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识义》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姜春华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5
  • ISBN:14119·1740
  • 页数:209 页
图书介绍:附作者谈《伤寒论》的论文3篇.

一、概论 1

(一)《伤寒论》的作者 1

(二)《伤寒论》书名及卷数 2

二、总纲 4

(一)阳病阴病 4

(二)寒热真假 5

三、太阳篇 6

(一)太阳病 6

1.太阳中风 8

2.太阳伤寒 10

3.太阳温病 11

(二)传经与不传经 13

(三)桂枝汤证 15

(四)桂枝不适宜证 19

1.桂枝不中与证 19

2.桂枝汤不可与证 20

3.服桂枝汤吐证 20

(五)桂枝汤类方 20

1.桂枝加葛根汤证 20

2.桂枝加杏朴汤证 21

3.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2

4.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23

5.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24

6.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 24

7.桂枝加桂汤证 25

8.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 25

9.桂枝去芍药汤证 25

10.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 26

11.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 26

12.桂枝甘草汤证 27

(六)麻黄汤证 27

(七)麻黄汤不适应证 28

1.尺中脉迟 28

2.误下尺中脉微 29

3.胃家寒 29

4.咽喉干燥 30

5.淋家 30

6.疮家 30

7.衄血 30

8.亡血家 31

9.汗家 31

(八)麻黄汤类方 31

1.麻杏石甘汤证 31

2.大青龙汤之适应与禁忌 33

3.小青龙汤证 35

(九)葛根汤类 36

1.葛根汤证 36

2.葛根芩连汤 37

3.葛根半夏汤 38

(十)表里证一般治疗规律 38

1.表未解不可下 38

2.从小便辨表里,头痛不大便用下法,头痛表不解用汗法 40

3.用解表而表不解,仍可用解表 41

4.太阳自衄者愈 41

5.太阳阳重衄血用麻黄,未发汗而致衄血亦用麻黄,若头痛则用桂枝 42

6.太阳脉微弱无阳者不可汗 43

7.先表或先里不可倒 43

8.阳病阴脉急救其里 43

9.表和里未知者可下 43

10.先和后下法 44

(十一)汗吐下火迫、水灌后变证治法 44

1.太阳病服桂枝反烦治法 44

2.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后治法 45

3.太阳病服桂枝汤及汗下后小便不利治法 45

4.汗后身疼,脉迟,恶寒治法 46

5.发汗后恶寒为虚,不恶寒而热为实 46

6.过汗胃干,少少与水 47

7.过汗致耳聋心悸 48

8.汗后饮水多致喘,水灌亦喘 48

9.太阳病发汗后,漏不止治法 48

10.汗后心下悸,脐下悸,腹胀满之治法 49

11.太阳病,下后利不止,喘而汗出治法 50

12.误下后,身重、心悸、脉微,须表里实,自汗而愈 51

13.汗下后烦躁治法 51

14.发汗致胃冷呕吐 51

15.发汗复下、致表里俱虚 52

16.太阳下后、其气上冲治法 52

17.太阳下后、脉促胸满治法 53

18.太阳病下后微恶寒治法 53

19.下后发汗致内外俱虚治法 53

20.太阳下后、利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治法 54

21.下后,有身疼、清谷不止者,救里;清便自调者,救表 54

22.太阳病下后变症多端 55

23.汗吐下后,久而成痿 55

24.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 55

25.太阳病,误发汗,致表里俱虚 55

26.汗、吐、下后,致身振振摇 56

27.下后,腹满内烦治法 57

28.吐后内烦 58

29.吐后致呕吐不能食 58

30.太阳忌冷水灌潠 59

31.太阳忌用火攻,误用则可见?语,烦躁、惊狂、发黄、便血、吐血、重痹等 59

32.结胸之成因证治 61

33.小结胸之痞治 66

34.藏结之证治 67

大陷胸丸证 68

十枣汤证 68

大陷胸汤证 68

三物小陷胸汤证 70

35.痞证之成因及其证治 70

(十二)阴阳俱虚难治,自和者自愈 73

1.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吐下 73

2.误治而阴阳自和者,可自愈 73

(十三)方随证变,不效再变 74

1.阳微则扶阳,阴不足则养阴,以救其逆 74

2.利不止用理中,不效用赤石脂禹余粮汤,不效则利小便 75

3.先建中汤,后柴胡汤 76

(十四)误治后,原证不变,仍用原证方 76

(十五)阳证阴证之鉴别 77

(十六)从小便辨表里蓄血津液 77

1.小便利,大便当硬 77

2.发狂而小便利为瘀血在里,小便不利则为无瘀血 77

(十七)可下证 79

1.自吐下而胸痛便溏与调胃承气汤 79

2.自利内实可下 80

(十八)风湿证 80

风湿证治 80

(十九)蓄水证 81

1.五苓散证与茯苓甘草汤之区别 81

2.五苓散证 82

3.茯苓甘草汤证 83

4.猪苓汤证 83

5.文蛤散 84

(廿) 里虚证 84

1.心中悸烦 84

2.脉结代,心动悸 85

3.脉沉身疼当救里 85

