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大事记 6
第一编 建置 45
第一章 境域 45
第一节 位置 45
第二节 境域变迁 45
第二章 建置沿革 47
附:县名考略 48
第三章 行政区划 49
第一节 明代行政区划 49
第二节 清代行政区划 49
第三节 民国时期行政区划 50
第四节 建国后行政区划 52
第四章 城镇乡村 59
第一节 县城 59
附1:清以前公署简介 60
附2:清代祁州城示意图 61
附3:1990年安国县城示意图 62
第二节 镇 63
第三节 乡 64
第四节 村 68
第二编 自然环境 83
第一章 地质 83
第一节 地史 83
第二节 地质构造 84
第三节 地层 84
第二章 地貌 86
第一节 洪积 冲积平原 86
第二节 浅平洼地 86
第三节 二坡地 87
第四节 河漫滩 87
第三章 气候 88
第一节 日照 88
第二节 辐射 88
第三节 气温 89
第四节 地温 89
第五节 降水 90
第六节 风 91
第七节 霜 91
第八节 蒸发 91
第九节 物候 92
第四章 水文 93
第一节 地上水 93
一 河流 93
附:安国境内唐河故道考略 97
二 坑塘洼地 97
第二节 地下水 99
一 类型与分布 99
二 动态特征 101
三 理化特征 101
第五章 土壤 103
第一节 种类与分布 103
一 褐土 103
二 潮土 103
第二节 土壤质量 106
一 养分 106
二 等级 109
第六章 野生物 111
第一节 野生植物 111
第二节 野生动物 111
第七章 自然灾害 121
第一节 水灾 121
第二节 旱灾 122
第三节 风灾 123
第四节 雹灾 124
第五节 虫灾 125
第六节 地震 126
第七节 其它灾害 126
第三编 人口 127
第一章 人口数量 127
第二章 人口分布 130
第三章 人口变动 133
第一节 生死变动 133
一 自然生死 133
二 战争及灾害影响 134
第二节 人口流动 135
一 人口迁徙 135
二 人口暂时流动 136
第四章 人口质量 138
第一节 体质 138
一 体格特征 138
二 残疾人比例 138
三 营养水平 138
四 寿命 139
附:百岁老人简介 139
第二节 品质 140
第三节 文化素质 140
第四节 劳动技能 141
第五章 人口结构 142
第一节 性别结构 142
第二节 年龄结构 142
第三节 民族结构 145
第四节 职业结构 146
第五节 姓氏结构 149
附:安国县部分姓氏考略 150
第六章 婚姻家庭 152
第一节 婚姻 152
一 婚姻状况 152
二 婚姻基础 152
三 婚姻质量 153
四 婚姻登记 153
第二节 家庭 156
一 家庭人口 156
二 性别比例 157
第七章 计划生育 158
第一节 晚婚 158
第二节 节育 159
第三节 计划生育管理 160
一 管理机构 160
二 计划生育政策 160
第四编 基础设施 162
第一章 水利 162
第一节 地下水开采 162
一 凿井 162
二 提水 164
第二节 地上水利用 165
一 引灌 165
二 蓄水 167
第三节 防洪排涝 167
一 河道整治 167
二 沥涝治理 169
三 外地施工 171
第四节 水利管理 173
一 管理机构 173
二 工程管理 173
三 水利投资 174
四 节约用水 176
第二章 能源 177
第一节 电力 177
一 电力设施 177
二 电力分配 180
三 用电管理 181
附:触电事故 182
第二节 煤炭 183
一 经营机构 183
二 煤炭购销 183
三 节约用煤 184
附:县办煤矿 184
第三节 石油 184
一 经营机构 184
二 石油购销 185
三 节油 185
四 储运设备 186
五 安全管理 186
第四节 其它能源 186
一 柴草 186
二 沼气 187
三 太阳能 187
四 地热 188
第三章 交通运输 189
第一节 道路 189
一 古道 189
二 油面路 190
三 乡村土路 192
第二节 桥涵 193
一 古桥 193
二 永久性大型桥梁 194
第三节 运输 194
一 运输工具 194
二 客运 196
三 货运 197
四 搬运 197
五 转运 198
第四节 公路管理 199
一 管理机构 199
二 公路修筑 199
三 公路养护 200
四 养路费征收 201
第五节 交通监理 201
附:重大事故选例 202
第六节 水路 202
一 水运 203
二 码头 203
三 渡口 204
第四章 邮电 205
第一节 机构 205
第二节 邮政 206
一 邮路 206
二 邮政业务 206
三 邮政设施 208
第三节 电信 210
一 电报 210
二 电话 210
第五章 城乡建设 213
第一节 县城建设 213
一 街道 213
二 公共建筑物 215
三 居民住宅 217
