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虚损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
虚损学说的含义及其内容 8
虚损实质及补益方药近代研究概况 12
一、虚损与病证关系的研究 12
二、虚损病理改变的研究 14
三、虚损与发病关系的研究 14
四、虚损与肾脏、内分泌、免疫的研究 15
五、虚损与脾胃的研究 17
六、虚损与肺脾肾关系的研究 18
七、虚损与治则、方药的研究 19
八、与虚损有关的其它研究 21
虚损的成因与发病机理 25
一、先天禀赋不足 25
(一)精气禀赋不足 25
(二)妊娠先养 26
二、后天诸因致虚 27
(一)外感致虚 28
(二)情志致虚 29
(三)饮食致虚 29
(四)劳逸致虚 31
(五)疾病失治误治 33
(六)滥用补药 34
(七)其它因素 34
三、人体自然虚衰 34
虚损的病机与转归 39
一、正虚与邪实的关系及转归 39
(一)正虚不能御邪,且能生邪 39
(二)因邪致虚,补虚能驱邪 40
(三)虚实相兼,因果往复 40
二、虚损发病与转归的一规律 40
(一)外感致虚,其损多在中上二焦 40
(二)情志致虚,其损多在中下二焦 41
(三)气血虚损,多始于脾胃 41
三、虚损发病与转归的特异性 42
(一)致病因素的特异性 42
(二)体质因素的特异性 43
(三)年龄因素的特异性 43
(四)性别因素的特异性 44
(五)地区因素的特异性 44
(六)职业因素的特异性 45
四、虚损的转变规律 46
(一)脏腑虚损的转变 46
(二)津液虚损的转变 48
(三)气血虚损的转变 49
(四)阴阳虚损的转变 49
(五)脾胃为转变之枢 50
五、虚损转变中的因果关系 51
(一)脏腑虚损转变中的因果关系 52
(二)津液虚损转变中的因果关系 53
(三)气血虚损转变中的因果关系 53
(四)阴阳虚损转变中的因果关系 53
(五)虚损误治中的因果关系 54
虚损的临床分类 56
一、局部虚损 56
(一)脏腑虚损 56
(二)脏腑虚损兼病 57
二、整体虚损 57
(一)津液虚损 57
(二)气血虚损 57
(三)阴阳虚损 57
三、虚损兼邪实证 58
虚损诊法概要 60
一、体形、体态、神态 60
二、头面、五官 62
三、肌肤、汗液 68
四、舌质、舌苔 70
五、心胸 71
六、脘腹、两胁 73
七、四肢、腰背 74
八、饮食、睡眠、二便 76
九、经带 79
十、脉象 79
十一、实验检查 84
虚损论治概要 86
一、审证求属 86
二、三期论治 87
三、标本缓急 89
四、脾肾至要 91
五、诸因参合 93
六、诸法相辅 94
虚损治则及其应用 96
一、补虚益损法 96
(一)补虚杜弊 96
(二)扶正驱邪 96
(三)互补不足 97
(四)挽救危证 98
二、扶正固本法 98
(一)素体偏虚 99
(二)异病同治 99
(三)御邪防病 100
(四)减缓自衰 100
补益法的分类与应用 102
一、调补法 102
二、平补法 104
三、清补法 106
四、温补法 109
五、缓补法 111
六、峻补法 113
七、食补法 115
八、养身法 118
补益药的选择与方剂配伍 121
一、补益药的分类及选择 121
(一)补气药类 121
(二)助阳药类 126
(三)生津补血药类 134
(四)滋阴益精药类 139
(五)理气活血化瘀药类 143
二、脏腑虚损选药参考 148
(一)心脏虚损选药 148
(二)肺脏虚损选药 149
(三)脾脏虚损选药 150
(四)肝脏虚损选药 151
(五)肾脏虚损选药 151
(六)胃腑虚损选药 152
(七)小肠虚损选药 153
(八)大肠虚损选药 153
(九)膀胱虚损选药 153
(十)胆气虚损选药 154
三、补益方剂的组成与应用 154
四、补益方剂剂型的选择与应用 157
五、关於寒热药在虚损中的应用 158
中医虚损学说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163
一、脏腑虚损证治 163
(一)心脏虚损证治 166
(二)肺脏虚损证治 181
(三)脾脏虚损证治 194
附:胃、小大肠虚损证治 194
(四)肝脏虚损证治 213
附:胆虚损证治 213
(五)肾脏虚损证治 230
附:膀胱虚损证治 230
二、脏腑虚损兼病证治 246
(一)心肺虚损兼病证治 247
