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史 近代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国良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2
  • ISBN:7534513855
  • 页数:1008 页
图书介绍:中国经济史科研课题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项目:本卷对1840~1949年中国新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章 中国新式工业的产生(1840—1894年) 2

第一节 中国近代新式工业产生的历史条件 2

一、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与入侵 2

二、传统工业品在与西方工业品的竞争中败北 7

三、国内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历史准备 12

第二节 洋务派揭开了中国新式工业的序幕 20

一、洋务运动的性质 20

二、中国新式工业在洋务运动中产生 21

三、洋务运动培养了中国第一代近代新式工业技术人才 25

四、洋务运动促进了私营工业的发展 27

第三节 中国新式工业产生时期的所有制形式 30

一、外资在华工业企业 30

二、政府主办的近代军火工业 35

三、官督商办企业 38

四、商办工业企业 40

第四节 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产生及其矛盾 42

一、中国早期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43

二、产业工人队伍的形成 47

三、劳资关系中的封建工役残余 51

四、劳资矛盾与冲突 54

第五节 中国近代新式工业创始人及其洋务工业思想 58

一、中国近代新式工业的创始人李鸿章及其洋务思想 58

二、中国第一位功绩卓著的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家——盛宣怀 63

三、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家和理论家——郑观应 67

第六节 传统工业的状况 71

一、太平天国的官工业及战乱对传统工业的破坏 71

二、传统工业对机器工业的抵制 78

三、手工业行会的重建 81

第二章 中国近代工业的初步发展(1895—1911年) 88

第一节 1895—1911年中国工业发展状况 88

第二节 国营工业发展缓慢 94

一、传统官工业规模缩小或裁撤 94

二、政府新式工业增长速度降低 96

第三节 清政府对私营工业的倡导 102

一、设立各级工业管理机构 103

二、中国第一批工业法典的诞生 105

三、建立奖励从事实业者的爵赏制度 108

四、建立商会,扶持企业 111

五、注重新工业技术的推广和利用 114

第四节 在设厂自救口号下私营工业的初步发展 118

一、在“设厂自救”口号下私营工业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118

二、在抵制美货、收回权益等口号下私营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潮 120

第五节 在华外资企业合法化之后发展迅速 126

一、甲午之后外资发展迅速 126

二、外资在华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工业的影响 134

三、日本早期对华工业投资 139

第六节 传统工业的发展及问题 145

一、传统工业生产的发展状况 145

二、传统工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 151

第七节 资本主义工业思想在中国确立 158

一、张之洞主张“利权分离论”,坚持政府对工业的支配权 160

二、从商战到工战,康有为首先提出国家工业化的口号 162

三、从“兴商务”到“人我通”,谭嗣同主张建立大工业生产的投资和贸易秩序 164

四、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说传播者——严复的自由主义工业思想 167

第三章 私营工业资本的迅速发展(1911—1927年) 169

第一节 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度 169

一、1911—1913年的中国工业 171

二、1914—1920年的中国工业 174

三、1921—1927年的中国工业 180

第二节 工业发展的市场因素 182

一、国内外工业品市场的不断拓宽 183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工业影响的限度 187

