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儒学百科全书》PDF下载

  • 购买积分:2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中国孔子基金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500057202
  • 页数:1018 页
图书介绍: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创立于春秋末期,独尊于汉代之后,在中国古代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对塑造中华民族的形象、熔铸中华民族的精神,起到了融通、凝聚的作用,并且影响到当代。本书是全面、系统、客观介绍儒学知识的大型学术工具书。它以科研、教学人员及大学文化程度的广大群众为读者对象。全书约220万字、1866个条目,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儒学通论,包括释儒、儒学经典、儒家哲学思想、儒家宗教观、儒家伦理思想、儒家政治思想、儒家经济思想、儒家军事思想、儒家社会思想、儒家教育思想、儒家史学思想、儒家文艺思想、儒家美学思想、儒家科技思想、儒学与其他学派、儒学在海外的传播等。第二部分为历代儒学,主要介绍儒家学派在历代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使用的概念和提出的命题。

儒学 1

条目分类目录 1

意境说 91 7

儒 11

【儒学通论】 11

[释儒] 11

儒术 12

儒家 13

儒生 16

儒教 17

[儒学经典] 18

六经 18

《周易》 20

《诗》 21

《书》 24

《礼》 25

《乐》 27

《春秋》 28

五经(见六经) 29

四书 29

经学流派 31

今古文学 33

章句注疏之学 35

训诂考据之学 36

义理之学 36

经世之学 38

儒家哲学思想 40

天命观 43

天人观 45

太极观 48

阴阳观 50

道器观 52

理气观 54

心物观 56

心理观 58

体用观 60

相反相成说 62

变化日新说 64

中庸说 65

同异观 67

动静观 68

常变观 70

思学论 72

格致论 73

知行观 74

名实论 76

人道观 78

生死观 80

淑世论 81

元气论 83

道统论 84

内圣外王说 85

儒家宗教观 88

尊天敬祖说 90

鬼神观 92

祭祀观 94

卜筮观 95

神道设教说 97

儒家伦理思想 99

人伦说 102

纲常说 105

仁论 107

礼论 109

仁义论 112

忠孝论 115

四德说 117

心性观 118

性情观 120

理欲观 121

义利观 124

义命观 126

苦乐观 127

荣辱观 128

气节论 129

中和说 131

经权说 132

省身说 134

践履说 135

诚心说 137

人性论 139

君子论 141

圣人论 143

儒家政治思想 146

德政说 148

仁政说 150

贵民说 153

养民说 155

富民说 156

教民说 158

君道论 159

举贤说 161

纳谏说 162

出处进退说 163

诛伐说 164

王霸论 165

华夷论 167

修身为本论 168

忧患意识 170

儒家经济思想 172

重农论 173

分田制禄说 175

井田说 176

限田说 177

轻徭薄赋说 179

扶商惠工说 180

开源节流说 181

均平说 182

儒家军事思想 185

禁暴除害说 187

用兵附民说 188

仁者无敌说 189

人和说 189

先礼后兵说 191

兵贵伐谋说 192

合群论 194

[儒家社会思想] 194

劳心劳力说 195

和一不争说 196

宗法观 197

五服九族说 199

婚嫁观 201

朋友观 203

家国观 204

四海一家说 206

大同说 207

儒家教育思想 210

有教无类说 212

因材施教说 213

学以成才说 214

变化气质说 216

明伦说 217

学校论 219

师道论 220

尊师重道 223

教学相长 223

学以致用说 224

学而优则仕 225

儒家史学思想 227

通变说 229

三才说 230

损益说 231

因革说 232

变古说 233

托古说 233

尊古说 233

疑古说 234

道不变说 234

循环说 235

儒家文艺思想 237

载道说 239

言志说 242

教化说 244

情理观 246

情景观 248

德艺观 250

才法观 252

赋比兴说 254

文气说 256

通变说 257

讽谕刺美说 259

移风易俗说 260

陶冶性情说 261

儒家美学思想 263

尽善尽美论 265

文质观 266

象意观 268

虚实观 269

刚柔观 270

雅俗观 271

中和为美说 272

比德说 273

感兴说 275

儒家科技思想 277

儒学与科学 278

生化原理 280

循环原理 281

感应原理 282

