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中国文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宋贵仑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020018068
  • 页数:308 页
图书介绍:

序 龚育之 1

上篇 毛泽东与中国文艺 3

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协会 3

一、党中央领导下的第一个全国性文艺团体 3

二、毛泽东对文艺界的第一次讲话 4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的标志 5

毛泽东与鲁迅之一:关于《论鲁迅》等 7

一、四十四年后正式公开发表的文稿 7

三、毛泽东对鲁迅的高度评价 9

二、毛泽东关于鲁迅的唯一专论 9

四、毛泽东对鲁迅著作的珍视 11

五、毛泽东也评论过鲁迅的一些不足 12

毛泽东与鲁迅之二:毛、鲁研究中的一段历史公案 13

一、三起三落的“论战” 13

1、“战火”初起 13

2、三年之后又演“续曲” 14

3、十年之后旧事重提 14

二、肯定者的依据 15

1、周作人生前回忆说 15

3、赵丹生前回忆说 16

2、贺树生前回忆说 16

三、否认者的理由 17

1、所谓“周作人生前谈话”,不可思议 17

2、所谓“贺树生前回忆”,不足为据 17

3、所谓“毛泽东同赵丹谈过见鲁迅一事”,完全是虚构 17

4、据茅盾、许广平、周海婴文字记载,鲁迅说他没见过毛泽东 18

5、据冯雪峰、胡乔木说,毛泽东曾明确对他们说过没见过鲁迅 18

四、个人评说 19

1、并非小题大作 19

2、不能不说是学风问题 19

3、冷静分析“毛泽东热” 20

毛泽东与“鲁艺” 21

一、创立“鲁艺” 21

二、“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 22

三、尚待考证和未经本人订正的几次讲话 24

毛泽东与“两结合”创作方法 26

一、“两结合”思想由来已久 26

二、“两结合”口号的明确提出 27

三、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独到见解 27

1、中国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五四”开始、从鲁迅开始 27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最好的、但不是唯一的创作方法,只能提倡、不能强迫 28

毛泽东与延安街头诗运动组织者之一——萧三 30

一、同乡、同学、诗友 30

二、支持萧三搞街头诗 32

毛泽东与延安文艺家们 35

一、与文艺家们广泛接触 35

二、广泛征求文艺家意见,为《讲话》做准备 35

毛泽东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 38

一、全国文艺界的空前盛会 38

二、本应作为新起点 39

一、到底是什么时间、为哪里题词? 42

毛泽东与“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 42

二、一个反复论述的观点 43

毛泽东与“双百”方针 45

一、“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45

二、“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 45

三、“在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46

四、“这是一个基本性的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 46

毛泽东与中国历史上的民主文学 48

一、“人民性”、“民主性”、“人民文化”和“对待人民的态度” 48

二、对中国民主文学作品的评价 50

一、把《红楼梦》当历史读 55

毛泽东与《红楼梦》 55

二、对“红学”作历史的评价 62

毛泽东与使用模特儿风波 67

一、“四清”中风波乍起 67

二、“文革”初风波又起 68

毛泽东与《创业》 70

一、邀请眼科大夫一起看《创业》 70

二、一个反复写了几遍的批示 71

毛泽东与韩愈、李商隐研究 72

一、以诗会友、与专家谈诗论词 72

二、对李商隐诗的特殊喜爱 73

三、对韩愈诗的深刻见解和客观评价 74

四、与刘大杰教授的交往 75

中篇 毛泽东著作与毛泽东文艺思想 79

全面·深入·翔实——《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编选和注释的特色 79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集中体现——介绍《毛泽东论文艺》(增订本) 84

一、增订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84

二、关于新发表的十五篇文稿 87

三、毛泽东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 97

1、文艺工作的方向是为人民大众服务 98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100

3、提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104

4、统一战线同时是艺术的指导方向 105

为人民服务,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根本点和基本点——关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09

一、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观点,是毛泽东文艺理论的根本点 111

二、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观点理解“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这一口号 112

