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 目录 1
第一章 华夏惊雷 1
第一节 孙中山创建国民党 1
《国共秘事》总目 1
翠亨村里出伟人 22
美国檀香山的小团体 22
组织反清起义 22
伦敦蒙难 22
东京创立同盟会 22
辛亥革命的风暴 22
宋教仁遇刺 22
国民党的演变 22
第二节 横空出世 22
南陈北李筹建共产党 41
陈独秀、李大钊为何未出席“一大”第三节 国共两党成员的早期交往 41
共产国际特使万里使华 41
克里姆林宫的炮声 41
北洋政府被迫拒签“巴黎和约” 41
“德先生”和“赛先生”来到中国 41
戴季陶、邵力子参与上海共产党的筹建老同盟会员林伯渠加入共产党国民党员筹建湖北共产党组织中共成立大会在国民党元老家里召开第二章 国共第一次携手 49
第一节 迈出合作的第一步 49
西湖边发生的一场争论 64
一位洋人在国共之间“穿针引线” 64
共产国际的两个指示 64
第二节 孙博士力主联俄联共 64
陈炯明炮轰总统府 76
孙中山向李大钊倾吐心曲 76
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76
第三节 “合作”征途中的风风雨雨 76
邓泽如“弹劾”共产党 86
第四节 国民党走上新生 86
张国焘反对中共加入国民党 86
共产国际内部的一场争论 86
苏联顾问帮助改组国民党 95
国共合作的历史盛会 95
第三章 “蜜月”时期 95
第一节 共创黄埔军校 95
第二节 中国的“西点军校” 107
孙中山找到了革命的“本钱” 107
国共军事英才齐集黄埔岛 107
“孙逸仙博士代表团”访俄 107
谁是“黄埔的慈母” 121
苏联的大力援助 121
孙中山的治校“方略” 121
两个对立的组织 121
第三节 血与火的熔炼 121
第一节不和谐的音符 146
第四章 内争初起 146
再东征:歼灭大本营的心腹之患 146
东征:讨伐陈炯明 146
初战告捷:平息商团叛乱 146
林森府宅的秘密集会 155
孙中山仙逝后的激烈斗争 155
廖仲恺遇刺前的征兆 155
第二节 风波骤起 155
第三节 中共中央对蒋介石的三次大让步 166
黄埔逆风 166
戴季陶主义的出笼 166
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 166
陈独秀右倾 179
第一次大让步 179
第二次大让步 179
第三次大让步 179
第五章 反帝怒潮中的合作 179
第一节 五卅血溅南京路 179
第二节 省港风暴 190
香港各色工会总动员 190
鲍公馆的紧急会议 190
邓中夏匆匆赴港 190
港督收到《罢工宣言》 199
东校场的盛大集会 199
喋血沙基路 199
第三节 “东园政府” 199
特殊的大“家庭” 208
鲍罗廷的一个建议 208
东园挂出“金字招牌” 208
俨然一个小政府 208
第四节 封锁香港 208
总领事的“慈悲” 219
第五节 走向胜利 219
“单独对英”显威力 219
一股新力量的加入 219
东园“招兵” 219
铁血港督的末日 219
广东成为国民政府的一统天下 228
“欢迎英国十万大军” 228
圆满的第16个月 228
第六章 携手北伐 228
第一节 南方不安的春天 228
叶开鑫大兴逆兵 235
第二节 神勇独立团 235
广东政坛的“北伐”旋风 235
加伦将军回来了 235
北伐先锋旗开得胜 242
叶挺独立团驰援安、攸 242
唐生智给叶挺发来祝捷电报 242
第三节 初显声威 242
“吴大帅害死我也” 257
加伦与李宗仁长沙打赌 257
第四节 饮马长江 257
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 257
叶团长乘虚夺湘中 257
吴佩孚兵败“发祥地” 276
勇克鄂南“第二门户” 276
刘峙抢冒头功的丑闻 276
贺龙率部斩关夺隘 276
汉口汉阳传捷报 276
