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1
序二 3
概述 3
祝《泽普县志》出版(代序) 5
凡例 6
大事记 9
第一编 地理 41
第一章 建置 41
第一节 建置沿革 41
第二节 行政区划 42
第三节 乡镇简况 47
第四节 驻县单位 55
第五节 部分地名简释 57
第二章 自然地理 57
第一节 地质 57
第二节 地貌 57
第三节 气候 59
第四节 水文 65
第五节 土壤 67
第六节 植被 68
第七节 动物 69
第八节 主要灾害 70
第三章 人口 72
第一节 人口变化 72
第三节 人口构成 74
第二节 人口分布 74
第四节 人口控制 75
第二编 经济 83
第一章 生产关系变革 83
第一节 农村封建土地所有制 83
第二节 减租反霸与土地改革 84
第三节 农业合作化 88
第四节 人民公社化 89
第五节 推行生产责任制 91
第二章 农业 93
第六节 对手工业和私营商业的改造 93
第一节 土地资源 94
第二节 农业分区及作物布局 96
第三节 种植业结构 97
第四节 作物品种 100
第五节 农业技术 103
第六节 农田基本建设 105
第七节 生产实绩 106
第八节 机构设置 117
第三章 农业机具 118
第一节 农机具演变 118
第二节 农机具类型 121
第三节 农机具管理 122
第四章 园艺 123
第一节 果品 123
第二节 瓜类 128
第三节 蔬菜 133
第五章 林业 139
第一节 主要树种 140
第二节 采种育苗 142
第三节 植树造林 144
第四节 林木管护 146
第五节 造林效益 147
第六节 机构设置 148
第六章 畜牧业 149
第一节 草场资源 150
第二节 家畜品种 151
第三节 品种改良与牧业技术推广 152
第四节 畜病防治 152
第五节 生产实绩 154
第六节 机构设置 157
第七章 副业 157
第一节 蚕桑 157
第二节 养鸡 158
第三节 养鱼 159
第四节 养蜂 159
第八章 水利 160
第五节 采药 160
第一节 工程建设 161
第二节 水能利用 163
第三节 防洪 164
第四节 水政管理 167
第五节 机构设置 168
第九章 电力 168
第一节 柴油发电 168
第二节 水电 169
第三节 电力管理 171
第十章 工业 172
第一节 私营手工业 172
第二节 县属工业 177
第十一章 乡镇企业 186
第一节 沿革 186
第二节 产品产量 188
第三节 重点企业 188
第一节 交通 193
第十二章 交通邮电 193
第二节 邮电 197
第十三章 商业 200
第一节 私营商业 201
第二节 国营商业 205
第三节 供销合作商业 209
第四节 集市贸易 213
第五节 物资 222
第六节 外贸 224
第七节 饮食服务行业 227
第八节 机构沿革 230
第十四章 粮食 230
第一节 粮油购销 230
第二节 粮油调拨 236
第三节 粮油仓储 237
第四节 粮油加工 239
第五节 机构沿革 239
第一节 民国时期税收概况 240
第十五章 税务 240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税收 241
第三节 税制改革 242
第四节 税收减免 243
第五节 税务机构 244
第十六章 财政 245
第一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管理 245
第二节 财政收入 246
第三节 财政支出 249
第四节 财政自给率 251
第五节 地方机动财力 251
第六节 机构沿革 253
第十七章 金融 253
第一节 货币流通 253
第二节 信贷 255
第三节 储蓄 255
第四节 债券发行 258
第十八章 城乡建设 259
第五节 机构沿革 259
第一节 县城建设 260
第二节 乡村建设 262
第三节 建筑队伍 263
第十九章 经济管理 266
第一节 计划 266
第二节 统计 272
第三节 物价 273
第四节 标准计量 277
第五节 工商管理 278
第六节 审计 281
附录 282
第三编 政治 291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泽普县地方组织 291
第一节 组织建设 291
第二节 党员代表大会 298
第三节 党员教育 300
第四节 宣传工作 301
第五节 纪律检查 302
第六节 统一战线 303
第一节 建立人民政权 304
第二节 抗美援朝 304
第二章 解放后重大政事纪略 304
第三节 三反运动 305
第四节 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05
第五节 党内整风和反右派斗争 306
第六节 精简机构下放干部 307
第七节 大跃进 307
第九节 点上社教 308
第八节 反右倾 308
