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PDF下载

  • 购买积分:1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苏厚重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06505061
  • 页数:489 页
图书介绍:干部教材:本书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哲学基础以及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等问题。同时对西方的一些哲学流派也进行了客观的评介。

绪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

三、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的历史发展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8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对象和作用 10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14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16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16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0

第一编 辩证唯物主义总论 25

第一章 物质和意识 25

第一节 世界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 25

一、世界统一于物质 25

二、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32

三、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36

四、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42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44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45

一、意识的起源 46

二、意识的本质 49

三、意识的作用 55

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59

第二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62

第一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62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62

二、世界的无限发展 65

三、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68

第二节 对立统一规律 73

一、对立和统一 73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83

三、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91

第三节 质量互变规律 97

一、质、量、度 97

二、量变和质变 103

三、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的统一 108

第四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110

一、肯定和否定 110

二、否定之否定 115

三、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19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24

第一节 现象和本质 124

一、现象和本质的含义 124

二、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 126

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129

第二节 个别和一般 130

一、个别和一般的含义 130

二、个别和一般的辩证关系 131

三、个别和一般的相结合、领导和群众相结合 133

一、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35

第三节 内容和形式 135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36

三、坚持内容和形式的辩证统一 139

第四节 全局和局部 140

一、全局和局部的含义 140

二、全局和局部的辩证关系 141

三、统筹兼顾,抓住重点 143

第五节 原因和结果 144

一、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44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46

三、找出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是作好工作的重要条件 149

一、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50

第六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50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51

三、透过偶然,掌握必然 155

第七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56

一、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56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58

三、避免坏的可能性,争取好的前途 159

第二编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历史观、认识论 163

第四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63

第一节 自然观的历史发展 163

一、古代朴素的自然观 164

二、近代形而上学的自然观 168

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72

第二节 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77

一、自然界是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 177

二、自然界是永恒发展的过程 182

三、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发展 193

第三节 现代自然科学中的一般方法论 198

一、控制论方法 200

二、信息方法 206

三、系统方法 211

第五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219

第一节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219

一、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19

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24

三、人类社会是有规律的客观过程 228

第二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31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31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236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39

第三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242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42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246

三、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250

第四节 阶级 国家 革命 252

一、阶级和阶级斗争 252

二、国家的实质和职能 256

三、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 259

四、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 260

第五节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62

一、社会意识的构成 262

二、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64

三、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269

第六节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3

一、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273

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6

三、群众和领袖的辩证关系 280

第六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85

第一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85

一、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285

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288

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289

第二节 认识和实践 292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92

二、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298

第三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300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301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305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307

第四节 科学的思维方法 312

一、归纳和演绎 312

二、分析和综合 316

三、抽象和具体 319

四、历史和逻辑 322

一、客观真理 327

第五节 真理 327

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332

三、实践在检验认识的真理性中的作用 340

四、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党的思想路线 345

第三编 辩证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实践 351

第七章 社会主义社会的辩证发展 351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351

一、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发展过程 351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若干问题 354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 357

一、社会发展动力与社会矛盾 35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动力 359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361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364

第三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式 366

一、社会的自发发展与自觉发展 366

二、社会主义是社会自觉发展的开端 369

三、社会主义社会主观因素作用的增长 371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道路 373

一、社会形态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73

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375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77

第一节 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81

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 381

第八章 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81

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86

一、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含义 386

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88

三、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地位 390

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 392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395

一、什么是生活方主式 395

二、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特点 397

三、努力创造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 400

一、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04

第一节 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 404

第九章 共产主义与人类解放 404

二、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的一致性 407

三、共产主义是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的新时代 410

第二节 共产主义事业与社会主义新人 413

一、社会发展与人的活动 413

二、共产主义实现的条件 416

三、社会主义新人的素质 418

第三节 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423

一、人类从必然中争取自由的活动 423

二、人类历史的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 424

三、共产主义是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428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 433

第一节 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和演变 433

第十章 现代西方哲学的概况 433

第四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思潮的基本态度 433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演变 435

第二节 现代西方哲学的主要思潮 442

一、科学主义 443

二、人本主义 445

三、现代宗教哲学 446

四、西方马克思主义 448

第三节 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源和基本特征 451

一、现代西方哲学的社会历史根源 451

二、现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根源 456

三、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特征 459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 463

第十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态度 463

一、在世界观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464

二、在认识论方面的根本对立 465

三、在辩证法问题上的根本对立 468

四、在历史观方面的根本对立 471

第二节 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474

一、现代西方哲学在西方哲学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474

二、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意义 477

第三节 研究现代西方哲学的基本原则 481

一、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 482

二、坚持阶级分析方法 483

三、坚持历史的分析和逻辑的分析的统一 486

四、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