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出生名门望族 1
一、生在民族落伍时代 2
在清朝衰微环境里 2
目睹西方侵略危害 4
“开放”的广东 8
二、世代为官的家族 12
官宦人家 12
康氏世系族谱 14
“延香老屋”的宠儿 16
三、勤奋向学的少年 18
正统的家学 18
在“澹如楼”博览 20
读《瀛寰志略》 22
第二章 青年时代 27
一、拜师礼山草堂 28
名师朱九江 28
三年苦读 30
善于独立思考 33
潜心佛典 36
二、在西樵山白云洞 36
知己张鼎华 38
忧患天下之志 40
三、初游香港 43
香港见闻 43
西学的启迪 45
重读《海国图志》 47
应试归途 50
四、饱览“十里洋场” 50
大购西书译本 52
吸取西学营养 54
第三章 关心祖国的命运 58
一、改变缠足陋俗 59
妇女裹足习俗 59
创办“不裹足会” 61
破旧引起风波 63
《人类公理》 65
二、始著《人类公理》 65
《实理公法全书》 67
人道主义哲学 69
三、由古文学派到今文学派 73
“汉学”与“宋学” 73
“古文”与“今文” 75
公羊三世说 77
四、“救世”思想的形成 80
“进化论”世界观 80
“以救世为心” 82
转言张之洞 85
五、《上清帝第一书》 88
顺天府乡试 88
“变成法、通下情、慎左右” 90
在“七树堂” 93
第四章 在万木草堂讲学 100
长兴学舍的学子 101
一、开堂长兴里 101
特殊的考试 102
别开生面的讲学 104
二、“万木草堂”的维新志士 106
移居“万木草堂” 106
名师出高徒 108
师生情谊深 114
德、智、体和谐发展 116
三、《长兴学记》 116
教学内容的改革 119
学术政治相结合 121
四、倡新学,树新风 124
教育救国 124
兴办女学 126
良好的校风 128
第五章 维新理论著作 134
一、《新学伪经考》 135
思想来源问题 135
对古文经典的考订 138
变法维新的理论依据 141
二、《孔子改制考》 143
塑造孔子新形象 143
托古改制思想 145
“火山大喷火” 148
三、《春秋董氏学》 151
借用董仲舒的学说 151
改制思想和民主思想 154
《春秋》是为政的准则 156
四、维新思想体系的形成和成熟 159
庞杂的思想体系 159
把思想付诸于行动 161
维新思想的成熟 164
第六章 赴桂林讲学 170
一、讲学桂林景风阁 171
两次桂林之行 171
扶植维新人才 173
生动的讲学 175
尊孔子为改制宗师 177
二、《桂学答问》 177
指导读书门径 179
热心提倡西学 182
三、建立“圣学会” 185
“以尊孔教救中国为宗旨” 185
尊孔教为国教的尝试 187
创报刊,办学堂 190
龙隐岩前的纪念 192
四、游览桂林山水 192
陶醉奇山丽水之中 194
诗兴大发的游客 196
第七章 高举爱国救亡旗帜 203
一、公车上书 204
举业的坎坷 204
忧国忧民的激愤 206
《上清帝第二书》 208
《殿试策》的政见 215
锲而不舍再进言 219
二、《上清帝第三书》 219
军事改革方案 220
“求人才、慎左右、通下情” 222
三、《上清帝第四书》 226
去弊求新、变法图强 226
速下变法决心 227
提出改革措施 230
久负盛名的会馆 234
四、沸腾的南海会馆 234
维新志士聚集地 235
出自南海会馆的奏折 237
第八章 走在维新运动前列 242
一、组织“强学会” 243
北京“强学会” 243
上海“强学会” 246
各地的学会 248
初名《万国公报》 253
二、创办《中外纪闻》 253
《中外纪闻》 254
各地办学报 255
三、新学热潮 263
废科举,兴学堂 263
以新学为主 265
新学与旧学之争 267
第九章 争取帝党支持 271
一、《上清帝第五书》 272
“保种”救亡的设想 272
重述变法方略 274
联英日以拒德俄 277
二、总理衙门问话 281
首受朝官举荐 281
西花厅舌战顽臣 282
为保国会奔走 285
为达宫禁寻贤臣 289
三、与帝师翁同?交往 289
帝党魁首的垂注 291
维新派与帝党结合 293
四、《上清帝第六书》 296
促皇帝早定国是 296
“立制度局总其纲” 298
可借款以举庶政 301
五、进呈《俄彼得变政记》 304
《上清帝第七书》 304
力主“以君权变法” 306
“以俄彼得之心为心法” 308
六、进呈《日本变政考》 312
译纂经过与进呈时间 312
