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 第3版》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冯新为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117000228
  • 页数:334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绪论 1

一、病理生理学的内容 1

二、病理生理学的学科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 2

三、病理生理学的发展简史 3

第二章 疾病概论 5

第一节 健康和疾病的概念 5

第二节 病因学概论 6

第三节 发病学概念 11

一、疾病时稳态的紊乱 12

二、疾病过程中的因果转化 12

三、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主导环节 12

四、疾病过程中的损害和抗损害反应 13

第四节 疾病的经过和转归 14

第五节 衰老及其与疾病的关系 16

一、衰老时机体的变化 16

二、衰老与疾病 17

三、衰老的原因与机制 18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20

第一节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的生理学基础 20

一、体液的分布和电解质含量 20

二、不同体液间水和电解质的交换 21

三、水的生理功能和水平衡 23

四、电解质的生理功能和电解质平衡概述 24

五、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 25

第二节 水、钠代谢紊乱 28

一、低钠血症 29

二、高钠血症 32

三、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减少 33

四、血钠浓度正常的细胞外液过多 34

第三节 钾代谢紊乱 34

一、低钾血症 34

二、高钾血症 40

第四节 镁代谢紊乱 43

一、低镁血症 43

二、高镁血症 46

第四章 水肿 48

第一节 概述 48

一、水肿的概念 48

二、水肿发病的基本因素 48

三、水肿的表现特征 51

四、水肿对机体的影响 53

第二节 常见水肿类型的特点和发病机制 53

一、心性水肿 53

二、肾性水肿 55

三、肝性水肿 57

四、肺水肿 58

五、脑水肿 60

六、营养性水肿 62

七、特发性水肿 63

八、局部水肿 64

第五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65

第一节 酸碱平衡的调节 65

一、酸与碱的概念 65

二、体内酸碱物质的来源 66

三、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 67

第二节 反映血液酸碱平衡的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72

一、pH 72

二、二氧化碳分压 73

三、二氧化碳结合力 73

四、标准碳酸氢盐和实际碳酸氢盐 73

五、缓冲碱 74

六、碱剩余和碱缺失 74

七、阴离子间隙 74

第三节 酸中毒 75

一、代谢性酸中毒 75

二、呼吸性酸中毒 78

三、酸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80

四、酸中毒的防治原则 81

第四节 碱中毒 82

一、代谢性碱中毒 82

二、呼吸性碱中毒 84

三、碱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86

四、碱中毒的防治原则 86

第五节 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 87

一、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原因 87

二、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类型 87

第六章 缺氧 90

第一节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91

一、低张性缺氧 91

二、血液性缺氧 92

三、循环性缺氧 94

四、组织性缺氧 94

第二节 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变化 96

一、代偿性反应 96

二、缺氧时机体的机能代谢障碍 100

第三节 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 102

第四节 氧疗与氧中毒 103

一、氧疗 103

二、氧中毒 103

第七章 发热 105

第一节 发热的概念 105

第二节 发热的原因和机制 105

一、致热原和激活物的概念 105

二、发热激活物的主要种类和性质 106

三、内生致热原 108

四、致热原的作用部位 111

五、内生致热原的作用方式 112

第三节 发热的时相及其热代谢特点 115

第四节 热限及其成因 116

第五节 发热机体的主要机能和代谢改变 118

第六节 发热的生物学意义 119

第七节 发热的处理原则 120

第八章 炎症 122

第一节 炎症介质 123

一、细胞源性炎症介质 123

二、血浆源性炎症介质 129

第二节 炎症过程基本变化的病理生理学 134

一、细胞、组织损伤 134

二、血管现象(第Ⅰ期) 134

三、白细胞游出(第Ⅱ期) 136

四、组织增生和修复(第Ⅲ期) 138

第三节 炎症的全身反应 139

一、发热 139

二、血白细胞增多 139

三、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140

四、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机能亢进和细胞增生 140

五、血清急性期反应物形成 140

第四节 抗炎措施的病理生理学依据 144

第九章 肿瘤 146

第一节 概论 146

第二节 肿瘤病因学 147

一、外界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147

二、机体内部因素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 156

第三节 细胞的癌变机制 160

一、基因学说(细胞突变学说) 160

二、基因外学说(基因表达失调学说) 161

三、癌基因学说 161

四、各种致癌因素的协同致癌学说 163

第四节 肿瘤转移及其机制 163

一、转移的途径和转移的实验模型 163

二、浸润和转移过程 164

三、淋巴道转移的机制 164

四、血道转移的机制 165

第五节 肿瘤的预防原则 166

一、消除和避免致癌因素的作用 167

二、保持机体的良好状态,增强抗肿瘤能力 167

三、加强普查和早期及时治疗癌前病变 168

四、肿瘤易感人群的发现及措施 168

五、肿瘤的药物预防 168

第十章 应激 170

第一节 概述 170

第二节 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反应 171

一、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反应 171

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反应 173

三、其他激素反应 174

第三节 应激时的物质代谢变化 175

一、高代谢率 175

二、糖代谢的变化 175

三、脂肪代谢的变化 175

四、蛋白质代谢的变化 176

第四节 应激时机体的机能变化 176

一、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176

二、消化道的变化 177

三、凝血和纤溶的变化 178

四、泌尿机能的变化 179

五、免疫功能的变化 179

第五节 急性期反应蛋白 179

一、AP蛋白的浓度变化和来源 180

二、AP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180

第六节 热休克蛋白 180

一、热休克蛋白的诱导和调节的机制 181

二、热休克蛋白的功能 181

第七节 应激的生物学意义与防治原则 182

第十一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83

第一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183

一、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凝血因子Ⅻ,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183

