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1
第一章 农家学子 1
塘下小村 1
发蒙 3
南汇“一高” 5
从“水产”到“河海” 7
第二章 五四青年 10
“自我”觉醒 10
在“五四”浪潮中 15
向光明的地方摸索 21
“做一个小卒” 29
第三章 投身新文学运动 38
趋向文学 38
在大洋彼岸 44
早年文艺观 50
《旅途》和《青春的梦》 59
第四章 入党前后 71
到重庆 71
《南鸿》周刊 76
“我要加入CP!” 83
在乐益女中 85
第五章 留学莫斯科 93
到苏联去 93
莫斯科中山大学 95
红色教授学院 103
反对“立三路线” 107
第六章 六届四中全会以后 117
回国 117
批判取消派 119
在“左”倾的歧路上 130
“歌特”的反“左”文章 138
第七章 在红色的国土上 150
初到中央苏区 150
逐步挣脱“左”的桎梏 158
与博古的分歧 167
关于战略大转移的社论 181
第八章 转折关头 190
同毛泽东走在一起 190
遵义会议 198
在党中央“负总责” 206
会理会议前后 219
一、四方面军会师 233
第九章 从会合到分离 233
芦花——沙窝——毛儿盖 239
危急时刻 249
找到了落脚点 254
第十章 大变动的前夜 260
初到陕北 260
主持瓦窑堡会议 276
支持东征 281
指导白区工作 289
联合东北军 298
为了实现三大主力会师 308
第十一章 西安事变前后 322
统一战线策略的发展 322
确定“逼蒋抗日”方针 333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344
西安之行 350
迎接全国抗战的到来 364
第十二章 跨入新阶段 364
国共谈判 374
洛川会议前后 383
反对王明右倾投降主义 398
批判张国焘 407
在六届六中全会上 411
第十三章 主管宣传和干部教育 426
党内职责的变动 426
延安马列学院 432
编著革命史教材和出版马列著作 447
论青年修养和党的建设 455
宣传鼓动提纲和文化工作政策 462
“还帐”与“补课” 476
第十四章 整风前后 476
陕北、晋西北调查 483
出发归来 493
总结历史经验 498
在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504
第十五章 在东北 512
从延安到哈尔滨 512
宁安蹲点 517
建设战略后方——合江 523
探索经济建设基本方针 545
在辽东省委 556
第十六章 外交十年(上) 582
准备到联合国去 582
就任驻苏大使 587
巡视驻东欧六国使馆 593
关心国内经济建设 597
出席日内瓦会议 606
第十七章 外交十年(下) 618
外交部常务副部长 618
致力外交战线基础建设 623
改进对驻外使馆的领导 627
对国际问题和外交政策的卓越见解 630
第十八章 庐山风云 645
忧虑与沉思 645
会上的分歧 655
七月二十一日发言 663
蒙冤 673
第十九章 特约研究员 689
罢官以后 689
香山审稿会 696
集市贸易意见书 703
读书笔记 712
第二十章 动乱年代 733
风暴袭来 733
“六十一人案” 740
从“监护”到“遣送” 744
肇庆文稿 752
第二十一章 最后的脚印 768
到无锡落户 768
在重病中 775
冰冷的葬仪 779
历史的回声 782
后记 786
附录:张闻天生平简表 7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