体例与各卷概览 315
“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 318
第十章 在“百日维新”中 325
一、推动光绪帝明定国是 326
变法为救亡 326
敦促光绪帝 328
拉开“百日维新”序幕 331
二、变法总设计师 334
接受光绪帝召见 334
不断进呈新政建议 338
寓意新政谕旨中 341
三、受命督办《时务报》 345
《时务报》之缘起 345
《时务报》馆的分歧 347
拟改《时务报》为官报 350
四、维新派上台 354
恳请皇上御门誓众 354
进呈《波兰分灭记》 357
擢用军机四卿 361
五、关于《戊戌奏稿》 365
《戊戌奏稿》与《杰士上书汇录》 365
《戊戌奏稿》之改篡要点 369
《戊戌奏稿》改篡的原因 373
第十一章 戊戌政变 380
守旧顽臣阻挠新政 381
一、新旧党斗争 381
慈禧太后口蜜腹剑 384
新旧党矛盾空前激化 387
二、戊戌政变前后 393
兵围颐和园的救急策 393
慈禧太后发动政变 397
苦心所诣付东流 401
“合邦”建议的破灭 404
三、争取外国人救援 404
乘“重庆号”南下 407
吴淞口外脱离魔掌 408
四、变法成败的评说 413
缺乏土壤的改革之花 413
在沉静中掀起波澜 416
遭受清廷的缉杀 419
第十二章 流亡海外的岁月 425
客居日本的最初日子 426
一、拒绝与孙中山合作 426
和孙中山的早期关系 428
拒绝联合革命党人 431
二、充任保皇会长 434
为勤王求救“哭秦廷” 434
成立“保救大清光绪皇帝会” 438
忠君救国走遍五洲 440
三、利用“自立军”起兵勤王 444
在“己亥建储”中 444
“自立军”与庚子勤王 446
策划两广勤王 449
四、周游世界 452
环球的旅游生活 452
观光访古拜伟人 454
“尝百草”以救中国 456
第十三章 著述《大同书》 462
大同思想的形成和渊源 463
一、思想渊源与成书年代 463
写作过程与成书年代 465
刊布情况与手稿的发现 467
二、《大同书》概览 470
《大同书》内容要览 470
《大同书》与中外文化交流 473
《大同书》的否定观 475
三、大同世界的原则种种 479
以“公产”为核心的经济原则 479
以“公政府”为中枢的政治原则 481
以“平等”为要旨的社会原则 483
四、《大同书》的评价 487
大同社会的性质 487
《大同书》的历史价值 489
《大同书》的消极和局限 492
第十四章 与革命派论战 496
庚子年后对革命派态度 497
一、发表《辨革命书》 497
保皇会内部的革命倾向 499
“只可行立宪不可行革命” 502
二、受革命派章太炎的抨击 506
早期与章太炎的关系 506
初遭章太炎的批驳 508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510
攘夺革命派的海外阵地 513
三、“保皇”与“革命”水火不容 513
以报刊与革命派对垒 515
对“君主立宪”誓志不渝 518
四、“帝国宪政会” 522
响应清政府“预备立宪” 522
保皇会初易“国民宪政会” 524
定名“帝国宪政会” 526
第十五章 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复辟活动 532
一、诋毁辛亥革命 533
身在东瀛心系华夏风云 533
谋“虚君共和”代“民主共和” 535
主编《不忍》杂志 538
二、“孔教会”会长 541
早年对孔教会的设想 541
民元后在孔教运动中 543
关于孔教的论争 545
三、誓不与袁世凯同流合污 549
拒绝袁世凯的邀请 549
反对袁世凯卖国 551
参与策划“倒袁之役” 553
四、在丁巳复辟逆流中 557
策划复辟 557
“弼德院副院长” 559
效忠清朝末帝 562
第十六章 晚年的生活 567
一、漫游神州大地 568
寄情山水之间 568
“一生好入名山游” 570
古都留足音 573
二、老有所为 577
创办“述农公司” 577
撰著《新济南记》 579
讲学“天游学院” 582
三、家庭生活与个人爱好 585
终生六做新郎官 585
安居颐养四处筑屋 587
多才多艺伴终生 590
四、天游化人病逝青岛 593
信天命与封建迷信 593
七十寿辰与死亡之谜 594
化人升天身后事 597
附录 600
大事年表 600
参考书目 616
后记 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