象数原理 283

象类论 284

实验论 286

物理学 287

数学 288

格致学 289

天工开物说 290

制器尚象说 291

莫破 292

儒学与道家 293

[儒学与其他学派] 293

儒家与墨家 293

儒学与法家 296

儒学与阴阳家 297

儒学与佛学 299

儒学与玄学 299

儒学与道教 302

儒释道合流 304

儒学与基督教 306

儒学与伊斯兰教 308

儒学与民间宗教 309

儒学在朝鲜 312

[儒学在海外的传播] 312

儒学在越南 314

儒学在日本 317

儒学在东南亚 319

儒学在欧美 321

禹 327

【历代儒学】 327

[儒学渊源] 327

尧 327

舜 327

周公旦 328

汤 328

周文王 328

周武王 328

宗法 329

六艺 330

封建 330

天 331

惟命不于常 332

受天永命 332

敬天保民 332

惟德是辅 332

天视自我民视 332

八卦 333

洪范九畴 333

五行 333

占筮 334

六十四卦 334

和同之辨 335

职竞由人 335

周礼尽在鲁 335

礼坏乐崩 335

学在四夷 335

天道远人道迩 335

先秦儒学 337

孔学 340

荀学 341

孟学 341

孔子 343

儒家八派 343

儒墨显学 343

命 348

《论语》 348

敬鬼神而远之 349

仁 350

忠恕 351

礼 35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忠恕) 352

己欲达而达人(见忠恕) 352

克己复礼 353

忠信孝悌 354

和为贵 354

乡原 355

智仁勇 355

温良恭俭让 355

杀身成仁(见仁) 355

中庸 356

性习 357

义利 357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358

文质 358

尽善尽美 358

思无邪 358

有教无类 359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359

兴观群怨 359

为己之学 360

温故知新 360

生知学知 360

为政以德 361

学思 36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361

富而后教 362

正名 362

孔门弟子 363

圣人 363

四毋 363

宰我 364

冉伯牛 364

子路 364

闵子骞 364

颜回 365

冉有 365

冉雍 365

曾参 366

子贡 366

子夏 366

子游 366

孟子 367

有若 367

子张 367

《孟子》 370

尽心知性知天 371

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371

性命 372

万物皆备于我 372

立命 372

四端 373

仁义礼智 373

大体小体 374

良知良能 374

大丈夫 375

浩然之气 375

舍生取义 375

性善 376

人皆可以为尧舜 376

人伦 377

天爵人爵 377

仁政 378

亲亲仁民爱物 378

民贵君轻 378

井田 379

不忍人之心 379

王道霸道 380

得民心者得天下 380

以意逆志 381

法先王 381

充实之谓美 382

理义悦心 382

知人论世 382

荀子 383

《劝学》 385

《荀子》 385

《礼论》(荀子) 386

《天论》(荀子) 386

《正名》 386

《解蔽》 386

《性恶》 386

明于天人之分 387

《乐论》(荀子) 387

《王制》(荀子) 387

天行有常 387

天官意物 387

隆礼 388

制天命而用之 388

心有征知 388

知不若行 388

乐肃庄则民齐 389

乐合同礼别异 389

美善相乐 389

化性起伪 390

性恶 390

圣王 391

人最为天下贵 391

明分使群 391

王者富民 392

有治人无治法 392

强本节用 392

解蔽 393

善用兵者善附民(见用兵附民说) 393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93

法后王 393

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394

制名以指实 394

从道不从君 394

积善成圣 394

节欲 394

《仪礼》 395

善为易者不占 395

《周礼》 396

《国语》 397

《春秋公羊传》 398

《春秋左氏传》 398

《春秋榖梁传》 398

拨乱反正 399

大一统 399

《彖》 400

《易传》 400

十翼 400

《系辞》 401

《象》 401

《文言》 401

《杂卦》 402

《说卦》 402

《序卦》 402

四象 403

太极 403

两仪 403

阴阳不测之谓神 404

乾健坤顺 404

一阴一阳之谓道 404