(二)心脾虚损兼病证治 253
(三)心肝虚损兼病证治 258
(四)心肾虚损兼病证治 264
(五)肺脾虚损兼病证治 271
(六)肺肝虚损兼病证治 277
(七)肺肾虚损兼病证治 282
(八)肝脾虚损兼病证治 290
(九)脾肾虚损兼病证治 296
(十)肝肾虚损兼病证治 303
三、津液虚损证治 310
生理功能提要 310
病因、病机 313
辨证论治 318
附:津液变证证治 325
四、气血虚损证治 329
生理功能提要 335
病因、病机 335
辨证论治 338
营血虚损证治 338
气虚证治 342
气血俱虚证治 347
附:气滞血瘀证治 350
五、阴阳虚损证治 360
阴阳概述 360
病因、病机 362
辨证论治 368
阴虚证治 368
阳虚证治 374
阴阳俱虚证治 380
虚损学说在温热病中的应用 382
一、概述 382
二、温热病导致虚损的一般规律 382
三、温热病导致虚损的特殊性 385
四、辨证论治 388
证脉 388
津液虚损证脉 388
气虚证脉 388
阴血虚损证脉 389
气阴两虚证脉 389
气脱证脉 389
亡阴证脉 390
亡阳证脉 390
阴阳气血津液俱虚证脉 390
论治 391
津液虚损治法 393
气虚治法 393
阴血虚损治法 394
气阴两虚治法 395
气脱证治法 395
亡阴证治法 396
亡阳证治法 396
阴阳气血津液俱虚治法 397
虚损学说在妇科学中的应用 399
一、女性生理特点 399
二、妇科虚损病证的病机转归 400
(一)气虚失其固摄 401
(二)血虚失其濡养 401
(三)阴精虚损失其滋养 401
(四)阳虚失其温煦 402
三、妇科因虚损所致常见病证证治 402
(一)血虚所致病证证治 402
(二)气虚所致病证证治 404
(三)阴虚所致病证证治 407
(四)阳虚所致病证证治 411
虚损学说在儿科学中的应用 414
一、儿童生理特征 414
二、病因、病机 415
三、病机转归 416
四、儿童虚损病证的防治概要 416
五、儿童常见以虚损为主病证的证治 419
(一)五迟、五软证治 419
(二)疳积证治 421
附:捏脊、按摩法 426
(三)囟陷、解颅证治 427
(四)鸡胸与龟背证治 430
(五)虚证腹泻证治 432
虚损学说在外科学中的应用 436
一、疮疡中的应用 436
二、筋骨损伤中的应用 437
三、流注中的应用 438
四、瘰疠中的应用 439
五、流痰中的应用 440
六、手术前后的应用 441
附一、以正气虚损为主导病证示例 444
例1、婴儿重病,致虚损例 444
例2、禀赋不足,后天失养例 446
例3、心脏虚损,心动不安例 449
例4、阴气两虚,心脉瘀阻例 453
例5、心肾阴虚,心脉瘀阻例 456
例6、心肺虚衰,痰热壅肺例 459
例7、久痢脾虚,邪毒留滞例 463
例8、胃阴虚损,脾胃气虚例 468
例9、脾胃阳虚,肝胃不和例 470
例10、脾胃衰败,气虚欲脱例 473
例11、肝阴虚损,肝郁脾虚例 476
例12、肝脉瘀阻,脾肾虚衰例 478
例13、肾精自亏,水湿泛溢例 482
例14、精血亏虚,筋骨失养例 485
例15、心肾阴虚,阴虚失眠例 487
例16、肺肾虚损,肾不纳气例 491
例17、卫阳失充,肺卫失固例 494
例18、卫阳不充,寒凝皮痹例 497
例19、脾胃久虚,气虚眩晕例 500
例20、中气下陷,气虚发热例 502
例21、营血亏损,气血俱虚例 505
例22、疫毒内蕴,营血败损例 508
例23、素体阴虚,阴虚痨咳例 512
例24、精血亏虚,毛发脱落例 516
例25、阴气两虚,气虚水积例 518
例26、阴气两虚,冲任失固例 521
例27、阴虚阳亢,风火窜扰例 524
例28、阴虚阳亢,热盛消渴例 527
例29、阴血亏损,致脏躁例 530
例30、精气亏虚,脑髓失养例 533
例31、阴虎阳亢,痰结血瘀例 536
例32、肾阳虚衰,温煦失源例 538
例33、阳衰寒盛,水浊内聚例 542
例34、精亏阳衰,心脉瘀阻例 547
例35、阴阳俱虚,心肾阳衰例 551
例36、忌食不当,致虚致损例 554
例37、滥用补药,致虚致损例 557
例38、滥施消导,伤脾致虚例 561
例39、坚持调养,却病缓衰例 564
例40、肝肾虚衰,脾败死亡例 565
附二、附方(计257首) 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