三、“为人民大众服务”仍然是我们的原则 114

四、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现实紧迫性 115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搞好文化建设——关于《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 120

一、仅次于经济建设的是文化建设 121

二、文化工作不能不有广泛的统一战线 123

三、文化工作要从群众的需要出发,要尊重群众的意愿 125

努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从《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谈起 126

一、艺术离不了民族的历史发展 126

二、还是要多样化为好 129

三、创造中国的现代文艺 131

下篇 毛泽东与毛泽东文艺思想 139

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三个高峰 139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以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艺运动相结合的探索: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中国文艺协会成立 152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艺运动结合的发端——“五四”新文化运动 152

毛泽东文艺思想体系的创立 152

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艺结合的重大步骤——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 153

3、革命文艺与革命群众、革命战争紧密结合的先导——革命根据地的文艺运动 154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开始形成:从《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发表到《新民主主义论》发表 155

1、毛泽东《在中国文艺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讲演》发表 156

2、围绕创办“鲁艺”所进行的文艺思想建设 156

3、《新民主主义论》的发表 163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达到成熟的代表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 164

四、《讲话》之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丰富、发展及曲折 172

1、延安“抢救”运动的失误对文艺界的影响 172

2、与文艺家交往的密切和《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等文献的发表 173

3、解放区的旧剧改革与“无害类”的提法 176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建国以后的发展与曲折 178

一、建国初期的探索:从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到1956年中央关于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178

1、《中共中央给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贺电》发表 178

2、“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提出与建国初期的戏曲改革 180

3、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83

4、第二次全国文代会和周恩来在大会上的报告 185

5、《〈红楼梦〉研究》批判与胡风冤案 188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从“双百”方针提出到“文化大革命”爆发 191

1、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 191

2、反右派扩大化和文艺“大跃进” 196

3、对“左”的文艺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纠正和“文艺八条” 200

4、错误的文艺批判的再起和毛泽东对文艺工作的两个批示 207

三、“文化大革命”和中国文艺的浩劫 210

1、“文化大革命”首先从文艺打开缺口 210

2、文艺界是“文化大革命”的重灾区 212

3、文艺政策的调整 215

毛泽东文艺思想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 217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高峰的主要标志: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的发表 218

二、“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口号的确立 222

三、学习、宣传、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新起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24

四、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225

五、《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27

六、《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文艺的若干意见》 229

七、江泽民发表《团结奋斗,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讲话 232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36

一、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237

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239

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来繁荣文艺和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指导思想 240

四、建立广泛的文艺工作统一战线 241

五、加强和改善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 243

六、加快和深化文艺体制改革 245

毛泽东面面观——答《德育报》记者问 248

一、不了解一点毛泽东,就不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248

二、要从集哲学家、政治家、诗人于一身的内在气质上把握毛泽东 249

三、毛泽东的政治著作充满了哲学思想,他的哲学著作实际上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哲学总结 250

四、毛泽东是一位极富诗人气质的政治领袖 252

五、作为政治家,他常常把文艺作品当社会历史读 253

六、如果说鲁迅的语言是咖啡,毛泽东的语言就是香茶 255

七、毛泽东文艺理论,就总体而言,不是创作技巧的学问,而是文艺政策思想和艺术哲学的理论 257

九、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同毛泽东理论与实践是继承、纠正和发展的关系 259

八、纪念不是怀旧,而是为了今天前进和未来发展 259

附篇 263

毛泽东文艺理论与实践大事记 263

一、吸收与选择时期(1893年12月——1920年夏) 263

二、实践与运用时期(1920年夏——1936年10月) 264

三、理论形成时期(1936年11月——1942年5月) 265

四、丰富发展时期(1942年6月——1949年6月) 270

五、新的探索时期(1949年7月——1956年8月) 274

六、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时期(1956年9月——1966年4月) 282

七、“文革”错误时期(1966年5月——1976年9月) 301

后记 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