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令拾遗》PDF下载

  • 购买积分:2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日)仁井田升著;栗劲等编译
  • 出 版 社:长春:长春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5730245
  • 页数:926 页
图书介绍:

编译者前言 1

编译凡例 1

官品令第一 复原凡三十二条 1

一、官品 1

三师三公台省职员令第二 复原凡七条 24

一、三师三公 24

二、尚书都省 27

三、吏部 31

四、门下省 34

五、中书省 36

六、主食 37

七、御史台 38

寺监职员令第三 复原凡三条 39

一、陵署令 39

二、国子监 39

三、军器监 41

卫府职员令第四 复原凡二条 43

一、左右卫 43

二、诸门管镒 43

二、太了左春坊 45

东宫王府职员令第五 复原凡九条 45

一、太子宾客 45

三、济司局(典设局) 46

四、典谒 46

五、太子师(傅)及亲王府 46

六、王国官属 49

七、三师三公府 51

八、嗣王府(郡王府) 52

九、上柱国以下带文武职事府 53

二、大都督府 55

州县镇戍岳渎关津职员令第六 复原凡二条 55

一、良贱 55

内外命妇职员令第七 复原凡二条 57

一、内外命妇 57

二、太子内官 57

祠令第八 复原凡四十六条 60

一、祭祀之名 60

二、大中小祀 60

四、冬至祀昊天上帝 63

三、祀祭卜日 63

五、祈谷祀感帝及昊天上帝 71

六、孟夏雩祀昊天上帝 73

七、季秋祀五方上帝 74

八、立春祀青帝 79

九、立夏祀赤帝 80

十、季夏祀黄帝 81

十一、立秋祀白帝 81

十二、立冬祀黑帝 82

十三、腊日蜡百神 83

十四、春分祀朝日 84

十五、秋分祀夕月 84

十六、立春后祀风师 85

十七、立复后祀雨师 86

十八、立秋后祀灵星 86

十九、立冬后祀司中等 87

二十、夏至祭皇地祗 87

二十一、孟冬祭神州 89

二十二、仲春仲秋祭社稷 90

二十三、五岳等年别一祭 91

二十四、?袷享 94

二十五、孟春祀后土 96

二十六、季春享先蚕 98

二十七、仲春之月三年一享 98

二十八、季冬仲春祭司寒 101

二十九、仲春仲秋释奠于先圣孔宣父 102

三十、仲春仲秋释奠于齐太公 104

三十一、州县社稷 105

三十二、州县孔宣父庙 106

三十四、祀祭用牲牢 107

三十三、仲春祀马祖 107

三十五、祭器祭食 109

三十六、光禄卿诣阙进胙 111

三十七、大祀散斋致斋 112

三十八、诸祀散斋致斋日数及斋官禁忌 114

三十九、散斋致斋逢亲丧 115

四十、祭祀预申祠部 116

四十一、馔供典送 116

四十二、京师旱则祈雨 116

五、绣冕 118

四十三、州县旱则祈雨 118

四十四、霖雨不已?城门 119

四十五、祭器祭服破弊修理 120

四十六、萨宝府 120

户令第九 复原凡四十八条 123

一、乡里邻保坊村 123

二、上州 127

三、大中下县 129

四、坊正 130

五、里正坊正等选用 131

六、户主 131

七、不课户 132

八、丁中老小 133

九、残疾废疾笃疾 136

十、邻保互相检察 138

十二、老疾给侍 139

十一、租调代输 139

十四、养子 141

十三、犯死罪非十恶父祖老疾应侍 141

十五、子孙继绝析户 143

十六、欲析出口为户 144

十七、户有两贯 145

十八、乐住之制 146

十九、没落外蕃人化外人附贯安置 146

二十、诉良得免 147

二十一、造计帐 148

二十二、造户籍 149

二十三、人户定为九等 151

二十四、县令貌定丁老疾 151

二十五、户籍三比留州县五比送省 153

二十六、士农工商四业 154

二十七、分田宅及财物 155

二十八、男十五女十三以上听婚嫁 158

二十九、伯叔及兄弟主婚 159

三十、娶妾立婚契 160

三十一、以妾为媵 160

三十二、不还聘财 161

三十三、先奸通后有主婚成婚者犹离之 161

