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的巴比伦塔 3
引论 3
一、本体之辨 8
(一)“存在”的绝对 8
(二)“是”的区分 17
(三)“实体”成为主词 34
二、主体之辨 51
(一)“我”的词性分析 56
(二)“我”与“思”的缺口 60
(三)“思”的纯思性、对象性与反思性 69
【题注】节选说明 78
汉语言的能说与应说 81
表现与揭示--作为事件与文献之中介的记忆及其文字化的权限 94
卢曼的现象学方法:偶在性的模态演化 122
《禁止与引诱》前言:语式,漂浮的建筑物 147
《语言空间》前言:海潮日新,海滩依旧 156
尺度与参照--关于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的问答二则 162
痛苦、智慧、信仰 185
《创伤记忆》“引论” 195
《渎神的节日》第二版跋:蒙哀的记忆 223
“自由”为什么中断了?--纪念“五四” 235
读施米特《政治的概念》 241
附:《把割伤手的刀包扎起来》 260
论“宽恕”--儒学伦理的“忠恕”与基督教伦理的“救赎” 267
现代性理论的检测与防御 325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326
(一)作为事实的“现代性危机” 326
(二)作为理论的“现代性两难” 339
二、“偶在论”的检测与防御 355
(一)可以后设的检测手段 356
(二)必须前置的防御机制 368
三、小结 409
后记 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