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
第一章 清朝末年近代财政思想的发端 21
第一节 清末财政思想近代化的动因 21
一、财政危机的加剧与财政应对之策 21
二、经济结构转轨与财政思想转型 22
三、政治改革展开与财政观念嬗变 23
四、中外学术、文化、思想的交流与财政视野的扩展 24
五、教育兴革与财政理论人才之成长 29
六、知识体系转型与现代财政学的展开 33
第二节 清朝末年的公债思想 35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公债思想 35
二、梁启超的公债思想 43
第三节 清末西方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运用 54
一、西方预算制度的演进 55
二、19世纪末西方预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56
三、20世纪初西方预算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60
四、清末预算制度的现代化改革 67
第四节 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思想 72
一、前近代中国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72
二、清末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权思想之滥觞 74
第五节 税收改革思想 85
一、关于举办印花税的探讨 86
二、关于所得税的议论 93
三、关于遗产税的议论 94
第二章 民国初年(1912~1927年)的财政思想 95
第一节 财政制度与财政思想特点 95
一、财政制度的变迁 95
二、财政思想鸟瞰 98
第二节 理财政策思想 103
一、周学熙的理财思想 103
二、熊希龄的理财思想 110
三、梁士诒的理财思想 112
第三节 税收改革思想 118
一、关于所得税的议论 118
二、关于遗产税的探讨 122
三、关于印花税推行的议论 125
四、关于营业税与登录税的议论 130
五、关于通行税的争论 131
六、关于国家税与地方税划分的讨论 131
第四节 孙中山“节富助贫”的财税思想 133
一、“平均地权”中的财税思想 137
二、“节制资本”中的财税思想 140
第五节 陈焕章的《孔门理财学》 143
一、陈焕章其人其书 143
二、儒家理财思想的现代诠释:《孔门理财学》 148
第六节 马寅初、陈岱孙对美国地方财政的研究 152
一、马寅初的《纽约市的财政》 152
二、陈岱孙的《马萨诸塞州地方政府开支和人口密度的关系》 160
第七节 陈启修的《财政学总论》 165
一、财政、财政学、财政思想史论 167
二、财务行政秩序论 169
三、公共经费论 172
四、公共收入论 173
五、收支适合论 176
六、地方财政论 176
第八节 民国初年的财政史研究:以贾士毅为中心 178
一、财政史研究的近代转型 178
二、贾士毅的财政史研究 180
第三章 国民政府前期(1927~1937年)的财政思想 184
第一节 财政制度特点与财政思想概观 184
一、财政制度特点 184
二、财政思想概观 203
第二节 尹文敬的《财政学》 206
一、财政、财政学、财政思想史论 208
二、支出论 209
三、收入论 211
四、公债论 213
五、预决算论 214
六、战时财政论 215
第三节 李权时的《财政学原理》 216
一、财政、财政学、财政学说史论 220
二、岁出论 222
三、预决算论 224
四、岁入论 225
五、公债论 229
第四节 何廉、李锐的《财政学》 230
一、财政学与财政学说史论 232
二、支出论 232
三、收入论 235
四、租税论 236
五、公债论 237
六、财务行政与立法论 238
第五节 董修甲的市财政研究 238
一、中国市政问题的由来和市政学的兴起 238
二、董修甲的《市财政学纲要》 241
第六节 宋子文的财政思想 247
一、统一财政论 248
二、预算论 249
三、税制改革论 250
第七节 财政制度改革思想 251
一、卫挺生的财政制度改革思想 251
二、胡善恒等人对超然主计制度的批判 257
第四章 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的财政思想 260
第一节 战时财政体制确立与财政研究重点转型 260
一、战时财政体制的确立 260
二、财政研究重点的转型 266
第二节 战时财政论 268
一、尹文敬的《战时财政论》 269
二、蔡次薛的《各国战时财政政策》 276
三、马寅初、董修甲等人的战时财政论 281
四、孔祥熙的战时财政思想 284
第三节 自治财政论 290
一、朱博能的《地方财政学》和《县财政问题》 291
二、刘善述的《自治财政论》 299
三、彭雨新的《县地方财政》 301
附录 姚庆三等人对凯恩斯财政理论的评述 305
第五章 国民政府后期(1945~1949年)的财政思想 310
第一节 财税体制的演变与财政思想概况 310
一、财税体制的演变 310
二、财政思想概观 312
第二节 关于国有股减持的讨论 313
一、国民政府时期国有经济发展及民营化问题概论 313
二、国有股减持的争论 324
三、国有股减持效果评析 329
第三节 曹国卿的《财政学》 331
一、财政学论 332
二、公共支出论 333
三、公共收入论 334
四、公债论 334
五、财务行政论 334
第四节 马寅初的《财政学与中国财政——理论与现实》 335
一、超然主计与联综组织论 338
二、中国税制与赋税体系论 339
三、赋税各论 341
四、征实与专卖论 344
五、公债论 345
六、地方财政论 346
七、税制改革论 348
主要参考文献 350
后记 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