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概念和定义 1
保持被调整量的恒定(恒值)——最重要调整任务之一 1
程序调整系统和跟踪调整系统的任务 3
作用的分类 4
自动调整系统的主要形式 6
自动调整系统的典型结构图 30
具有扰动的作用的复合系统的优点 44
调整系统的主要工作状态 45
第二章 自动调整系统的动态方程和静态方程 45
对恒值系统在稳态中的要求 48
在稳态中对跟踪系统和程序系统的要求 51
关于扰动(或控制)作用变动规律的假设 52
在过渡状态中对系统的要求 59
自动调整系统的数学表示问题 61
在偏差很小的情况下检验稳定性和研究过渡过程时,调整系统的动态方程的组织特点 62
调整系统的自由度的数目 68
调整系统的检波特性(方向作用) 70
具有不同物理性质的元件的动态方程之间的比拟 70
惯性环节的主要类型 71
在闭合状态中的系统的动态方程 81
组织系统动态方程的实例及其系数的确定 82
系统元件的静态方程和整个系统的静态方程 89
从线性化动态方程中所得出的静态方程的图示法 90
使调整系统的差值特性曲线的分析式确定法大为简化的辅助定理 91
第三章 自动调整系统的稳定性 93
用分析微分方程系数的方法来检验调整系统的稳定性 93
占尔维茨的稳定性鉴定法 95
改变调整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98
具有炭柱电阻的电压调整系统的稳定性 101
维施聂格拉德斯基二参数平面上的稳定性曲线 104
方向自动调整系统的稳定性(举例) 106
幅相特性曲线法 108
幅相特性曲线和元件的导纳 110
幅相特性曲线和导纳的关系 112
矢量(简谐函数的)的微分和积分 113
元件并联和串联时的导纳 115
方程和结构图的关系。多回路结构图的等效转变法 116
调整系统在开断和闭合状态中的导纳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18
具有ВЭИ型调整器的系统的导纳(举例) 121
频率特性曲线的主要形式和相互关系 124
幅相特性曲线法。利用特性曲线Yp(P)的稳定性鉴定法(纳伊克维斯特鉴定法) 127
调整系统的幅相特性曲线Yp(jω)的分析计算法 128
调整作用导数的软性反馈作用的物理意义 131
幅相特性曲线Yp(jω)的某些特性 132
利用特性曲线Zз(jω)或Yз(jω)的А.В.米哈伊洛夫稳定性鉴定法 133
多回路系统“条件”稳定性的概念 139
获得幅相特性曲线的试验方法 140
第四章 自动调整系统的稳态 143
绪论 143
调整系统稳态部分误差的两种主要形式 143
跟踪系统中跟踪误差和稳定性的关系 144
恒值系统的差值性和稳定性的关系 152
单回路和双回路系统的折衷调准的必要性。三回路结构图 155
系统在稳态中的准确性的主要指标:准确度S和差值系数γ 157
提高准确度S和扰动的硬性反馈系数l0对于恒值系统差值特性曲线的形状的影响 160
调整规律的选择和计及稳态要求的反馈系数计算法 160
具有一个没有稳态误差的状态的系统的调整极限计算法 168
具有两个没有稳态误差状态的系统的调整极限计算法 173
具有三个没有稳态误差的状态的系统的调整极限计算法 174
调整系统一个元件的特性曲线根据其余元件给定特性曲线及其十字形排列法的图解(反导法) 179
一般形式和数字形式的稳态研究及А.В.米哈伊洛夫光电补偿器的误差分析(举例) 181
一般形式表示的稳态准确度的两种质量研究方法的比较 197
消除和任意改变稳态误差的方法 204
绪论 205
稳定过渡过程的质量的研究法 205
第五章 自动调整系统的非稳定状态 205
特性方程的根在复数平面上的分布鉴定法 208
调整过程动态质量的积分鉴定法 213
指标S—?мин(△n)和指标7—I2的应用范围 218
幅相特性曲线在稳定调整系统中的最佳形状 219
利用强化装置或主要扰动导数调整法求减低和消除由主要扰动作用的变动所引起的过渡误差 223
函数Σз(t)的实验选择 225
扰动反馈系数的选择和系统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之间的关系 230
误差的稳态过渡部分的改变方法与消除方法之间的类似性 231
参考文献 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