

(3)高压水去污 573

15.5.1.3去污 574

15.5.1.2涂层污染的防止 574

(1)去污液 575

15.5.2镶面 576

(2)辐射稳定性 576

15.5.2.1非聚合物材料 576

15.5.2.2聚合材料 577

15.5.3聚氯乙烯塑料的应用 578

15.6.2控制爆破 579

15.6.1引言 579

15.6.3火焰切割 579

15.6污染混凝土表面的去除 579

15.6.7混凝土路面破碎机 580

15.6.6墙壁和地面锯 580

15.6.8钻孔和剥离 580

15.6.9布雷斯塔剥离剂 580

15.6.5岩石劈裂机 580

15.6.4热喷枪 580

15.6.10打磨 581

15.6.11水枪 581

15.7棉毛织品的去污 581

15.7.1污染特点 582

15.7.2.2棉织品的去污 583

15.7.2.1棉织品污染的特点 583

15.7.2.3去污实践 583

15.7.2棉织品的去污 583

15.7.3毛织品的去污 585

15.7.4合成纤维的去污 586

157.5聚合物防护衣的去污 587

15.7.6洗涤去污 588

参考文献 589

附录A 594

附录B 597

13.2.3手套的种类及更换 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