四 排水供水 218
第二节 集镇建设 219
一 伍仁桥镇 219
二 大五女镇 220
三 石佛镇 220
第三节 村庄建设 221
一 村民住宅 221
二 公共设施 221
三 重点村庄建设选介 222
第四节 建筑施工 222
一 设计 222
二 施工设备 223
三 建筑技术 223
四 建筑材料 223
第五节 环境保护 224
一 环境污染 224
二 污染治理 225
第六节 城乡建设管理 226
一 管理机构 226
二 规划管理 226
附:安国建筑工程公司 227
第五编 经济总情 228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与经济体制改革 228
第一节 农业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228
一 私有制农业经济 228
二 减租减息与土地改革 229
三 农业合作化 231
四 人民公社 232
五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33
第二节 工商业生产关系变革与体制改革 234
一 私有制工商业经济 234
二 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235
三 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235
四 工商企业体制改革 236
第二章 经济发展概况 239
第一节 建国前经济概况 239
第二节 建国后经济概况 239
一 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240
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240
三 第二个五年计划和三年调整时期 240
四 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 241
五 第五、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 241
六 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 242
第三章 经济结构 244
第一节 各业比重 244
第二节 农业结构 244
第三节 工业结构 248
第四节 商业结构 248
第四章 居民生活 253
第一节 农民生活 253
一 解放前农民生活 253
二 解放后农民生活 255
第二节 职工生活 262
一 建国前职工生活 262
二 建国后职工生活 263
第六编 农业 266
第一章 种植业 266
第一节 种植品种 266
一 粮食作物 266
二 经济作物 270
三 品种改良 275
第二节 种植技艺 277
一 耕作制度 277
二 作物栽培 278
三 病虫害防治 280
第三节 农田建设 282
一 土地平整 282
二 沙荒改造 283
三 碱地改良 283
第四节 生产效益 284
第五节 机构队伍 285
一 管理机构 285
二 农技单位与队伍 286
第二章 林业 287
第一节 林木品种及分布 287
附:花卉 290
第二节 植树造林 290
一 育苗 290
附:育苗重点村—北娄 291
二 沙荒造林 291
附:国营焦庄林场 292
三 “四旁”植树 292
附:植树节 293
第三节 果林 293
附:主要果园简介 294
第四节 病虫害防治 295
一 病虫害种类 295
二 防治 295
附:安国县政府焚毁带疫山楂苗引起的诉讼案 295
第五节 林木管理 296
一 林木管护 296
二 林业政策 297
三 管理机构 297
第三章 畜牧业 298
第一节 畜禽品种 298
附:蜂 302
第二节 畜禽饲养 302
一 饲养体制 302
二 饲养技术 303
三 繁殖 305
附:八五养鸡场 306
第三节 饲草饲料 306
一 饲草 306
二 饲料 307
第四节 畜禽防疫灭病 308
一 疫病防治 308
二 畜禽检疫 309
三 常见病防治 310
四 兽医队伍 310
第五节 管理机构 311
第四章 农业机具 312
第一节 农田机具 312
一 耕整机具 312
二 播种机具 312
三 中耕机具 313
四 排灌机具 313
五 植保机具 313
六 收获机具 314
第二节 农副产品加工机具 315
第三节 动力机械 317
一 拖拉机 317
二 柴油机 317
三 电动机 317
第四节 农机管理 319
一 管理机构 319
附:农机协会 319
二 农机队伍 320
三 农机经营 320
四 农机供应 321
五 农机监理 321
第七编 药业 324
第一章 药材贸易 324
第一节 药市 324
一 南关药市 324
二 西关药市 328
三 祁州药市 329
第二节 药会 330