三十四、州县官人不得共部下百姓交婚 162

三十五、弃妻须有七出之状 162

三十六、义绝 164

三十七、鳏寡孤独贫穷老疾不能自存 165

三十八、刺史巡行属县 166

三十九、工乐杂户等皆当色为婚 168

四十、太常音声人婚同百姓 169

四十一、反逆相坐没为官奴婢 169

四十二、放奴婢为良 170

四十三、自赎免贱 171

四十四、部曲所生子孙相承为部曲 171

四十五、转易部曲事人 171

四十六、奴婢诈称良人而与良人为夫妻 172

四十八、听赎为良 173

四十七、奸生男女 173

学令第十 复原凡十三条 175

一、仲春仲秋释奠于先圣孔宣父 175

二、束修之礼 182

三、教授之经 182

四、教授正业 183

五、大中小经 184

六、学生读讲及考试 185

七、诸经业成年限 187

八、博士助教皆分经教授 188

九、博士助教计讲授多少为考课 189

十、诸生求出仕者 189

十一、明书明算试帖 190

十二、学生不率师教 191

十三、不堪贡举解退 192

选举令第十一 复原凡二十九条 195

二、册授制授敕授 195

一、选授分三旬及三铨 195

三、择人先德行次才用次劳效 196

四、行守及兼 197

五、注官不得注大功以上亲 198

六、在官身死及解免皆即言上 199

七、内外六品已下官考满进阶 200

八、应入三品五品者 201

九、兼有下考 201

十一、诸卫考满 202

十、散官於吏部当番上下 202

十二、千牛进阶 203

十三、?充帐内亲事 203

十四、职事官致仕 204

十五、六品以下选人老病 204

十六、职事官有疾解官 205

十七、工商之家不得仕 206

十八、癫狂酗酒不得任侍卫之官 207

十九、贡举人依次为秀才明经等 208

二十、上中下州贡人之数 209

二十一、秀才明经等叙阶之法 210

二十二、孝义叙阶之法 211

二十四、皇亲外戚叙阶之法 212

二十三、赠官用荫 212

二十五、官人犯除名限满叙法 213

二十六、品官子孙叙阶之法 214

二十七、子孙得以征官为荫 216

二十八、应选者皆责状试练 217

二十九、朝集使一年在京 217

封爵令第十二 复原凡七条 218

一、亲王嗣王郡王郡公 218

二、王公以下子孙承嫡者传袭 219

三、嫡子有罪徒以上 227

四、王公以下无子孙 228

五、公主郡主县主妃夫人 229

六、食邑户数 231

七、县主出嫁称适 232

禄令第十三 复原凡六条 234

一、百官年禄 234

二、春秋给禄 237

三、致仕给半禄 238

四、依日给禄 238

五、月俸杂料 238

六、夺禄 239

考课令第十四 复原凡五十五条 240

一、长官考属官功过行能 240

二、景迹功过附考实录 243

三、德义有闻 245

四、清慎明著 245

五、公平可称 245

六、恪勤匪懈 245

十四、督领之最 246

十三、宿卫之最 246

十二、判事之最 246

十五、法官之最 246

十六、校正之最 246

八、选司之最 246

十一、乐官之最 246

七、近侍之最 246

九、考校之最 246

十、礼官之最 246

二十六、屯官之最 247

二十五、役使之最 247

三十三、镇防之最 247

三十二、牧官之最 247

三十一、市司之最 247

三十、关津之最 247

二十九、方术之最 247

二十八、历官之最 247

二十七、仓库之最 247

二十四、监掌之最 247

二十三、勾检之最 247

二十二、纠正之最 247

二十一、文史之最 247

二十、政教之最 247

十九、将帅之最 247

十八、学官之最 247

十七、宣纳之最 247

三十四、九等考第 249

三十五、本府考讫申省 251

三十六、州县官人进考降考 252

三十七、进考不实追改 254

三十八、官人犯罪负殿 255

三十九、因考加禄夺禄 256

四十、考前厘事不满二百日 257

四十一、考簿集日 258

四十二、官品勋品合如初 260

四十三、州牧等殊功异行录送考司 261

四十四、流外官考第 261

四十五、亲勋翊卫考第 262

四十六、诸卫主帅考第 262

四十七、监门校尉直长考第 263

四十八、谥王公以下 264

四十九、秀才试策 265