三、民族主义情绪对外货的抵制及对国内市场的保护 189

四、低税收对工业生产和流通的促进 191

第三节 辛亥革命后工业投资环境的改善 195

一、工矿业行政领导机构的建立和变迁 196

二、资本主义工业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199

三、成立工业社团,举办产品展览,广造振兴实业的舆论 200

四、铸币权与度量密的初步统一 202

五、银行业的发展对工业经济的支持 204

第四节 华侨和军政要员成为重要的工业投资者 207

一、华侨对国内工业的投资 207

二、军政要员以经营工业为进退之基础 210

第五节 传统工业的稳步发展 215

一、传统工业的发展状况 215

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一步扩大 221

第六节 外资在华工业的增长 228

一、外国在华工业资本的消长 228

二、日本在华工矿投资的迅速增长 235

第七节 劳资关系及其矛盾 244

一、资方阶层的成分 244

二、用工制度的落后及工人生活与工作状况 246

三、劳资矛盾的加深与局部激化 254

第八节 资本主义工业思想的全面确立 257

一、孙中山的“节制资本”思想及工业化方案 258

二、张謇的棉铁主义及其实践 261

第四章 近代中国工业自主发展的年代(1927—1937年) 266

第一节 1927—1937年中国工业发展状况及特点 266

一、工业发展速度 266

二、工业资本分布与结构特点 268

三、主要行业的发展特征 282

第二节 工业化程度 289

一、工业产品在国内市场的自给度 290

二、机器化生产在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290

三、中国工业与其他国家工业的横向比较 295

第三节 工业正常发展保障体系的建立 299

一、关税自主 299

二、裁撤厘金,统一税收 304

三、法币政策 307

一、政府工业行政机构的变迁 309

第四节 政府工业行政机构的变迁及矿业法规的完善 309

二、矿业行政和法规的完善 311

第五节 国民政府在重工业建设方面的努力 314

一、战前的重工业建设 314

二、资源委员会的成立及其在抗战前的活动 317

第六节 外资在华工业中日本投资迅速增长 321

一、外资在华工业概况 321

二、日本在华工业势力纳入其侵略轨道后迅速膨胀 328

第七节 传统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重要地位 342

一、抗战前十年中国手工业生产概况 342

二、手工业在工业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346

三、土布市场的缩小及生产的有限衰退 352

四、商业资本驱动下家庭工业生产的消长 357

第五章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 363

第一节 工业方面的战时紧急调整 363

一、战时工业行政管理机构的调整 364

二、战时工业经济方针与政策的调整 371

第二节 中国民族工业的伟大壮举——工厂内迁 379

第三节 国民党统治区工业的发展 390

一、国民党统治区工业发展状况 390

二、国民党统治区工业发展的特点 396

第四节 国民党统治区公营工业的迅速发展 409

一、资源委员会的企业活动 414

二、国民政府其他部门的企业活动 423

三、国民党统治区地方政府的工矿企业活动 429

一、国民党统治区私营新式工矿业的兴衰 436

第五节 国民党统治区民营私营工业的兴衰 436

二、“中国工业合作社”运动 441

三、战时赋税与统制政策对私营工业的影响 446

第六节 战时日本对华投资及掠夺 456

一、战时日本对华工矿业投资 456

二、战时东北地区的日资工矿业 460

三、日本对关内工矿业的投资及殖民掠夺下的民族工矿业 466

四、台湾日资工矿业的发展及工业部门结构的变化 474

一、战前共产党根据地的工业概况 477

第七节 共产党根据地的工业 477

二、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根据地的工业生产 481

第八节 多重矛盾和苦难中的中国工人 487

一、国统区工人的基本状况及对抗战的贡献 487

二、双重压迫下的沦陷区工人 493

三、国共两党的工运策略 501

第六章 战后四年中国工业的兴衰 506

第一节 接收日伪工矿及战后工业布局 506

一、全面接收日伪工矿 507

二、战后中国工业结构和布局 510

第二节 工业生产的短暂复苏及其限度 514

一、战后工业的复兴 514

二、影响工业复兴的因素 521

三、战后税收与工业生产的关系 525

第三节 国营工业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 526

一、国营企业的生产情况 526

二、国营工业的两大支柱——资源委员会和中国纺织建设公司 530

第四节 战后的手工业生产 543

一、自然经济性质的家庭手工业 543

二、资本主义手工业作坊工场 546

第七章 近代中国的机械工业 552

第一节 中国机械工业的变革产生于船舶修造业 552

一、外资在华兴办近代船舶修造工厂 553

二、民族资本机动船舶修造业的产生 555

第二节 1937年之前机械工业的发展 568

一、抗战前中国机械工业状况 569

二、战前机械工业的设备和技术水平 576

三、国内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机器进口的影响 581

第三节 抗日战争时期及战后四年的机械工业 585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机械工业 585