居安思危 405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405

生生之谓易 405

三才之道 406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406

尚中 406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407

天文人文 407

乾元坤元 407

乾卦四德 408

几与神 408

继善成性(见一阴一阳之谓道) 408

开物成务 408

汤武革命 409

太和 409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409

穷理尽性 409

文明以健 410

大衍之数 410

天地之数 410

立象尽意 410

《中庸》 411

情见乎辞 411

时中 412

天命之谓性 412

中和 412

治天下有九经 413

执其两端用其中 413

君子诚之为贵 413

至诚 413

自诚明自明诚 413

赞天地之化育 413

《大学》 414

三知三行 414

学问思辨行 414

道并行而不相悖 414

尊德性道问学 414

亲民 415

明明德 415

诚意正心 416

止于至善 416

致知在格物 416

《乐记》 417

修齐治平 417

修身为本 417

慎独 417

絜矩之道 417

乐以象德 418

乐本于心 418

声音之道与政通 418

《孝经》 419

乐者天地之和 419

声音乐 419

《尔雅》 420

秦汉儒学 421

经学 423

【总论】 423

古文经学 424

今文经学 424

师法家法 425

博士 425

古今文之争 426

齐学鲁学 426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27

熹平石经 427

焚书坑儒 427

石渠阁会议 428

盐铁会议 428

汉易 429

白虎观会议 429

【经学】 429

[《易》学] 429

施雠 430

丁宽 430

孟喜 430

费直 431

梁丘贺 431

京房 431

《京氏易传》 431

卦气 432

荀爽 432

《周易注》(荀爽) 432

《焦氏易林》 432

《周易郑注》 432

互体说 433

乾坤升降说 433

爻辰说 434

卦变说 434

八宫说 434

纳甲说 434

五行生成说 434

《韩诗外传》 435

占候术 435

[《诗》学] 435

辕固生 435

申培 435

韩婴 435

情志 436

毛公 436

《毛诗序》 436

《毛诗郑笺》 436

正变 437

诗有六义 437

四始 437

美刺 437

《今文尚书》 438

[《书》学] 438

伏生 438

欧阳生 438

大小夏侯 438

孔安国 438

后苍 439

《古文尚书》 439

《尚书大传》 439

《尚书郑注》 439

[《礼》学] 439

《小戴礼记》(见《礼记》) 449 440

戴德 440

《大戴礼记》 440

戴圣 440

《礼记》 440

《曲礼》 441

《檀弓》 441

《王制》(《礼记》) 442

《月令》 442

阴阳争胜 442

九宫 443

《礼运》 443

大同小康 444

天下为公 444

人者天地之心也 445

《礼器》 445

《郊特牲》 445

《大传》 446

《学记》 446

《祭义》 446

《经解》 447

温柔敦厚 447

《哀公问》 448

《坊记》 448

《表记》 448

《礼记注》(郑玄) 449

杜子春 449

郑众 449

《周礼注》(郑玄) 449

《仪礼注》(郑玄) 449

郑兴 450

[《春秋》学] 450

[左氏学] 450

何休 451

服虔 451

[榖梁学] 451

瑕丘江公 451

[公羊学] 451

胡毋生 451

公孙弘 451

存三统 452

《春秋公羊解诂序》 452

三科九旨 452

张三世 452

赵岐 453

尊王攘夷 453

春秋言灾异 453

[《四书》学] 453

《鲁论》 453

《齐论》 453

《张侯论》 453

《论语注》(郑玄) 453

谶纬之学 454

《孟子章句》 454

《孟子注疏》(赵岐) 454

易纬 455

《乾凿度》 456

书纬 457

太易 457

春秋纬 458

诗纬 458

礼纬 458

太极元气 459

图谶 459

《白虎通义》 460

八卦方位 460

天宫五帝 460

三纲六纪 461

三皇五帝 461

三教循环 461

五性六情 461

《五经异义》 462

[经学家] 462

贾逵 462

许慎 462

《说文解字》 463

郑玄 464

马融 464

陆贾 465

《六艺论》 465

蔡邕 465

【子学及其他】 465

贾谊 466

《新语》 466

叔孙通 466

董仲舒 467

《新书》 467

《过秦论》 467

《春秋繁露》 470

道之大原出于天 471

《天人三策》 471

天志 471

阳德阴刑 472

天人一类 472

谴告 472

符瑞 472

阴者阳之合 473

