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极地考察航线海洋气象研究》PDF下载

  • 购买积分:1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魏文良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海洋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8
  • ISBN:9787502770198
  • 页数:234 页
图书介绍:本书系统地总结和整理了我国20多年来极地科学考察航线的海洋和气象资料。

第一篇 极地考察航区气候背景 3

第1章 航区气象概况 3

1.1 航区盛行风向 3

1.1.1 太平洋航区盛行风向 3

1.1.2 印度洋航区盛行风向 4

1.1.3 北极航区盛行风向 6

1.2 航区平均风速 7

1.2.1 太平洋和印度洋航区月平均风速 7

1.2.2 北极航区月平均风速 9

1.3 海雾 10

1.3.1 太平洋和印度洋航区海雾分布 10

1.3.2 北极航区海雾分布 12

1.4 热带气旋 12

1.4.1 热带气旋等级划分 12

1.4.2 热带气旋分布概况 13

1.4.3 考察航区热带气旋生成频数 14

1.4.4 热带气旋移动路径 19

1.4.5 热带气旋移动速度 24

第2章 航区海洋概况 25

2.1 航区海浪 25

2.1.1 浪向分布 25

2.1.2 波高分布 32

2.2 海流 36

2.2.1 大洋表层海流分布 36

2.2.2 大洋海流属性 37

2.2.3 大洋海流流速 39

第二篇 极地考察航线回顾 43

第3章 极地考察航线海洋气象保障 43

3.1 极地考察航线气象保障 43

3.1.1 早期气象工作 43

3.1.2 气象工作的发展 45

3.2 卫星云图的应用 46

3.2.1 卫星气象资料的接收 47

3.2.2 高分辨率云图的应用 49

第4章 极地考察航线 56

4.1 极地考察主要航线概况 56

4.2 最佳航线的选择 59

4.2.1 南极考察最佳航线 59

4.2.2 北极考察最佳航线 60

第三篇 极地考察航线海洋气象研究 63

第5章 热带风暴 63

5.1 热带风暴的生消变化 64

5.1.1 热带风暴生成与低空急流关系 65

5.1.2 热带风暴生成与越赤道气流 67

5.1.3 高空层结温湿场分析 68

5.1.4 涡度场分析 69

5.1.5 风的垂直切变场分析 70

5.2 热带风暴路径及预报 71

5.2.1 热带风暴路径分类 71

5.2.2 地转基本气流的计算 73

5.2.3 对地转近似的误差讨论 74

第6章 南半球气旋 76

6.1 气旋的生成及变化 76

6.1.1 国际地球物理年前后研究 76

6.2 西风带气旋 78

6.2.1 气旋的分布 78

6.2.2 气旋强度与移动 79

6.3 气旋对船只航行的影响 81

第7章 极地气候特征 83

7.1 中山站气候特征 83

7.1.1 中山站风向、风速 83

7.1.2 中山站气温 85

7.1.3 相对湿度 87

7.1.4 气压 88

7.2 西南极长城站气候特征 89

7.2.1 长城站风向、风速 89

7.2.2 长城站气温 91

7.2.3 相对湿度 91

7.2.4 气压 94

7.3 东南极大风天气 95

7.3.1 极地气旋型 95

7.3.2 南高北低型 96

7.3.3 东高西低阻塞型 96

7.3.4 锋面云系扰动型 98

7.4 西南极大风天气 98

7.4.1 单一气旋型 100

7.4.2 北高南低型 101

7.4.3 南高北低型 102

7.4.4 东高西低型 104

7.4.5 西高东南低型 105

7.4.6 西南极地区大风天气预报 107

7.5 南极雪暴天气 108

7.5.1 东南极雪暴天气特征 108

7.5.2 西南极雪暴天气特征 113

第8章 南极下降风 119

8.1 南极下降风的分布特征 119

8.1.1 下降风的基本特征 119

8.1.2 冰穹A至中山站风要素特征 120

8.2 下降风的分类与生消 126

8.2.1 下降风的分类 126

8.2.2 下降风的生消 126

第9章 极地海雾 128

9.1 南极海雾 128

9.1.1 西南极海雾特征 128

9.1.2 海雾与风的关系 132

9.1.3 海雾与湿度的关系 133

9.1.4 温度的垂直分布 135

9.1.5 海雾与海表面温度的关系 135

9.1.6 形成海雾的天气形势 136

9.2 北极海雾 142

9.2.1 平流雾 142

9.2.2 蒸发雾 145

9.2.3 辐射雾 146

9.2.4 北冰洋与大气的热通量交换 147

9.2.5 北冰洋大气向海洋输送的动量通量 148

9.2.6 北冰洋蒸发雾状态下海气热交换的感热通量 148

9.2.7 北冰洋海气热交换的潜热通量 149

第10章 极地海冰 150

10.1 南极海冰 150

10.1.1 南极海冰的变化特征 150

10.2 北极海冰 159

10.2.1 北极海冰分布特征 159

10.2.2 北极海冰的区划 160

10.2.3 北极海冰的季节变化特征 161

10.2.4 北极海冰的长期变动 162

10.3 极地海冰数值模拟 164

第四篇 极地考察航线天气和海况 169

第11章 南极考察 169

11.1 首次南极考察 169

11.1.1 上海—北太平洋 169

11.1.2 南太平洋—乌斯怀亚(阿根廷) 171

11.1.3 乌斯怀亚—长城站 171

11.1.4 长城站—蓬塔阿雷纳斯(智利) 172

11.1.5 蓬塔阿雷纳斯—上海 172

11.2 第3次南极考察 172

11.2.1 青岛—蓬塔阿雷纳斯 172

11.2.2 蓬塔阿雷纳斯—长城站 174