一 药王庙会 330
二 药材交流会 332
三 中华药材节 334
第三节 经营 335
一 解放前药材经营 335
二 解放后经营体制 342
附:安国县部分药材经营企业简介 359
第四节 药材外贸 360
第二章 药材加工 362
第一节 加工业概况 362
第二节 加工技艺 364
一 产后加工 364
二 切制加工 364
三 炮制加工 365
四 中成药 366
附:著名中成药生产厂家 366
五 药物保健品 367
第三章 药材种植 368
第一节 分布 368
第二节 品种 369
第三节 面积与产量 371
第四节 栽培管理技术 373
附1:安国地道药材种植管理方法选录 374
附2:药材种植试验场 375
第四章 药市服务 377
第一节 金融服务 377
第二节 交易服务 378
第三节 法律服务 379
第四节 信息服务 380
第五节 劳务服务 380
第六节 文化、生活服务 380
第五章 药业管理 38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382
第二节 药业企业登记管理 383
第三节 交易管理 383
一 药交会交易管理 383
二 药市交易管理 383
附:安国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药业管理的暂行规定 384
第八编 工商业 387
第一章 工业 387
第一节 私营工业 387
第二节 集体工业 388
一 县属集体工业 388
二 乡村集体工业 389
第三节 国营工业 389
第四节 门类与生产 390
一 纺织 390
二 五金 机械 391
三 建材 392
四 化工 393
五 造纸 印刷 393
六 食品 酿造 394
七 服装鞋帽 395
八 木器加工 395
附:县属重点工业企业选介 399
第五节 管理机构 403
第二章 商业 406
第一节 私营个体商业 406
第二节 集体商业 407
一 供销合作商业 407
二 其它集体商业 408
第三节 国营商业 408
第四节 商业网点 411
一 商店 411
二 集市 412
第五节 商品购销 413
一 购进 413
二 销售 416
三 对外贸易 417
第六节 饮食 服务 418
一 饮食业 418
二 旅馆业 418
三 理发业 419
四 浴池 照像 419
五 修理业 419
第七节 管理机构 419
第三章 粮油经营 423
第一节 粮油贸易 423
一 自由购销 423
二 统购统销 424
附:粮油票证 426
第二节 粮油储运 427
一 储存 427
二 保管 428
附:“四无”粮仓 429
三 调运 429
第三节 粮油加工 429
一 粮食加工 429
二 油脂加工 430
第四节 管理机构 430
第四章 乡镇企业 436
第一节 主体行业 437
一 工业 437
二 建筑业 437
三 商业饮食业 438
四 服务业 439
第二节 重点企业与乡村龙头产业 439
一 重点企业 439
二 乡村龙头产业 439
第三节 乡镇企业管理 443
一 管理机构 443
二 经营管理 443
第九编 财税金融 447
第一章 财政 447
第一节 财政机构 447
第二节 财政体制 447
第三节 财政收支 448
一 财政收入 448
二 财政支出 449
第四节 收支监理 453
一 企业利润监交 453
二 生产发展资金管理 453
三 行政事业费管理 454
四 公费医疗管理 454
五 预算外资金管理 454
六 财经纪律检查 454
第五节 债券 455
一 公债 455
二 国库券 455
第二章 税务 456
第一节 赋税征收 456
一 农业税 456
二 工商税 458
三 杂税杂捐 465
第二节 税收减免 465
一 农业税减免 465
二 工商税减免 466
第三节 税务管理 467
一 管理机构 467
二 征收管理 467
三 税收检查 468
第三章 金融 469
第一节 金融机构 469
一 当铺 469
二 钱庄 银号 469
三 银行 470
四 信用合作社 471
第二节 货币 472
一 货币演变 472
二 货币流通 473
三 货币管理 475
第三节 储蓄 476
第四节 信贷 478
一 农业信贷 478
二 工商信贷 479
三 基建拨款与贷款 481
第五节 结算 482
一 同城结算 482
二 异地结算 482
第十编 经济综合管理第一章 工商行政管理 484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84
第二节 企业登记管理 484
第三节 商标管理 485
第四节 市场管理 486
第五节 经济合同管理 488
第二章 物价管理 489
第一节 管理机构 489
第二节 物价管理体制 489
第三节 物价水平及调整 490
一 农副产品销售价格调整 491
二 工业品销售价格调整 493
第四节 物价监督检查 496