第五节 “粤户闽庭”的争夺 276
加伦计定南昌城 286
第六节 “北赤”冯玉祥 286
孙传芳不再“中立” 286
忽报西线克武昌 286
南昌城得而复失 286
莫斯科归来 292
五原誓师 292
李大钊的一封密信 292
第七节 铁甲荡东南 292
第七章 恩将仇报 304
周恩来策动上海工人武装起义 304
第一节 蒋介石挑起迁都之争 304
北伐东路军兵出潮汕 304
蒋介石下令停止追击 304
扫荡吴越 304
南昌城里的密谋 322
邓、宋赴浔“劝驾” 322
鲍顾问斥责蒋司令 322
国民党三中全会如期召开 322
蒋介石身边的“神秘”之客 322
第二节 上海滩上的密谋 322
蒋介石开始倒向列强的怀抱 337
上海滩的“老朋友” 337
兵调黄浦江 337
吴稚晖跪求汪精卫 337
第三节 屠刀下的分道扬镳 337
第一节 星星之火遍神州 350
汪精卫武汉“分共” 350
第八章 内战烽烟 350
金陵大血案 350
血腥的4月12日 350
南昌城里的枪声 361
鄱阳路139号 361
倒戈的军队 361
第二节 刀光剑影总体战 361
破读“天书”明敌情 379
第三节 神秘人物李克农 379
神秘的“蔡老板” 379
顾案与“伍豪事件” 379
没有硝烟的战场 379
横扫千里如卷席 379
打入中统心脏 389
蒋介石的绝密本失灵 389
“无名英雄足千古” 389
第四节 地球上的红飘带 389
第一节 中华民族面临亡国危险 403
第九章 国共秘密大谈判 403
铁流二万五千里 403
红军东征抗日 403
中共中央落脚陕北 403
蓄谋已久的阴谋 420
不抵抗政策激起公愤 420
委员长四面楚歌 420
陈立夫访苏前后 420
第二节 化敌为友 420
争取东北军的秘密战线 451
毛泽东写信策反孙科 451
毛泽东致信杨虎城 451
周恩来同张学良达成秘密协定 451
张学良为共产党让出延安城 451
第三节 国共两党的秘密接触 451
第2部 目录 485
潘汉年会晤陈立夫 485
第十章 历史在西安拐弯 485
第一节 西北大联合 485
周小舟四到南京 485
董健吾携书赴陕北 485
邓文仪会见王明 485
共产党打通秘密渠道 485
张子华国共穿梭行 485
由反蒋到逼蒋抗日 498
张学良五访阎锡山 498
第二节 张、杨“兵谏”蒋介石 498
蒋介石“剿共”志在必得 519
张学良“哭谏” 519
华清池的枪声 519
“天塌不下来了” 519
杀蒋还是放蒋 519
第十一章 国共第二次携手 519
第一节 西安城两党重谈判 519
国民党召开五届三中全会 531
第二节 谈判大师周恩来 531
周恩来走“夫人路线” 531
潘汉年重晤陈立夫 531
蒋介石软禁张学良 531
周恩来和蒋介石在西子湖畔 545
庐山谈判陷于僵局 545
周恩来再上匡庐 545
蒋介石密邀毛、朱、周“共商国防”第三节 蒋介石承认共产党合法 545
欢迎国民党中央考察团 565
红军改编 565
筹建新四军 565
国共二度合作 565
武汉的继续谈判 565
第十二章 共赴国难 565
第一节 中日大搏杀 565
血溅昆仑关 586
中国远征军扬威缅甸 586
泣血武汉 586
第二节 共产党慷慨赴国难 586
卫立煌血战忻口 586
淞沪中日大会战 586
卢沟桥的古狮怒吼了 586
台儿庄大捷 586
朱毛请缨抗战 601
抗日首功平型关 601
太行高耸气森森 601
天兵怒气冲霄汉 601
新四军出征大江南北 601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601
第十三章 血肉筑成新长城 601
第一节 相互依存两战场 601
晋东设伏,掩护川军 617
国民党开办游击战干训班 617
第二节 国共军队努力之总和 617
唇亡齿寒,共策保晋 617
协同作战,血沃忻口 617
支持徐州、武汉会战 622
周恩来供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 622