五十、明经试经及策 267

五十一、进士试策及经 267

五十三、试贡举人 269

五十二、明法试律令 269

五十四、校内外官考 270

五十五、征赔减价 270

官卫令第十五 复原凡七条 271

一、京城皇城宫城诸门 271

二、应以籍入宫殿门 272

三、诸门开闭 273

四、藏院禁人燃火 274

五、院内持仗防守 275

六、夜开殿门及城门 275

七、听禁人行 276

军防令第十六 复原凡四十条 278

一、旅帅 278

二、卫士团伍 278

三、十人为火 279

四、卫士自备麦饭及米 280

五、诸火具乌布幕等 280

六、卫士上番 282

七、卫士各立名簿 282

八、征行及使经两番以上 283

十一、大将出征 284

九、父子兄弟不并遣 284

十、差兵十人以上 284

十二、将帅出征 285

十三、每军每队将卒 286

十四、?旗鼓 287

十五、大将专行其罚 288

十六、大将出征既捷 288

十七、勋十有二等 289

二十、三年一简点 290

十九、勋官除名限满应叙 290

十八、勋未授身亡 290

二十一、三卫考满兵部校试 291

二十三、甲仗不经战阵损失 292

二十二、卫士以上身死行军 292

二十四、军器在库 293

二十五、私有禁兵器 294

二十六、得阑遗甲仗输官 294

二十七、千牛备身等取三品职事子孙充 295

二十八、亲事帐内取品子 296

二十九、王公以下给亲事帐内 297

三十、州县官给白直 298

三十一、州县官给执衣 300

三十二、防人守固及修理 301

三十三、卫士防人以上征行给身粮 302

三十四、卫士防人以上番还给身粮 302

三十五、防人番代 302

三十六、防人守固及营种 303

三十七、烽候 303

三十八、放烽 304

三十九、取中男配烽子 304

四十、贡人得第未叙 304

一、乘舆服大裘 306

衣服令第十七 复原凡六十六条 306

二、衮冕 312

三、?冕 317

四、毳冕 317

六、玄冕 319

七、通天冠 320

八、武弁 323

九、弁服 324

十、黑介帻 326

十一、白纱帽 326

十二、平巾帻 327

十三、白? 328

十四、翼善冠 329

十五、皇后服?衣 330

十六、鞠衣 334

十七、钿钗礼衣 335

十八、皇太子服衮冕 335

十九、具服远游三梁冠 339

二十、公服远游冠 341

二十一、乌纱帽 342

二十二、平巾帻 343

二十三、皇太子妃服?翟 344

二十四、鞠衣 346

二十五、钿钗礼衣 347

二十六、侍臣群官服衮冕 347

二十七、二品服?冕 352

二十八、三品服毳冕 353

二十九、四品服绣冕 354

三十、五品服玄冕 357

三十一、九品以上服爵弁 358

三十二、助祭及亲迎服冕服 359

三十三、冕服以罗为之 360

三十四、诸王服远游三梁冠 360

三十五、流内九品以上服进贤冠 361

三十六、武官等服武弁平巾帻 365

三十七、法冠 367

三十八、高山冠 368

三十九、却非冠 369

四十、应冠而未冠 369

四十一、朝服 370

四十二、公服 373

四十三、佩绶 374

四十四、?囊之镂 377

四十五、佩玉 378

四十六、文官七品以上朝服者 379

四十八、勋官及爵任职事官者服 380

四十九、致仕及以理去官者服 380

五十、武官及卫官陪仗服 380

四十七、舄履 380

五十一、视品府佐服 383

五十二、流外官行署三品已上者服 383

五十三、典谒斋郎之服 384

五十四、国子诸学学生之服 385

五十五、外官拜表受制朝服 386

五十六、婚听假官服 387

五十八、州县佐史之服 388

五十七、州大中正服 388

五十九、衣冠应入卤簿 389

六十、品官服色 390

六十一、伞即盖 391

六十二、内外命妇服花钗翟衣 392

六十三、钿钗礼衣 395

六十四、六尚等服礼衣 396

六十五、诸王公主王妃佩绶 398

六十六、服饰等级上得兼下 399

仪制令第十八 复原凡三十条 400

一、皇帝之称 400

三、皇太子以下于皇帝皆称臣 401

二、赴车驾所 401

四、百官辞迎车驾 403

五、京官朝参 404

六、朝参之服 408