第十节 文化大革命 309
第十一节 农业学大寨运动 310
第十二节 揭、批、查 310
第十三节 改正错划右派 311
第十四节 平反冤假错案 311
第十五节 “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 312
第十六节 民族团结教育 314
第一节 组织活动 315
第三章 中国国民党泽普县党部 315
第二节 民国时期的重要事件记略 316
第四章 民国县议会 318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18
第二节 议会活动 318
第五章 县人民代表大会 319
第一节 历届人代会 319
第二节 县人大常委会 322
第三节 选举 324
第二节 民国26年至民国33年县政府 326
第六章 民国时期泽普县政府 326
第一节 民国10年至民国25年县政府 326
第三节 民国33年至民国38年县政府 327
第七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人民政府 328
第一节 泽普县人民政府 328
第二节 泽普县革命委员会 329
第三节 主要政绩 331
第二节 历届委员会 332
第一节 机构设置 332
第八章 人民政协 332
第三节 主要活动 333
第九章 群众团体 334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团体 334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群众团体 336
第十章 劳动人事 340
第一节 干部管理 340
第二节 招工、用工 341
第三节 工资奖金 342
第四节 职工福利 344
第十一章 民政 345
第一节 赈济 345
第二节 拥军优属 346
第三节 复转退伍军人安置 346
第四节 灾民安置 347
第十二章 政法 347
第一节 公安 347
第二节 检察 349
第四节 司法行政 350
第三节 审判 350
第四编 军事 356
第一章 机构设置 356
第一节 人民武装部 357
第二节 人民武装委员会 358
第二章 民兵建设 359
第一节 组织建设 359
第三节 民兵实绩 360
第二节 民兵训练 360
第四节 民兵代表大会 361
第三章 兵役 362
第四章 驻军 363
第五章 黑水营之战 363
第一节 扎营经过 363
第二节 民众助战 364
第三节 坚持三月 364
第五节 黑水营之战的诗文 365
第四节 获援突围 365
第六章 蒲犁民族军攻占泽普 371
第一节 首攻县城 371
第二节 进占泽普 372
第五编 文化 375
第一章 教育 375
第一节 经堂教育 375
第二节 小学教育 377
第三节 中学教育 381
第四节 幼儿教育 385
第五节 业余教育 386
第六节 教师队伍培训 387
第七节 教育经费 388
第八节 主要学校简介 389
第九节 先进教师、模范班主任名录 391
第十节 教育管理机构 393
第二章 科学技术 393
第一节 科普活动 393
第二节 科技成果 394
第三节 科技队伍 398
第四节 科技机构 399
第三章 文化艺术 399
第一节 群众文化 400
第二节 电影放映 402
第三节 图书发行 402
第四节 民间文学 404
第五节 民间艺术 407
第六节 文化机构 409
第七节 档案 410
第四章 广播、新闻、电视 411
第一节 广播 411
第二节 新闻 412
第三节 电视 412
第五章 卫生 412
第一节 卫生队伍 413
第二节 医疗 413
第三节 药品供应 415
第四节 爱国卫生运动 416
第五节 地方病传染病防治 417
第六节 妇幼保健 418
第七节 医疗制度 419
第八节 机构设置 419
第六章 体育 419
第一节 民国时期体育活动 419
第二节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体育活动 420
第一节 民族分布 425
第六编 社会 425
第一章 民族 425
第二节 维吾尔、塔吉克、汉、回等族概况 426
第三节 民族关系 428
第二章 宗教 429
第一节 伊斯兰教传入 429
第二节 伊斯兰教派别 430
第三节 清真寺 430
第四节 麻扎 431
第一节 民俗习惯 432
第三章 民俗 432
第二节 泽普县少数民族人名 434
第三节 移风易俗 434
第四章 社会风尚 435
第五章 人民生活 442
第一节 农民生活 442
第二节 职工生活 443
第一章 人物传 447
第七编 人物 447
第二章 人物表 467
附录 473
历史资料 473
有关编写《泽普县志》文件 475
《泽普县志》编纂审验人员名录 479
后记 481
表格索引 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