第三节 釜底抽薪,扎“根”抗日 622
敌后战场的局部反攻 641
第一节 可喜的合作开端 641
第十四章 国共友谊谱新篇 641
排除干扰,相互支持 641
华北的国共磨擦 641
别开生面的山西统战 665
国共高级指挥官促膝长谈 665
毛泽东会见卫立煌 665
马占山延安治伤 665
盛世才也表示联苏联共 665
第二节 团结抗战的象征 665
第三节 大后方的统一战线 677
国共合办南岳游击干部训练班 677
《新华日报》创刊武汉 677
“名流内阁”——第三厅 677
文化人云集桂林城 692
国共反对汪精卫卖国 692
国共人士礼尚往来 692
邓宝珊负气访延安 692
第十五章 国民党掀起反共浪潮 692
第一节 反共磨擦 692
“不取消共产党,我死不瞑目” 707
延安各界抗议“平江惨案” 707
毛泽东针锋相对 707
阎锡山说:“天要下雨了!” 707
反共急先锋石友三兄弟的下场 707
第二节 戴笠惊恐的女“特务” 707
第三节 华中风云 718
七英雄遇难 718
虎穴索秘 718
军统总部发现“红色电台” 718
外号“干一场” 718
黄桥战役 731
同室操戈的皖南事变 731
毛泽东提出十二条解决办法 731
蒋介石空前孤立 731
张冲骂国民党内有奸臣 731
第四节 “闪击延安”计划泡汤 731
评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 747
第一节 联合政府之争 747
第十六章 度尽劫波兄弟在 747
陈伯达一夜成名 747
一次未实现的毛蒋西安会谈 747
林彪的重庆之行 747
朱德急电退胡军 747
蒋介石密电胡宗南 747
国共争锋 762
中共的联合政府主张 762
第二节 延安的魅力 762
林伯渠赴重庆谈判 762
民主浪潮的高涨 762
美国朝野赞成联合政府 762
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 772
六参政员访问延安 772
黄炎培笑谈历史周期律 772
第十七章 美国介入国共冲突 772
第一节 中国最后的希望之地 772
三位美国女性的延安之行 795
第二节 美军观察组访问延安 795
寻找东方魅力 795
宝塔山下的美国军事观察家 795
宋庆龄密信荐斯诺 795
抗战以来的中美关系 804
周恩来向美国抛“绣球” 804
毛泽东与谢伟思的多次谈话 804
第三节 美国总统的私人代表 804
第十八章 鸿门举酒 819
美国扶蒋反共 819
第一节 蒋介石三邀毛泽东 819
史迪威与蒋介石的矛盾 819
国民党拒绝联合政府 819
一厢情愿的“延安协定” 819
赫尔利调处国共关系 819
向日伪军发出最后通牒 835
中共“坚决拒绝执行这个命令” 835
三封急电飞向延安 835
延安决策内幕 835
毛泽东慷慨赴会 835
第二节 智与谋的较量 835
历史性的握手 849
“你占点线,我占面” 849
“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 849
第三节 转瞬即逝的和平曙光 849
第一节 国民党发动内战 861
第十九章 国共大决战 861
和平建国方针 861
中共中央的南迁计划 861
国民党加紧内战部署 888
战火在宣化店点燃 888
硝烟弥漫全国 888
“昆仑纵队”转战陕北 888
国民党“王牌师”的覆灭 888
第二节 “中共超级特工” 888
胡宗南“慧眼”识英雄 904
周恩来下闲棋布“冷子” 904
绝密计划大曝光 904
国共情报战的最大案件 904
胡宗南“哑巴吃黄连” 904
第三节 魔道斗法 904
华北石门攻坚 921
第四节 落日 921
内线配合外线 921
狭路相逢勇者胜 921
延安失而复得 921
蒋介石“挖肉补疮” 921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921
辽沈战役 942