七、受假使去皆奉辞 409

八、刺史等奉表疏贺 409

九、三公分行诸陵 410

十、逢灾丧皇帝不视事 411

十一、国忌日禁饮酒举乐 414

十二、祥瑞应见表奏 414

十三、大上中下诸瑞 417

十四、卑品拜高品 421

十五、应致敬随私礼 423

十六、官人在路相遇 425

十七、就州县见 426

十八、门戟 427

十九、版位 433

二十、皇太子以下伞 434

二十一、品官之车 434

二十二、品官食器 436

二十三、祖父母父母命令嫁娶 436

二十五、齐衰心丧已上并终丧 437

二十四、诸县乡饮酒礼 437

二十六、居五服之丧受册及之职 439

二十七、凶服不入公门 440

二十八、品官祠庙 441

二十九、行路贱避贵 443

三十、伯叔妻妾不入 444

卤簿令第十九 复原凡五条 447

一、天子銮辂及驾行导驾 447

二、团扇方扇 451

三、应给卤簿者 453

四、王公以下卤簿 455

五、外命妇卤簿 456

乐令第二十 复原凡八条 458

一、宫县之乐 458

二、轩县之乐 461

三、宫县轩县之舞 461

四、??饰以崇牙 464

五、乐器之饰 464

六、有事于天神地神 465

七、大燕会设十部之伎于庭 465

八、诸道行军应给鼓角 475

公式令第二十一 复原凡四十四条 477

一、制书式 477

二、奏抄式 480

三、三后及皇太子行令 482

四、奏弹 484

五、露布 485

六、刺 486

七、移式 487

八、关式 489

九、牒式 489

十、符式 491

十一、制授告身式 492

十二、奏授告身式 495

十三、押署 498

十四、神祗尊号皆平出 499

十五、宗庙等号皆阙字 501

十六、不指说平阙之名亦不平出 503

十七、犯国讳者皆为字不成 504

十八、天子八宝 504

十九、三后及太子太子妃宝 506

二十、内外百司铜印 508

二十一、给驿并给铜龙传符 509

二十二、下鱼符 511

二十三、传符之制 513

二十四、用符节 514

二十六、皇太子给玉鱼符 515

二十五、应给鱼符及传符 515

二十七、亲王并给随身鱼符 516

二十八、百官鱼袋 517

二十九、皇太子监国用木契 518

三十、州有急速遣驿 519

三十一、州使人送解至京 520

三十二、在京诸司有事须乘驿 520

三十三、职事官散官 521

三十四、诸爵初出身应叙 521

三十五、文武官朝参行立班序 522

三十八、内外百司文书受付断结程限 526

三十七、内外官分番宿直 526

三十六、检校摄判 526

三十九、文书抄写程限 530

四十、辞诉皆从下始 532

四十一、有事陈意见欲封进 533

四十二、制敕宣行文字脱误 534

四十三、文案拣除 534

四十四、马驴江河行程 535

田令第二十二 复原凡三十九条 539

一、顷亩之制 539

三、给田之制 540

二、租输纳 540

四、有官爵及勋给永业田 548

五、永业田皆传子孙 550

六、永业田课种桑榆枣 551

七、五品以上永业田不得狭乡受 553

八、应赐人田不得狭乡给 554

九、官爵解免从所解追收永业田 554

十、因官爵应得永业而身亡 555

十一、袭爵唯得承父祖永业 556

十二、宽乡狭乡 556

十三、宽乡田有余给比乡 557

十四、给园宅地 558

十五、庶人徙乡及供葬得卖永业 560

十六、买地不得过本制 561

十七、卖买田须经所部官司申牒 561

十八、工商为业减半给田 562

十九、因王事没落外蕃不还 563

二十、田不得贴赁及质 564

二十一、给口分田务从近便 565

二十二、应收授之田 566

二十三、授田先课役后不课役 567

二十四、道士女官僧尼给田 568

二十五、杂户官户受田 569

二十六、田为水侵射 570

二十七、借田而不耕 571

二十八、竞田判得已耕种者 571

二十九、在京诸司公廨田 572

三十、在外诸司公廨田 573

三十一、京官文武职事职分田 575

三十二、诸州官人职分田 577

三十三、诸驿封田 581

三十四、职分田交接断限 582

三十五、亲王出藩给田 584

三十六、诸屯之田 584

三十七、屯田配牛 585

三十八、营田配丁牛 586