阳尊阴卑 473

性三品(董仲舒) 474

五行相生相胜 474

五德相生 474

更化 475

素王 475

三纲 476

三统三正 476

调均贫富 477

明道正谊不计功利 477

司马迁 478

限民名田 478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479

《史记·孔子世家》 479

《史记·太史公自序》 480

《史记·儒林列传》 480

《说苑》 481

《报任安书》 481

刘向 481

扬雄 482

《新序》 482

《洪范五行传论》 482

《列女传》 482

性善恶混 483

《法言》 483

道有因革 483

《七略》 484

心声心画 484

刘歆 484

桓谭 485

《三统历》 485

太极函三为一 485

王充 486

《新论》 486

班彪 486

命义 488

《论衡》 488

天人异体 488

人死不为鬼 488

齐世 489

实知 489

效验 489

疾虚妄 489

性有善有恶 489

《汉书·儒林传》 490

班固 490

张衡 491

班昭 491

《女诫》 491

崔寔 492

《灵宪》 492

王符 492

《潜夫论》 492

《申鉴》 493

《政论》 493

荀悦 493

应劭 494

仲长统 494

《昌言》 494

《伤寒论序》 495

《风俗通义序》 495

魏晋南北朝儒学 496

郑王之争 498

【总论】 498

南学 498

北学 498

正始石经 498

儒佛之争 499

儒玄之争(见儒学与玄学) 499

有无之辨 501

儒道之争 501

《周易注》(王肃) 502

言意之辨 502

【经学】 502

[《易》学] 502

《周易注》(虞翻) 502

无阴无阳为道 503

《周易注》(王弼) 503

韩康伯 503

《系辞注》 503

体神明理 503

六府三事 504

非忘象无以制象 504

《周易注》(干宝) 504

[《书》学] 504

《尚书王氏注》 504

伪《古文尚书传》 504

杜预 505

人心道心 505

梅赜 505

[《礼》学] 505

《周礼注》(王肃) 505

《礼记王氏注》 505

[《春秋》学] 505

范宁 506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 506

《春秋序》 506

《春秋释例》 506

《春秋》以记事 506

《论语集解》(何晏) 507

《春秋榖梁传集解》 507

《春秋榖梁传序》 507

[《四书》学] 507

何晏 507

《论语义疏》 508

郭象 508

《论语体略》 508

皇侃 508

曹丕 509

【子学及其他】 509

徐幹 509

《中论》 509

曹植 510

《典论·论文》 510

《圣证论》 511

《画赞序》 511

刘劭 511

王肃 511

阮籍 512

《孔子家语》 512

《孔丛子》 512

张辑 512

《广雅》(见张辑) 512 512

傅玄 513

《乐论》(阮籍) 513

《通易论》 513

裴秀 514

《傅子》 514

急商缓农 514

《论语释疑》 515

《禹贡地域图》 515

王弼 515

适变通爻 516

《周易略例》 516

乾坤用形 516

动息则静 516

太极为无 516

桓范 517

得意在忘象 517

执一统众 517

性其情 517

蒋济 517

《万机论》 517

欧阳建 518

《世要论》 518

杜恕 518

《体论》 518

《物理论》 519

《言尽意论》 519

袁准 519

《袁子正书》 519

杨泉 519

《崇有论》 520

刘徽 520

《九章算术注序》 520

裴頠 520

《尔雅注》(郭璞) 521

郭璞 521

《释疑论》 522

孙盛 522

《老聃非大圣论》 522

戴逵 522

刘峻 523

《放达为非道论》 523

何承天 523

《达性论》 523

《文心雕龙》 524

《辨命论》 524

刘勰 524

《宗经》 525

《原道》(刘勰) 525

《征圣》 525

《序志》 526

《神思》 526

《体性》 526

钟嵘 527

神思 527

风骨 527

情采 527

隐秀 527

滋味说 528

《诗品》 528

《雕虫论》 529

三义说 529

物感说 529

裴子野 529

贾思勰 530

萧统 530

《文选序》 530

《颜氏家训》 531

颜之推 531

读书在能行 532

《文章》 532

人伦重在三亲 532

治家贵俭 532

《刘子》 533

隋唐儒学 534

儒学与古文运动 536

【总论】 536

科举与明经 536

儒学与新乐府运动 537

《隋书·经籍志》 538

开成石经 538

蜀石经 538

九经 539

《隋书·儒林列传》 539

《旧唐书儒学列传》 539

《新唐书·儒学列传》 539

【经学】 539

《周易正义·孔疏》 540

《五经正义》 540

[《易》学] 540

孔颖达 540

形由道而立 541

《周易正义序》 541