第三章 标准计量管理 497
第一节 计量演变 497
一 长度 497
二 重量 497
三 容量 498
四 其它类计量 498
附:计量器具生产 498
第二节 计量管理 499
第三节 标准化管理 499
第四节 管理机构 500
第四章 计划管理 501
第一节 计划编制 501
第二节 计划实施 502
第五章 统计管理 503
第一节 统计机构 503
第二节 统计工作 503
第六章 土地管理 506
第七章 审计 508
第十一编 政党 509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安国县地方组织 509
第一节 创建与发展 509
第二节 组织机构 513
一 县委 513
二 基层组织 518
第三节 党员 524
第四节 党员代表大会 529
第五节 组织建设 531
一 党员教育 531
二 组织整顿 533
第六节 政治宣传 534
第七节 统一战线 538
第八节 纪律检查 539
一 机构沿革 539
二 纪律检查工作 540
第二章 中国国民党安国县地方组织 542
第一节 机构沿革 542
第二节 主要活动 543
第十二编 政权 政协第一章 旧政权 544
第一节 县(州)衙 544
附:宋至清祁州主要职官表 545
第二节 民国县政府 550
附1:日伪县政府 551
附2:日伪新民会 551
第二章 人民权力机关 553
第一节 县参议会 553
第二节 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553
第三节 人民代表大会 554
一 人民代表 555
二 历届会议 555
第四节 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557
一 机构 557
二 主要活动 557
第三章 人民政府 560
第一节 县级行政机构 560
第二节 基层政权设置 564
附:安国市 565
第四章 政治协商会议 567
第一节 机构 567
第二节 历届政协会议 567
第三节 主要活动 570
第十三编 政务 572
第一章 共产党的领导方法 572
第一节 工作制度 572
一 会议制度 572
附:中共安国县委常委会议事规则 573
二 请示报告制度 574
三 文件审阅签发制度 575
四 分工负责制度 575
五 干部参加劳动制度 576
第二节 工作方法 576
一 召开会议 576
二 制发文件 577
三 搞试点 树样板 577
四 调查研究 578
五 检查落实 578
六 总结表彰 579
第二章 政府施政方式 580
第一节 旧政权施政方式 580
第二节 人民政府施政方式 580
一 会议 580
二 公文 581
三 县长分工负责制 581
四 调查研究 581
附:安国县人民政府1987年第12次常务会议纪要 582
第三章 人事管理 584
第一节 干部队伍 584
一 干部来源 584
二 干部状况 585
三 干部管理 588
第二节 编制管理 590
第四章 来信来访 599
第五章 政事辑要 601
第一节 旧政权政事辑要 601
一 扩修学宫 601
二 赈灾兴废 601
三 革马政之弊 602
四 革递马之弊 602
五 保境安民 602
六 浚河补堤 604
七 推广桑蚕 604
八 协修堤防 604
九 教案争端 605
十 兴新学 605
十一 拆庙办学 605
十二 剪辫放足 606
第二节 人民政权政事辑要 606
一 接管县城 607
二 恢复工商业 608
三 抢险护堤 608
四 国民经济调整 609
五 抗洪救灾 610
六 改造低洼盐碱沙荒地 612
七 拨乱反正 613
八 开放市场 发展药业 614
九 发展商品经济 615
十 实施“4115”工程 615
十一 兴建110千伏变电站 617
第三节 建国后历次运动 618
一 抗美援朝 618
二 镇压反革命 618
三 “三反” 619
四 五反 620
五 肃反 620
六 整风反右 621
七 大跃进 622
八 反右倾 624
九 整风整社 625
十 “四清” 627
十一 文化大革命 628
十二 农业学大寨 630
第十四编 公安司法第一章 旧政权司法 632
第一节 治安 632
一 治安机构 632
附:日伪警察所 632
二 户口管理 633
三 禁毒 633
四 禁妓 634
五 人犯监押 634
六 消防 634
第二节 审判 635
一 审判机构 635
二 案件审理 635
附:两郑家打官司 635
第二章 人民公安 637
第一节 机构 637
一 县及派出机构 637
二 村治安组织 637
第二节 社会治安 638
一 禁毒 禁妓 禁赌 638
二 打击刑事犯罪 638
三 取缔反动会道门 639
四 四类分子教育改造 640
附:1 破获“10.4”蒙面入室抢劫案 641
附:2 侦破西河盗窃团伙案 641
第三节 户籍管理 642
第四节 监所管理 642
第五节 特种行业管理 643