三十九、失火 586

赋役令第二十三 复原凡二十七条 588

一、课户每丁租调 588

二、调皆书印 595

三、庸调物输纳 595

四、丁岁役 597

五、程粮外赍私粮 600

六、蕃胡内附税钱输羊 600

七、岭南诸州税米 601

九、王公已下纳粟为义仓 602

八、课役每年计帐至省 602

十、赐实封以课户充 603

十一、田有灾害免课役 604

十二、边远诸州输课役 608

十三、任官应免课役 608

十四、附贯征免课役 609

十五、狭乡迁宽乡给复 609

十六、没落外蕃得还给复 610

十七、夷狄新附户贯给复 611

十八、部曲奴婢放附户贯给复 611

十九、孝子顺孙同籍免课役 612

二十、皇宗及三后亲属免课役 614

二十一、内外六品以下官免课役 616

二十二、侍丁免役 616

二十三、除名未叙人免役输庸 617

二十四、九等定簿 617

二十五、差科先富强后贫弱 618

二十六、非年常支料 618

二十七、诸州贡献 619

仓库令第二十四 复原凡七条 620

一、受租皆于输场 620

二、量函所在官造 620

五、库藏出纳皆行文榜 621

三、稻折糙 621

四、支给粮禄以当处正仓充 621

六、粟支九年 622

七、官奴婢皆给公粮 623

厩牧令第二十五 复原凡二十三条 625

一、象马驼牛给丁牧饲 625

二、象马驼牛给稿 626

三、象马驼牛给稻菽盐 626

四、牧畜之群 627

五、课驹犊 628

六、监牧孳生过分则赏 630

七、牧杂畜死耗 631

八、官畜在牧而亡失 632

九、在牧之马皆印 633

十、诸道须置驿 634

十一、每驿置驿长一人 635

十二、驿马驴一给以后死 635

十三、驿马之数 635

十四、水驿置船 636

十五、应给传送 636

十七、官马因公事死失 637

十八、官马及驿马驴检拣 637

十六、尚乘配习驭调马 637

十九、官私阑遗马牛 638

二十、得阑遗即送所司 638

二十一、乘官畜产非理致死 639

二十二、役使所监临以理不备偿 639

二十三、官畜在道有羸病 640

关市令第二十六 复原凡十四条 641

一、度关津先请过所 641

二、各依先后而度 642

三、兵马出关 642

五、外蕃与缘边互市 643

四、锦绫等不得度西北诸关 643

六、市之集散 644

七、诸市每肆立标 644

八、官与私交关 646

九、官私斛斗秤度平校 646

十、秤以格 647

十一、卖买奴婢等立券 648

十二、造弓矢长刀官为立样 648

十三、以伪滥之物交易 649

十四、商贾所在收税 649

二、医针生学业 650

医疾令第二十七 复原凡十一条 650

一、合和御药监视 650

三、医针生之试 651

四、太医署常合伤寒等药 652

五、药园师种采诸药 653

六、医生分业教习 653

七、诸医学成之限 654

八、针生学业及业成之试 654

九、博士之教 655

十、百姓亦合和药物 655

十一、行军等处给医师 656

一、囚及征防等人逃亡 657

捕亡令第二十八 复原凡六条 657

二、有盗贼告随近官司 658

三、纠捉盗贼给赏 658

四、捉得逃亡奴婢送官 659

五、捉逃亡奴婢死失 659

六、得阑遗物送随近县 659

假宁令第二十九 复原凡十七条 661

一、节假田假授衣假 661

二、定省假拜墓假 665

三、冠给假 667

四、婚假 668

五、为父母服丧并解官 669

六、诸亲丧给假 676

七、无服之殇给假 677

八、受业师丧给假 677

九、闻丧举哀给假 678

十、给丧葬假皆给程假 678

十一、给假以遭丧闻丧为始 679

十二、私忌日给假 680

十三、五品已上请假出境 681

十四、外官授讫给装束假 681

十六、本服周亲以上疾病给假 683

十五、品官私家?庙给假 683

十七、临时应给假 684

狱官令第三十 复原凡四十四条 689

一、犯罪皆从所发州县推而断之 689

二、杖罪以下县决之 689

三、犯罪在市 690

四、诸州断罪应申覆 691

五、使人覆囚 692

六、决大辟罪复奏 692

七、决大辟罪防援至刑所 694

八、决大辟罪皆于市 696