《易》理备包有无 541

李鼎祚 542

无阴无阳谓之道 542

太极元气混而为一 542

崔憬 542

《周易探玄》 542

器体道用 542

《尚书正义·孔疏》 543

《周易集解》(李鼎祚) 543

[《诗》学] 543

《毛诗正义·孔疏》 543

《毛诗正义序》 543

[《书》学] 543

《礼记正义序》 544

《尚书正义序》 544

[《礼》学] 544

《礼记正义·孔疏》 544

《仪礼郑注·疏》 545

《周礼正义序》 545

贾公彦 545

《周礼郑注·疏》 545

《春秋榖梁传范注·疏》 546

[《春秋》学] 546

《春科左传正义·孔疏》 546

《春秋正义序》 546

徐彦 546

《春秋公羊传何注·疏》 546

杨士勋 546

《孝经注》 547

陆淳 547

《春秋集传纂例》 547

《春秋集传辨疑》 547

《春秋集传微旨》 547

[《孝经》学] 547

唐玄宗 547

《经典释文》 548

【子学及其他】 548

陆德明 548

王通 549

颜师古 549

《匡谬正俗》 549

《五行大义》 550

《中说》 550

萧吉 550

《史通》 551

吕才 551

刘知幾 551

疑古惑经 552

实录直书 552

《书断》 553

史有三长 553

吴兢 553

《贞观政要》 553

张怀瓘 553

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 554

杜佑 554

《通典》 554

柳冕 554

韩愈 555

《原道》(韩愈) 556

《进学解》 557

《原性》(韩愈) 557

天说 557

性三品(韩愈) 558

《师说》 558

道统 558

李翱 559

气盛言宜 559

修辞明道 559

不平则鸣 559

《复性书》 560

《论语笔解》 560

明觉则情无邪 561

诚者圣人之性 561

情由性而生 561

物至不应于物为致知 561

刘禹锡 562

理昧而言天 563

《天论》(刘禹锡) 563

天人交相胜 563

数存而势生 563

柳宗元 564

白居易 564

讽谕 564

《守道论》 566

《贞符》 566

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 567

《四维论》 567

《六逆论》 567

《天对》 567

《答刘禹锡天论书》 567

天道无功无作 568

力足者取乎人 568

天人不相预 568

天地本始惟元气存 568

《备急千金要方·总论》 569

文以明道 569

张彦远 569

《历代名画记》 569

宋代儒学 570

宋学 573

【总论】 573

通经取士 573

道学 574

理学 575

性理之学 575

功利之学 575

心学 578

濂学 579

象数之学 579

洛学 580

关学 580

闽学 581

浙学 582

蜀学 582

北宋五子 583

婺学 583

新学 583

朱陆之争 584

程门四弟子 584

《宋史·道学列传》 584

鹅湖之会 585

元祐党争 585

庆元党争 585

象山书院 586

四大书院 586

应天书院(见四大书院) 586

岳麓书院(见四大书院) 586

白鹿洞书院(见四大书院) 586

石鼓书院(见四大书院) 586

嵩阳书院 586

《苏氏易传》 587

【经学】 587

[《易》学] 587

《周易口义》(胡瑗) 587

《横渠先生易说》 587

《汉上易传》 588

《伊川易传》 588

《杨氏易传》 589

《周易本义》(朱熹) 589

《诚斋易传》 589

《书经集传》(蔡沈) 590

[《诗》学] 590

《毛诗本义》(欧阳修) 590

《诗集传》(朱熹) 590

[《书》学] 590

《孝经注疏》(邢昺) 591

[《礼》学] 591

《三礼图集注》(聂崇义) 591

[《春秋》学] 591

《春秋传说例》(刘敞) 591

《春秋传》(胡安国) 591

《春秋集注》(高闶) 591

[《孝经》学] 591

《四书章句集注》(朱熹) 592

[《四书》学] 592

《论语注疏》(邢昺) 592

范仲淹 593

《大学衍义》(真德秀) 593

【子学及其他】 593

邢昺 593

孙奭 593

孙复 59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94

李之才 595

《春秋尊王发微》 595

胡瑗 595

石介 595

《徂徕集》(见石介) 595

《本论》 596

欧阳修 596

李觏 597

《六一诗话》 597

礼义者胜佛之本 597

画意不画形 597

穷而后工 597

苏洵 598

《礼论》(李觏) 598

《易论》 598

乾卦四德义 598

权者反常 598

人非利不生 598

河图九 599

刘牧 599

《易数钩隐图》 599

邵雍 600

洛书十 600

《皇极经世》 601

四象定天地之体 602

先天学 602

后天学 602

一分为二 602

天地有终始 603

往来顺逆 603

元会运世 603

一元消长之数 603