淮海战役 942
平津战役 942
第二十章 海变 942
第一节 北平谈判 942
宋美龄赴美游说 957
蒋介石下野 957
国民党求和 957
蒋介石幕后操纵“李代总统” 957
第二节 国民党众叛亲离 957
第三节 南京国民政府的覆亡 966
汤恩伯出卖恩师 966
戴季陶也找到了一瓶安眠药 966
“文星”陈布雷之死 966
蒋介石在大陆的最后岁月 987
第二十一章 历史尘埃飘忽未定 987
第3部 目录 987
第一节 国民党败退台湾 987
陈诚溃离东南沿海 987
胡宗南败走西南 987
白崇禧军溃粤桂 987
汤恩伯一败如水 987
蒋介石师溃千里 1004
隐居上海的宋庆龄 1004
“长治”号起义 1004
蒋介石逃台前前后后 1004
南京政府仓皇撤逃 1004
国民党被逐出大陆 1004
第二节 改天换地 1004
开国大典 1026
筹备新政协 1026
第三节 金门之战 1026
西柏坡风云 1026
柳亚子的“牢骚”诗 1026
进京“赶考” 1026
解放军准备攻打金门 1036
第一梯队渡海登陆 1036
登陆部队弹尽粮绝 1036
叶飞请求处分 1036
第四节 海南岛战役 1036
十万将士组成渡海兵团 1045
薛岳构筑“伯陵防线” 1045
大军强渡登岛 1045
第五节 秘密战线的较量 1045
第六节 解放台湾计划的酝酿 1057
周恩来惊险的万隆之行 1057
魔爪伸向陈毅 1057
毛人凤策划第二个“皇姑屯事件” 1057
刺杀叶剑英的阴谋 1057
毛泽东计划进攻台湾 1061
斯大林态度不明 1061
第二十二章 改变历史进程的朝鲜战争 1061
第一节 “等待尘埃落定” 1061
美国的“脱身”政策 1069
杜鲁门的弃台声明 1069
失败主义笼罩台岛上空 1069
第二节 三八线上炮声隆 1069
美国介入朝鲜战争 1079
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1079
“解放台湾”计划被迫搁浅 1079
第三节 美国“扶蒋保台” 1079
台美“共同防共” 1094
第四节 海峡对峙 1094
蒋介石三次准备出兵朝鲜 1094
史密斯不与周恩来握手 1094
“山姆大叔”庇护下的台湾 1094
国民党准备反攻大陆 1111
志愿军战俘被掠到台湾 1111
美国炮制“福摩萨问题” 1111
旧金山的“对日和会” 1111
日本与台湾签订“和平条约” 1111
第二十三章 第一次“台海危机” 1111
第一节 首次炮击金门 1111
蒋军对大陆沿海的武装骚扰 1118
解放军炮击金门 1118
蒋军“太平”号葬身大海 1118
第二节 解放一江山岛 1118
第三节 美台矛盾 1128
大陈岛蒋军悄然撤离 1128
红旗插上一江山岛主峰 1128
毛泽东一纸令下 1128
陆、海、空三军协同登陆 1128
吴国桢事件内幕 1145
孙立人事件始末 1145
刘自然事件之谜 1145
第四节 台湾局势逐渐缓和 1145
蒋介石拒绝放弃金门、马祖 1150
美国挥舞核大棒 1150
毛泽东决定停攻金、马 1150
第二十四章 第二次“台海危机” 1150
第一节 台海再布战云 1150
蒋介石巡视金门、马祖 1158
马祖空战 1158
第二节 震惊世界的炮战 1158
“斗牛士”进驻台湾 1158
美国武装入侵黎巴嫩 1158
毛泽东的“绞索”政策 1177
炮战变成例行公事 1177
只打蒋舰不打美舰 1177
第三节 局部军事对峙 1177
蒋介石向美国乞援 1177
“八·二三”炮战 1177
毛泽东北戴河论兵 1177
“毋忘在莒”的闹剧 1205
沿海军民痛击武装特务 1205
“黑小姐”殒命荒丘 1205
台湾“克难英雄”被俘 1205
国产导弹打下美无人驾驶飞机 1205
肃清空中谍影 1205
第四节 “和为贵” 1205
第一节 悄悄融去的坚冰 1234
李宗仁回归祖国 1234
第二十五章 联合国席位之争 1234
特赦国民党七批战犯 1234
从台湾来的“客人” 1234