九、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死刑 697

十、囚死无亲戚皆给棺 700

十一、应除免官当未奏身死 701

十二、犯流断定不得弃放妻妾 702

十三、流人应配 703

十四、流人季别一遣 703

十五、领送人不得稽留 704

十六、流移人限满应叙 704

十七、犯徒应配居作 706

十八、流徒居作皆著钳 707

十九、诸司尚书同长官之例 707

二十、奏报之日刑部径报 708

二十一、犯罪事发赃状露验 709

二十二、犯罪逢格改者 709

二十三、告言人非谋叛以上罪 710

二十四、告密人皆经当处长官告 711

二十五、察狱之官先备五听 712

二十六、非亲典主司不得至囚所 714

二十七、问囚皆判官亲问 715

二十八、禁囚死罪枷? 715

二十九、应入议请者集诸司七品已上议之 716

三十、应议请减犯流以上?禁 716

三十一、职事五品以上等犯罪合禁 718

三十三、囚帐年别申刑部 719

三十二、禁囚有推决未尽 719

三十四、?狱官换推 720

三十五、州府有疑狱不决 720

三十六、赎刑输物之限 721

三十七、狱皆厚铺席荐 724

三十八、狱囚有疾病给医药 724

三十九、囚家悬远绝饷官给衣粮 725

四十、伤损于人应赎者 726

四十一、诸杖之制 727

四十二、枷?钳?之制 729

四十三、有赦之日勒集囚徒于阙前 732

四十四、监当之官谓检校专知囚者 733

营缮令第三十一 复原凡八条 735

一、计功程 735

二、别敕有所营造 735

三、宫殿皆四阿 736

四、王公已下舍屋 737

五、修理宫庙先择日 739

六、营军器皆?题年月 739

七、可造料字 740

八、刺史县令检校堤防 740

一、诸陵皆置留守 741

二、功臣密戚请陪陵葬 741

丧葬令第三十二 复原凡二十四条 741

三、皇帝等为五服之亲举哀 742

四、皇帝临臣丧之服 745

五、京官职事三品已上等薨卒将葬 745

六、诏丧大臣 746

七、以理去官而薨卒 747

八、职事官薨卒赙物 748

九、赙物应两合给 750

十、从征从行所在身死 751

十一、品官县鬲 752

十二、品官灵柩铭旌 753

十三、品官?车 754

十四、品官丧葬引披 757

十五、品官明器 760

十六、五品以上薨卒及葬应吊祭 762

十七、葬不得以石为棺椁 763

十八、百官墓田 764

十九、五品职事葬给营墓夫 766

二十、品官碑碣 766

二十一、身丧户绝 770

二十二、暑月薨者给冰 774

二十三、薨卒死之称 774

二十四、丧葬贵得同贱 775

一、分寸尺丈为度 777

杂令第三二十三 复原凡三十二条 777

二、?合升斗斛为量 778

三、铢两斤为权衡 779

四、度量衡之用 780

五、官给秤尺升合等样 781

六、度地 781

七、断屠 782

八、玄象器物等非其任不得与 783

九、私采铜铁 783

十、知山泽有异宝异木 784

十二、以水溉田 785

十一、公私竹木为暴水漂失 785

十三、给时服 786

十四、官人缘使请赐停行 787

十五、诉田宅婚姻债负 788

十六、子孙弟侄不得私自质举 788

十七、公私以财物出举 789

十八、以粟麦出举 790

十九、出举私契取利过正条 791

二十、得宿藏物 792

二十一、畜产抵人 792

二十二、诸王公主不得遣人在市兴贩 793

二十三、官人私行投驿止宿 793

二十四、官户奴婢节假丧婚假 794

二十六、官人不得与人争利 795

二十七、道士女道士簿籍 795

二十八、赐射 795

二十五、官奴婢等给衣 795

二十九、杂任 796

三十、去官送还 796

三十一、挟杪 796

三十二、州有阉人送官 797

一、地图委州府 798

二、外夷每有番客到京 798

补遗 复原凡二条 798

附录 801

《唐令拾遗》序论 801

第二节 《唐令拾遗》选用的资料 852

第一节 唐令历史的研究 861

序与跋 884

一、自序 884

二、序 887

三、再版序 889

四、再版第二次印刷序 891

五、后跋 893

《唐令拾遗补》编纂刍议 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