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意识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肖明,李培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05806777
  • 页数:460 页
图书介绍: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本书概括了较多的自然科学材料

前言 1

第一章 意识概念的发展 1

第一节 原始人的“双重人”和哲学中“灵魂”观念的关系 1

一、从“双重人”到“灵魂”观念的产生 1

二、古代哲学中关于“灵魂”观念的分歧 6

第二节 关于心理范畴与意识范畴的关系 14

一、心理学的建立与心理概念 14

二、关于心理与意识关系问题的讨论及其分歧 17

第三节 意识、精神、思维和观念等概念的关系 21

一、意识概念与精神概念 21

二、思维、观念与思想等概念 23

三、意识范畴的层次性 25

第二章 意识论研究的理论与历史 27

第一节 意识论的理论前提 27

一、意识与物质的关系问题 27

二、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的本原 29

三、现代哲学中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 35

第二节 意识理论的历史形态 43

一、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历史形态 43

二、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历史形态 48

三、辩证唯物主义是能动的反映论 55

四、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对不可知论的驳斥 60

第三节 意识器官的认识史 64

一、肉体和精神的关系 64

二、古代哲学和医学论意识器官 68

三、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医学论意识器官 72

第三章 物质的自我意识 77

第一节 从物质自身中产生出意识是物质的本性 77

一、物质的一般反映特性 77

二、生命反映形式的原初阶级及其发展 82

三、动物反映形式的感觉阶段 85

四、动物反映形式的知觉阶段 88

五、动物反映形式的意识萌芽阶段 92

第二节 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的飞跃 98

一、劳动在人类意识起源中的决定作用 98

二、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 110

三、人类意识的本质特点 113

四、人类意识在感觉层次上与动物心理的区别 121

第四章 现代科学与哲学意识论 130

第一节 大脑及其意识机能 130

一、对大脑的认识及其理论发展 130

二、关于大脑机能理论的发展 144

三、大脑反射机能与意识活动 146

第二节 现代脑科学关于意识问题及其分歧 151

一、科学中的脑--精神同一论 151

二、脑和精神相互作用的二元论 157

三、突现论的相互作用论和唯物论 164

一、机器思维的出现与前景 169

第三节 控制论、人工智能等科学与意识问题 169

二、关于机器思维问题的争论 175

第五章 反映和主体的能动性 185

第一节 物质的反映特性 185

一、反映是物质运动的特性之一 185

二、反映概念与反映论 191

第二节 主体反映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195

一、反映的主动性 195

二、反映的选择性 200

第三节 主体反映的创造性和超前性 211

一、反映的创造性 211

二、反映的超前性 221

第六章 实践是主体反映客体的桥梁 23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形成和发展 231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实践观 231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形成过程 236

三、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的发展 239

第二节 科学的实践观 241

一、实践的科学规定 241

二、实践的基本特性 242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 247

四、世界的物质本原和实践第一的观点 250

第三节 意识的主体和客体 256

一、主体及其特点 256

二、客体及其特点 263

三、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70

第七章 主体的意识内化结构 276

第一节 关于意识结构观点的历史发展 276

一、“白版说”与意识内化结构问题 276

三、现代哲学和科学与意识内化结构问题 282

第二节 意识内化结构的特征 286

一、意识内化结构及其客观基础 287

二、意识内化结构的功能 289

三、意识内化结构的主要特点 294

第三节 意识内化结构的内容 296

一、意识的时空结构 296

二、意识的相似结构 301

三、意识的矛盾结构 310

第八章 反映过程和信息转换 321

第一节 反映的初级阶段 321

一、感觉及其信息特点 321

二、知觉及其信息特点 324

第二节 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327

一、表象和信息载体的变换 327

二、从表象到概念的信息转换 330

三、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35

一、判断--概念的展开 345

第三节 反映的高级阶段 345

二、推理--概念的矛盾运动 349

三、理论--从实践到认识的完成 352

第九章 意识的物质载体--语言 355

第一节 语言的本质 355

一、语言的形式和内容 355

二、语言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362

三、语言的共性和个性 365

一、语言是交流思想的工具 371

第二节 语言的交际功能 371

二、“言能尽意”和“言不尽意”之争 374

三、语言与意识的辩证统一 377

第三节 思维中语言的功能 383

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384

二、语言在认识中的作用 388

三、语言和文字的产生与发展 395

一、个体意识和社会意识 403

第十章 意识的社会形式和意识内容的真理性 403

第一节 意识的社会形式 403

二、意识形式的产生及其特点 405

第二节 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作用 413

一、意识形式的相对独立性 414

二、意识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相互转化 417

三、意识对存在反作用的实现过程 421

第三节 意识内容的真理性 426

一、真理和谬误 426

二、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 433

三、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实践标准 437

第四节 非自觉意识现象 440

一、潜意识 441

二、梦 447

三、异常精神状态 454

后记 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