二、日占区的机械工业 592

三、战后四年的机械工业 600

第四节 交通机械修道业的发展 604

一、机车修理和制造 604

二、近代船舶修造业的发展 608

三、飞机制造业的产生 615

第八章 近代中国的矿冶工业 619

第一节 近代冶金工业的产生 619

第二节 铁矿开来业的发展 625

一、1937年前的铁矿开采业 625

二、抗战时期及战后国统区铁矿 630

第三节 钢铁工业缓慢发展 634

一、钢铁工业的发展概况 635

二、日本在华钢铁业投资和掠夺 648

三、钢铁冶炼技术土洋并存 657

第四节 有色金属的开采和冶炼 664

一、铜铅锌铝矿的开采与冶炼 664

一、金矿的开采 670

三、钨锑矿的开采 673

第五节 水泥工业 684

一、中国电力工业的产生 691

第一节 中国电力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691

第九章 近代申国的电力电讯业 691

二、抗日战争以前中国电力工业的发展 697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电力工业的消长 706

四、四年内战期间电力工业的有限恢复 730

五、近代中国电力工业的技术水平 735

第二节 中国电讯业的产生和发展 739

一、外国在中国开办电报的建议及海底电线的敷设 739

二、中国自办电讯业的产生 742

三、电话电报业的发展 746

四、广播电台的兴起 750

第三节 电器制造业的产生和发展 751

第十章 近代中国的燃料工业 759

第一节 中国煤炭工业近代化的开端 759

第二节 近代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状况 769

第三节 日本对华煤炭工业的投资与掠夺 774

第四节 主要煤田的开发和变迁 779

一、煤炭开采工程的水平 792

第五节 煤炭开采的技术水平 792

二、煤矿生产设备状况 794

三、采煤技术的地区特点 796

四、开采工作效率 798

第六节 石油的开采和加工 800

第七节 抗日战争时间大后方代用燃料的研制和生产 804

一、战时代用燃料加工工业的发展状况 804

二、提炼加工技术 806

第十一章 近代中国的机器纺织业 808

第一节 机器棉纺织业的产生 808

第二节 机器棉纺织业的发展过程 813

一、机器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1896—1913年) 813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棉纺织业(1914—1927年) 816

三、1927—1937年棉纺织业的状况 818

四、抗日战争时期的棉纺织业 821

五、战后四年棉纺织业的有限恢复 834

一、早期的技术水平 837

第三节 近代机器棉纺织业的技术水平 837

二、纺织技术的发展 839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印染业 842

第五节 机器毛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 844

一、机器毛纺织业的产生 844

二、1906—1930年毛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845

三、1930—1949年的毛纺织业 848

一、中国火柴工业的产生 854

第一节 近代中国的火柴工业 854

第十二章 轻工业主要生产部门的近代化过程 854

二、火柴业迅速发展及民族资本对外资的有力抵抗 856

三、193—1949年的火柴工业 862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面粉工业 864

一、中国机器面粉业的产生 865

二、面粉工业的发展及民族资本占居优势 867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面粉业 871

四、1945—1949年的面粉业 875

一、机器缫丝工业的产生 877

第三节 机器缫丝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877

二、丝产品输出起伏不定引起缫丝生产的兴衰 881

第十三章 近代中国的化学工业 888

第一节 近代化学工业发展状况 888

第二节 基础化学工业 891

一、酸类工业 891

二、制碱工业 893

第三节 日用化学工业 896

第四节 化学工业 909

一、酒精制造业 909

二、制药工业 913

第十五章 近代中国工业科技研究与教育 916

第十四章 铁路建筑和桥梁技术 916

第一节 早期中国铁路的兴修 916

一、外国在华修建铁路的企图及中国第一条铁路 916

第一节 近代中国工业科学技术高等教育 916

二、中国自建铁路在艰难中产生 918

一、1895—1949年中国铁路建筑概况 921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的铁路建筑 921

二、中国自己设计监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 926

第三节 铁路桥梁建造技术的成就 928

一、早期中国的工业技术高等教育 935

二、1912—1931年的高等工程技术教育 937

三、1932—1949年的工科教育 941

第二节 技术工人的教育与训练 945

一、职业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945

二、技术工人的在职教育和训练 950

第三节 工业科技研究与试验 952

一、抗日战争之前中国的工业科技研究 952

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工业科研机构的变迁 954

三、抗日战争期间工业科研的主要成就 959

四、抗日战争胜利后工业科研机构的调整 972

第四节 近代中国的发明专利制度 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