二、组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184

三、血细胞大量破坏 185

四、其它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186

第二节 影响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发生发展的因素 187

一、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 187

二、肝功能严重障碍 188

三、血液的高凝状态 188

四、微循环障碍 188

五、其它 188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发展过程(分期)及分型 189

一、分期 189

二、分型 189

第四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时的机能代谢变化与临床表现 190

一、出血 190

二、微血管栓塞引起脏器功能障碍 192

三、循环功能障碍--休克 192

四、红细胞机械性损伤引起的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193

第五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防治原则 194

第十二章 休克 195

第一节 休克的原因和分类 195

第二节 休克的发展过程及其机制 196

一、休克Ⅰ期 196

二、休克Ⅱ期 198

三、休克Ⅲ期 200

第三节 休克时血液流变学的改变及其意义 201

第四节 休克时细胞代谢的变化以及功能、结构的损害 204

第五节 休克时器官功能的改变 206

一、心功能的改变 206

二、肾功能的改变 207

三、肺功能的改变 207

四、脑功能的改变 207

五、肝和胃肠功能的改变 208

六、多器官功能衰竭 208

第六节 各型休克的特点 209

一、感染性休克 209

二、过敏性休克 210

三、心源性休克 210

四、神经源性休克 211

第七节 休克的防治原则 211

第十三章 缺血与再灌注损伤 214

第一节 再灌注损伤的概念 214

第二节 心、脑、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215

第三节 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216

一、无复流现象 216

二、钙超载 217

三、白细胞的作用 218

四、高能磷酸化合物的缺乏 219

五、自由基的作用 220

第四节 防治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展望 223

第十四章 心血管系统病理生理学 225

第一节 概述 225

第二节 心力衰竭 226

一、心力衰竭的原因、诱因和分类 227

二、心力衰竭发生的基本机制 229

三、心力衰竭发病过程中机体的代偿功能及其意义 235

四、心力衰竭时机体的主要机能代谢改变 239

五、心力衰竭的防治原则 242

第三节 高血压 243

一、高血压的分类 244

二、高血压的原因和机制 245

三、高血压时血液动力学的改变及其对机体的影响 252

四、高血压的防治原则 255

第十五章 呼吸系统病理生理学 257

第一节 概述 257

第二节 呼吸衰竭 260

一、呼吸衰竭的原因和发病机制 260

二、呼吸衰竭时机体的主要代谢机能变化 266

三、呼吸衰竭的防治原则 269

第三节 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 269

一、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原因 270

二、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270

三、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271

四、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时肺呼吸功能变化 274

五、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防治原则 275

第十六章 肝脏病理生理学 277

第一节 概述 277

第二节 肝功能衰竭 277

一、肝功能衰竭对机体的影响 278

二、肝性脑病 279

(一)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 280

(二) 肝性脑病的诱发因素 290

(三) 肝性脑病的防治原则 291

第三节 黄疸 292

一、以非酯型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 293

(一) 胆红素生成过多引起的黄疸 293

(二) 肝脏摄取、运载胆红素的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 295

(三) 胆红素酯化障碍引起的黄疸 295

二、以酯型胆红素增多为主的黄疸 296

(一) 肝脏排泄功能障碍引起的黄疸 297

(二) 肝外胆道梗阻性黄疸 300

三、黄疸对于机体的影响 300

第十七章 肾脏病理生理学 303

第一节 概述 303

第二节 急性肾功能衰竭 307

一、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307

二、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307

三、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09

四、急性肾小管坏死时的机能代谢变化 311

五、非少尿型急性肾小管坏死 313

六、急性肾功能衰竭的防治原则 314

第三节 慢性肾功能衰竭 315

一、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概念 315

二、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原因 315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阶段 315

四、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病机制 316

五、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机能及代谢变化 317

第四节 尿毒症 323

一、尿毒症毒素 323

二、尿素症时的机能代谢变化 327

三、慢性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的防治原则 328

第十八章 分子病概论 330

第一节 酶蛋白缺陷 330

一、代谢终产物缺乏 330

二、代谢中间产物的堆积和排出 331

三、代谢前身物质的堆积 331

四、正常次要的代谢途径开放,毒性副产物堆积 331

五、反馈抑制作用的消失 331

六、对药物反应异常 331

第二节 血浆蛋白和组织、细胞蛋白质缺陷 332

第三节 受体缺陷病 333

第四节 膜转运障碍 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