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指南 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是行动的指南 31
一、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严密而完整的科学体系 31
二、马克思主义是胜利的旗帜 35
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旗帜 37
第二节 《共产党宣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 42
一、《共产党宣言》系统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 4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待《共产党宣言》的科学态度 50
三、《共产党宣言》原理永放光芒 51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 56
第三节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56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基本特征的设想 58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发展过程的预测 61
四、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改造的预见 64
五、正确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和社会主义的现实之间的差距 66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 69
一、当代的基本特征和马克思主义发展 69
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具有生命力 72
三、马克思主义正孕育着新的高潮 76
四、马克思主义将在各方面推向前进 80
一、社会主义的建立必须通过无产阶级革命 86
第一节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必然性 86
第二章 无产阶级专政是根本保证 86
二、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必然要求 90
三、过渡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94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仍然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 99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斗争 99
二、两种社会制度并存时期的演变与反演变 107
三、社会主义社会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112
第三节 无产阶级专政的阶级本质和基本任务 114
一、无产阶级专政的领导力量和阶级基础 114
二、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 119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任务 124
第四节 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民主建设 130
一、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的国家 130
二、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区别与联系 134
三、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和途径 139
第三章 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 145
第一节 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先于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45
一、关于不发达国家革命胜利问题的争论 145
二、不发达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特点 148
三、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符合规律的 156
四、中国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 157
一、在占世界人口总数近1/3的国家中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1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61
二、社会主义制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165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支持并促进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 174
四、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是制止世界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伟大力量 177
五、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是由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则决定的 180
第三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 181
一、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曲折失误中前进 181
二、社会主义建设失误的主要表现 182
三、社会主义国家失误曲折的原因 192
一、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197
第四节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开放的复杂性 197
二、两种不同改革开放的道路 201
第五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性 207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物质文明建设 207
二、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213
第四章 无产阶级政党是领导力量 218
第一节 无产阶级政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 218
一、政党的性质和特点 218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 223
第二节 必须坚持党对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 227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227
二、在社会主义的中国决不能实行多党制 236
三、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点 242
第三节 执政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 247
一、坚持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247
二、正确估计党风现状,树立必胜信念 254
三、发扬我党光荣传统和作风,为实现党风根本好转而努力奋斗 266
第五章 共产主义 275
第一节 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275
一、什么是共产主义 275
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278
三、要创造性对待马克思主义特征的论述 284
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根本条件 287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条件 287
二、科技发展为共产主义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条件 288
第三节 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而奋斗 291
一、必须树立共产主义事业必胜的信念 291
二、必须经受住艰难挫折的考验 293
三、必须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 296
四、必须把改造客观世界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297
第四节 资产阶级未来学挽救不了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命运 298
一、资产阶级未来学的出现 298
二、资产阶级未来学的流派 300
三、马克思主义的未来学 305
附:教学纲要 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