第六节 消防 643
附:火灾事故选例 644
第三章 人民审判 646
第一节 机构 646
第二节 刑事审判 646
第三节 民事审判 647
第四节 经济审判 647
第五节 行政审判 648
第六节 告诉 申诉 648
第四章 人民检察 649
第一节 机构 649
第二节 刑事检察 649
第三节 控告申诉 650
第四节 经济检察 651
第五节 法纪检察 651
第六节 监所检察 652
第五章 司法行政 653
第一节 机构 653
第二节 法制宣传 653
第三节 公证 654
第四节 律师事务 654
第五节 民事调解 655
第十五编 军事 656
第一章 地方武装和驻军 656
第一节 旧政权地方武装和驻军 656
一 清及以前地方武装和驻军 656
二 民国时期地方武装和驻军 658
附:日伪驻军及土匪武装 658
第二节 人民地方武装和驻军 658
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地方武装和驻军 659
二 建国后地方武装和驻军 661
第二章 兵役 665
第三章 民兵 667
第一节 组织建设 667
第二节 教育训练 668
第三节 主要活动 669
一 参军 669
二 参战 669
三 除奸反特 670
四 执勤保卫 671
五 抢险救灾 671
六 生产建设 671
第四章 支前 673
附1:解放战争时期安国支前民工团活动纪实 675
附2:抗日“堡垒” 677
第五章 战事 680
第一节 民国及以前战事 680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主要战事 681
附:日伪军暴行录 687
第十六编 社团 691
第一章 群众团体 691
第一节 工人团体 691
一 组织机构 691
二 主要活动 692
第二节 青少年团体 694
一 青年团体 694
二 少年儿童团体 694
第三节 妇女团体 698
第四节 农民团体 700
第五节 工商团体 701
第六节 其它团体 702
第二章 学术团体 704
第一节 学术研究会 704
第二节 文艺团体 705
第三章 公益团体 706
第一节 中国国际红十字会安国县分会 706
第二节 残疾人联合会 706
第三节 消费者协会 706
第四章 宗教 707
第一节 伊斯兰教 707
第二节 天主教 707
第三节 基督教 708
第四节 道教 708
第五节 佛教 709
第五章 帮会 710
第一节 行帮 710
第二节 会道 711
第十七编 文化 713
第一章 教育 713
第一节 科举制教育 713
一 庙学 713
二 书院 714
三 社学 714
四 义学 714
五 私塾 714
第二节 现代普通教育 715
一 幼儿教育 715
二 小学教育 716
附1:南关小学 717
附2:特种小学教育 718
三 中学教育 718
第三节 职业教育 720
一 师范学校 720
二 农业中学 721
附:安国县职业中学 721
三 其它职业学校 722
第四节 成人教育 723
一 农民教育 723
二 职工教育 724
附:电视大学 725
第五节 教师队伍 725
一 基本状况 725
二 教师待遇 726
三 教师进修 727
第六节 教育投资 729
一 教育经费 729
二 教学设备 729
第七节 教学研究 732
第八节 勤工俭学 732
第九节 管理机构 733
第二章 科学技术 734
第一节 科技队伍 734
第二节 科学普及 735
一 科普宣传 735
二 技术培训 735
三 科技推广 736
第三节 科学研究 737
一 科研活动 737
二 科技成果 738
第四节 科技管理 742
一 管理机构 742
二 科研管理 743
三 人员管理 743
四 经费管理 744
第三章 文学艺术 746
第一节 机构与设施 746
一 管理机构 746
二 文化事业单位 746
三 文化设施 750
第二节 民间艺术 751
一 戏剧 751
二 曲艺 753
三 花会 753
四 音乐 754
五 舞蹈 756
六 美术 书法 摄影 757
第三节 文学著述 760
附:诗文选录 767
第四节 民间传说 770
第五节 报刊 通讯 774
一 报刊 774
二 通讯 775
第六节 广播 电视 电影 775
一 广播 775
二 电视 776
三 电影 777
第七节 文物胜迹 778
一 古迹 778
二 革命文物 784
附1:安国县革命烈士纪念碑文 785
附2:安国县县长张克为革命烈士题词 786
附3:张乡村烈士碑文 786
第四章 卫生 788
第一节 医疗队伍 788
一 中医 788
二 西医 788
第二节 医疗单位 789
一 私营诊所 789
二 县级医院 790
三 地段医院 791
四 乡镇卫生院 791
五 村保健站 792
第三节 医疗技术 792
一 临床诊治 792
二 理论研究 793
三 民间土单验方 793