世界格局在变化 1242
尼克松寻找“通向北京之路” 1242
美削减对台“军援”经费 1242
第二节 新中国进入联合国始末 1242
联大会场充满了兴奋的龙卷风 1256
美国气急败坏 1256
五星红旗飘扬联合国 1256
组建中国代表团 1256
乔冠华语惊世界 1256
第三节 大漠升起蘑菇云 1256
第一节 微妙的中美外交“小步舞” 1275
第二十六章 小球转动了大球 1275
蒋介石“反攻”梦难圆 1275
震惊世界的巨响 1275
“搜查”张爱萍 1275
全国大会战 1275
在最困难的时刻 1275
中苏之间的阴云 1275
中国研制原子弹 1275
美国对中国的核讹诈 1275
第二节 尼克松的北京之行 1291
罗马尼亚渠道 1291
巴基斯坦渠道 1291
启动中美外交的门户 1291
毛泽东拍板定音 1291
尼克松的心事 1291
神秘的“东方之旅” 1308
毛泽东与尼克松谈哲学 1308
周恩来的魅力 1308
中美《上海联合公报》的艰难诞生 1308
第三节 中日邦交正常化之路 1308
第四节 台湾成为“国际孤儿” 1317
建交前的谈判 1317
日本首相田中访华 1317
尼克松冲击波 1317
蒋介石之死 1327
美与台湾断绝“外交”关系 1327
台湾“外交”江河日下 1327
蒋经国的“三不政策” 1327
第二十七章 台湾与前苏联的秘密关系 1327
第一节 台湾、前苏联密谋“反攻”大陆 1327
一个神秘人物赴台 1337
蒋介石把路易斯晾在一边 1337
台头面人物相继接见路易斯 1337
新华社抨击台苏秘密勾结 1337
第二节 魏景蒙维也纳之旅 1337
第三节 台苏再次勾搭 1343
蒋介石对魏景蒙之行表示满意 1343
魏景蒙赴维也纳 1343
路易斯从罗马打来电话 1343
路易斯让魏景蒙空跑一趟 1350
魏景蒙再赴维也纳 1350
蒋介石难以决断 1350
第四节 微妙的台苏关系 1350
中美《联合公报》冲击台岛 1359
《南华早报》掀起轩然大波 1359
苏联军舰游弋台湾海峡 1359
台苏接触频繁 1359
台报不断鼓吹联苏 1359
第二十八章 血浓于水 1359
第一节 和平统一祖国的呼声 1359
第二节 一石激起千层浪 1376
“江八点” 1376
胡耀邦对台湾14位人士的邀请 1376
廖承志致函蒋经国 1376
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构想 1376
“叶九条” 1376
徐向前声明停止炮击 1376
《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1376
王锡爵驾机归来 1393
黄植诚驾机起义 1393
“华航模式”始末 1393
孙中山孙女还乡 1393
台湾民众的探亲潮 1393
第三节 国民党调整大陆政策 1393
两岸人员的交流 1406
间接“三通”的实现 1406
中共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启示 1406
台湾当局“松动”措施的出台 1406
第四节 汪辜会谈 1406
第一节 台独运动扫描 1415
第二十九章 台独:自我毁灭之路 1415
两会会长相会于狮城 1415
第二次“汪辜会谈”搁浅 1415
彭明敏旋风 1430
张灿鍙“无罪释放” 1430
“台独”的演变 1430
台湾独立:美国人无言的承诺 1430
第二节 台湾的“弹性外交” 1430
李登辉的访美闹剧 1444
第三节 李登辉的“庐山真面目” 1444
“银弹外交”的“突破” 1444
F—16战斗机冲破“八·一七公报” 1444
何谓“弹性外交” 1444
李登辉其人 1466
鸿禧别墅丑闻 1466
清除异己 1466
与“台独”同流合污 1466
大陆四评李登辉 1466
第四节 台湾何处去 1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