4.小建中汤证 85

(廿一)蓄血证 86

1.桃核承气汤证 86

2.抵当汤证 86

3.抵当丸证 87

四、少阳篇 88

(一)少阳证 88

(二)少阳来路 89

(三)少阳欲解脉证 89

(四)少阳不可汗、吐、下 89

(五)小柴胡汤证 89

(六)小柴胡辨证 93

(七)大柴胡汤证 94

(八)柴胡类方证 95

1.柴胡加芒硝 95

2.柴胡桂枝汤证 95

3.柴胡桂枝干姜汤证 96

4.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96

(九)热入血室 97

五、阳明篇 98

(一)阳明病 98

(二)阳明成因 100

(三)阳明治法 101

1.清法 102

(1)白虎证治 102

(2)白虎加人参汤证 103

(3)栀子豉汤证 104

2.下法 106

(1)小承气汤证 106

(2)调胃承气汤证 109

(3)大承气汤证 110

(四)试探可否用下法 115

(五)急下证 116

(六)燥屎辨证 116

1.重发汗,小便少,知大便硬 116

2.多汗胃燥则大便硬 117

3.有燥屎证 117

4.从能食、不能食,辨有无燥屎 118

5.小便利,屎定硬 118

6.用承气辨证 118

(七)辨表里、虚实、寒热 119

1.?语属实,郑声属虚 119

2.脉沉喘满为在里 119

3.胃冷,则大便初硬后溏 119

4.胃冷攻其热必哕 120

5.胃冷 120

6.无汗如虫行皮中,为久虚 120

(八)辨可否发汗攻下 120

1.脉实宜下,脉浮宜汗 120

2.里实发汗,津越便难,久则?语 121

3.有恶寒可汗 121

4.脉浮无汗而喘,可汗 122

5.三阳合病,不可汗下 122

6.有恶寒发热脉浮紧之表证,虽腹满微喘,不可下 122

7.呕多不可攻 122

8.心下硬满不可攻 123

9.面合赤色不可攻 123

10.提示大便初硬后溏不可下 123

11.津液内竭,虽便硬不可攻 124

(九)阳明不可利小便 124

(十)辨阳明死证 124

(十一)衄血先兆 125

(十二)发黄证因治法 125

1.欲作谷疸脉证 126

2.小便不利将发黄疸 126

3.瘀热在里发黄 126

4.寒湿发黄 127

茵陈蒿汤证 127

栀子檗皮汤证 128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证 128

(十三)热入血室 129

(十四)蓄血证 129

(十五)可下证 129

1.自极吐下而胸痛、便溏,与调胃承气汤 130

2.自利内实可下 130

3.瘀血宜下 130

(十六)合病并病治法 131

1.太阳少阳并病,不可发汗,不可下,可兼解,可刺 131

2.太阳阳明合病者下利治法,但呕治法,喘而胸满治法 133

3.阳明与少阳合病 134

4.三阳合病 134

5.太阳与少阳合病 134

黄芩汤证 13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135

六、太阴篇 136

(一)太阴病 136

(二)太阳来路 137

(三)太阴欲愈脉 137

(四)从小便利不利辨发黄与否 138

(五)太阴治法 138

1.脉浮可汗 138

2.自利不渴为藏寒,宜温 138

3.胃弱当行大黄宜减 139

桂枝加芍药汤证 139

桂枝加大黄汤证 139

七、少阴篇 140

(一)少阴病 140

(二)少阴欲愈之证 141

(三)少阴便血先兆 141

(四)少阴,火劫发汗,致小便难,?语 142

(五)少阴利止,手足温者可治,为阳未亡 142

(六)少阴不治证 143

(七)少阴可汗证 144

(八)少阴可下证 145

(九)少阴可吐,不可吐辨 145

(十)少阴不可汗下证 146

(十一)少阴里寒证 147

1.附子汤证 147

2.桃花汤证 147

3.吴茱萸汤证 148

4.白通汤证 149

5.白通汤加猪胆汗汤证 149

6.真武汤证 149

7.通脉四逆汤证 150

8.四逆汤证 150

(十二)少阴热证 151

1.黄连阿胶汤证 151

2.四逆散证 152

3.猪苓汤证 152

(十三)少阴表里同治证 153

1.麻黄细辛附子汤证 153

2.麻黄甘草附子汤证 153

(十四)少阴咽痛、声不出治法 153

八、厥阴篇 156

(一)厥阴病 156

(二)厥之意义 157

(三)厥热胜复 158

(四)先厥后热利自止,见厥复利 158

(五)厥逆下利,唾脓血与便脓血 158

1.先厥后热与下利、咽痛、便脓血之辨证 158

2.厥逆下部脉不至,泄利、唾脓血 159

(六)厥深热深,厥微热微 159

(七)厥少热多为欲愈,厥多热少为病进 160

(八)里热证 160

(九)里寒证 160

1.四逆汤证 160

2.通脉四逆汤证 161

3.当归四逆汤证 161

4.当归四逆汤加吴茱萸生姜汤证 162

5.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162

6.吴茱萸汤证 163

(十)除中证 163

(十一)藏厥蛔厥证 164

(十二)冷结膀胱证 164

(十三)便脓血证治 165

白头翁汤证 166

(十四)厥阴死证 166

(十五)厥阴欲愈证 168

(十六)可不可汗吐下证 169

1.四逆不可下 169

2.有燥屎宜下 169

3.下利不可攻表 170

4.邪在胸中可吐之 170

5.脉迟不可彻其热 170

6.伤寒哕而腹满者.可利 170

7.厥逆可灸 171

8.先里后表 171

(十七)误治后果,汗吐下致胃虚冷作哕 171

(十八)下利诊断 171

1.转气下趋知欲利 171

2.利欲愈不愈辨证 172

(十九)蓄水证 173

茯苓甘草汤方 173

参考书 173

附录 175

一、怎样学习《伤寒论》 175

二、千古疑案话厥阴 181

三、《伤寒论》六经若干问题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