附:民间土单验方选 793
第四节 药品 795
一 中药 795
二 西药 795
第五节 卫生防疫 795
一 学校卫生 795
二 劳动卫生 796
三 食品卫生 796
四 疫病防治 797
五 地方病防治 801
第六节 爱国卫生运动 801
第七节 妇幼保健 801
第八节 医疗制度 802
一 公费医疗 802
二 药费减免 803
三 合作医疗 803
第九节 医药管理 803
一 管理机构 803
二 医政 804
三 药政 804
四 经营管理体制 805
第五章 体育 806
第一节 体育设施 806
第二节 学校体育 806
第三节 群众体育 807
一 职工体育 807
二 农民体育 808
三 民间武术 808
第四节 体育竞赛 809
一 田径 809
二 球类 816
三 体操 816
四 棋类 816
第五节 管理机构 817
第六章 编史修志 818
第一节 解放前历次修志 818
第二节 解放后史志编修 820
一 党史资料搜集整理 820
二 县志编纂 820
三 专业史志编写 821
第十八编 社会保障第一章 劳动 822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22
第二节 劳动就业 822
一 就业安置 822
二 用工制度 823
三 职工管理 826
第三节 工资福利 829
一 工资制度 829
二 工资调整 830
三 补贴(津贴)、奖金 832
四 职工福利 835
第四节 劳动保护 835
一 安全生产 835
附:重大事故选例 836
二 女工保护 836
三 职业病预防 836
第二章 社会福利 837
第一节 管理机构 837
第二节 社会救济 837
一 民国以前赈济 837
二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灾荒救济 838
附:1948年8月14日《冀中导报》刊文 839
三 建国后的救济 839
附:路景村幸福院 841
第三节 优抚 843
一 优待 843
二 抚恤 844
三 拥军优属 847
四 复退军人优待与安置 847
第三章 保险 850
第一节 职工劳动保险 850
一 因工伤残待遇 850
二 医疗待遇 850
三 死亡待遇 851
四 养老待遇 851
第二节 投保保险 854
一 机构 854
二 险种 854
第十九编 风俗 855
第一章 习俗 855
第一节 生活习俗 855
一 服饰 855
附:发型 856
二 饮食 856
附:烟酒茶 859
三 居住 859
四 行旅 860
五 器用 860
第二节 礼仪习俗 862
一 婚嫁 862
附:其它婚俗 864
二 丧葬 865
附:其它葬俗 867
三 生育 867
四 庆寿 867
五 禁忌 868
六 称谓 868
第三节 节日习俗 871
一 传统节日 871
二 新节日 873
第四节 游艺习俗 875
一 儿童游艺 875
二 成人游艺 877
第五节 命名习俗 878
一 人名命名 878
二 地名命名 879
三 商号命名 880
第六节 经济活动习俗 880
一 生产习俗 880
二 贸易习俗 881
第七节 交往习俗 883
一 交往礼节 883
二 邻里交往 883
三 亲戚交往 884
四 其它交往 884
第八节 社会风气 885
一 良风美德 885
二 陋习积弊 887
第二章 谣谚 890
第一节 歌谣 890
一 苦情谣 890
二 生活谣 891
三 抗战歌谣 891
四 生产歌谣 893
五 儿童歌谣 893
第二节 谚语 895
一 事理修养类 895
二 气象类 896
三 时令类 897
四 生产类 897
五 生活类 898
六 药业类 899
第三节 歇后语 899
第四节 俗语 903
第三章 方言 905
第一节 方言概说 905
第二节 音标符号 906
第三节 语音分析 910
一 声母 910
二 韵母 911
三 声调 915
四 声韵配合 917
五 异读字 920
六 合音 922
第四节 词汇 922
一 天文 地理 922
二 时间 处所 方位 923
三 植物 925
四 动物 927
五 人身 人品 929
六 行为 932
七 衣服 936
八 饮食 936
九 宅院 937
十 农具 器物 937
十一 病痛 939
十二 数量词 940
十三 副词 941
第五节 语法 941
一 语法特点 941
二 程度状语 942
三 可能补语 942
四 语法例句 943
第二十编 人物 945
第一章 人物传 945
第二章 人物表 972
第三章 革命烈士英名录 1001
附:国民党军队安国籍抗日阵亡将士名录 1013
附录 1014
一 中央领导人视察安国实录 1014
二 药王庙碑铭牌匾录 1027
三 考证 1034
(一)药王考 1034
(二)关汉卿故里考 1036
编后记 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