11.2.3 长城站—好望角 174

11.2.4 好望角—青岛 174

11.3 第5次南极考察 175

11.3.1 青岛—霍巴特 175

11.3.2 霍巴特—普里兹湾 175

11.3.3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77

11.3.4 弗里曼特尔—青岛 177

11.4 第6次南极考察 178

11.4.1 青岛—智利航线 178

11.4.2 智利—长城站航线 180

11.4.3 长城站—中山站航线 180

11.4.4 中山站—澳大利亚 180

11.4.5 澳大利亚—青岛 181

11.5 第7次南极考察 181

11.5.1 青岛—弗里曼特尔 181

11.5.2 弗里曼特尔—中山站 181

11.5.3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83

11.5.4 弗里曼特尔—青岛 183

11.6 第8次南极考察 183

11.6.1 青岛—澳大利亚东海岸—霍巴特 185

11.6.2 霍巴特市—中山站 185

11.6.3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85

11.6.4 弗里曼特尔—青岛 186

11.7 第9次南极考察 186

11.7.1 青岛—惠灵顿(新西兰) 186

11.7.2 惠灵顿—长城站 188

11.7.3 长城站—中山站 188

11.7.4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89

11.7.5 弗里曼特尔—(经上海)返回青岛 190

11.8 第11次南极考察 190

11.8.1 上海—霍巴特 192

11.8.2 霍巴特—中山站 192

11.8.3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92

11.8.4 弗里曼特尔—上海 193

11.9 第12次南极考察 193

11.9.1 上海—克赖斯特彻奇 193

11.9.2 克赖斯特彻奇—长城站 195

11.9.3 长城站—蓬塔阿雷纳斯(智利) 195

11.9.4 蓬塔阿雷纳斯—上海 195

11.10 第13次南极考察 195

11.10.1 上海—弗里曼特尔 197

11.10.2 弗里曼特尔—中山站 197

11.10.3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198

11.10.4 弗里曼特尔—上海 198

11.11 第14次南极考察 198

11.11.1 上海—克赖斯特彻奇 198

11.11.2 克赖斯特彻奇—长城站 200

11.11.3 长城站—中山站 200

11.11.4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200

11.11.5 弗里曼特尔—上海 201

11.12 第15次南极考察 201

11.12.1 上海—弗里曼特尔 201

11.12.2 弗里曼特尔—中山站 201

11.12.3 中山站—霍巴特 203

11.12.4 霍巴特—上海 203

11.13 第16次南极考察 204

11.13.1 上海—弗里曼特尔 204

11.13.2 弗里曼特尔—中山站 204

11.13.3 中山站—长城站 204

11.13.4 长城站—中山站 206

11.13.5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206

11.13.6 弗里曼特尔—上海 206

11.14 第18次南极考察 207

11.14.1 上海—新西兰 207

11.14.2 新西兰—长城站 207

11.14.3 长城站—中山站 209

11.14.4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209

11.14.5 弗里曼特尔—上海 209

11.15 第19次南极考察 209

11.15.1 上海—克赖斯特彻奇 211

11.15.2 克赖斯特彻奇—长城站 211

11.15.3 长城站—中山站 212

11.15.4 中山站—弗里曼特尔 213

11.15.5 弗里曼特尔—上海 213

第12章 北极考察 214

12.1 首次北极考察 214

12.1.1 上海—西北太平洋 214

12.1.2 白令海—北极 216

12.1.3 北极—白令海 216

12.1.4 西北太平洋—上海 216

12.2 第2次北极考察 217

12.2.1 上海—北太平洋 217

12.2.2 白令海—北极 219

12.2.3 北极—白令海 219

12.2.4 西北太平洋—上海 220

附录1 南极考察15个航次风速大于或等于18m/s(8级以上大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21

附录2 第2次北极考察风速大于或等于18m/s(8级以上大风)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25

附录3 南极考察15个航次能见度不超过1km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25

附录4 北极考察2个航次能见度不超过1km发生的时间和地点 229

附录5 南极考察航线气象观测起止日期及观测时间一览表 230

附录6 北极考察航线气象观测起止日期及观测时间一览表 231

附录7 中国南极考察15个航次考察航线简表 231

附录8 中国北极考察2个航次考察航线简表 232

附录9 “极地”号、“雪龙”号、“向阳红10”号科学考察船简介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