周敦颐 604

以物观物 604

心为太极 604

《太极图说》 605

无极而太极 606

《通书》 606

陈襄 607

立人极 607

诚为百行之源 607

诚神几曰圣人 607

一实万分 607

乐声淡乐辞善 607

司马光 608

刘敞 608

《七经小传》 608

《温公疑孟》 609

《温公迂书》 609

张载 610

《正蒙》 611

《西铭》 612

《太和篇》 612

太虚即气则无无 613

凡象皆气 613

一物两体 614

太虚之气 614

见闻之知与德性所知 615

神化 615

大心 615

心统性情 616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616

学以变化气质 617

民胞物与 617

道学与政术不殊 617

王安石 618

井田得均平之道 618

为天地立心 618

《礼乐论》 619

五行谓之行 620

《原性》(王安石) 620

《洪范传》 620

《周官新义》 620

新故相除 621

耦中有耦 621

性生乎情 621

天变不足畏 621

沈括 622

形有真数 623

《梦溪笔谈》 623

程颢 624

物理有常有变 624

《定性书》 625

《识仁篇》 626

《论十事札子》 626

《论王霸札子》 626

天理 627

《河南程氏遗书》 627

天人本无二 628

仁二者与万物为一体 628

继天生理是为性善 628

无独必有对 629

只心便是天 629

器亦道道亦器 629

程颐 630

王者传圣人之心 630

《与吕大临论中书》 632

《颜子所好何学论》 632

所以阴阳者是道 633

《答杨时论西铭书》 633

《答张闳中书》 633

《河南程氏经说》 633

理一分殊 634

体用一源显微无间 634

真元之气 635

万物皆是一理 635

一本万殊 635

气有生灭 635

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 636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636

知先行后 636

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见存天理灭人欲) 637

性即理 637

性气不可偏论 637

义与利只是公与私 637

存天理灭人欲 637

苏轼 638

孔颜乐处 638

圣贤气象 638

孔门传授心法 638

作文害道 638

象立而阴阳隐 640

《东坡集》 640

性存乎心则伪之始 640

善者性之效 640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641

善立而道不见 641

寓意于物而不留意于物 641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 641

书必有神气骨肉血 641

陆佃 642

苏辙 642

吕大临 642

邵伯温 643

谢良佐 643

《上蔡语录》(见谢良佐) 643

杨时 643

《龟山集》(见杨时) 643

晁说之 644

《易学辨惑》 644

《观物内外篇解》 644

《岁寒堂诗话》 645

尹焞 645

朱震 645

李侗 645

张戒(见《岁寒堂诗话》) 645

胡宏 646

郑樵 646

《通志》 646

洪迈 647

《知言》(见胡宏) 647

王灼(见《碧鸡漫志》) 647

《碧鸡漫志》 647

朱熹 648

《容斋随笔》(见洪迈) 648

杨万里 648

《太极图解》 653

《论孟精义》 653

《近思录》 654

《伊洛渊源录》 654

《朱子语类》 655

《白鹿书院教规》 655

《四书或问》 655

理为太极 656

《朱文公文集》 656

太极生阴阳 657

太极者天地万物之根 657

物物一太极 658

理气 658

即物穷理 659

体立而后用行 659

贞下起元 659

万理具于一心 659

性体情用 660

居敬穷理 660

情者心之用 660

道心人心为二 661

未发已发 661

天下无不是底君父 662

十六字心传(见道心人心为二) 662

大学小学之教 662

文从道中流出 662

真味发溢 662

君臣父子定位不易 662

张栻 663

社仓之法 663

陆九龄 663

蔡元定 664

《南轩集》 664

薛季宣 664

吕祖谦 665

《易学启蒙》 665

陆九渊 666

《东莱左氏博议》 666

陈傅良 666

心即理 669

《象山先生全集》 669

《与朱元晦》 669

人心道心为一 670

吾心即是宇宙 670

诚己乃所以成物 670

易简工夫 671

发明本心 671

《慈湖遗书》 672

六经注我 672

杨简 672

陈亮 673

天道即人心 673

天人本一 673

心性为一 673

道在物中 674

《龙川文集》 674

德理不离事功 674

叶适 675

义利双修王霸并行 675

验事考器以明道 676

《习学记言序目》 676

《水心文集》 676

道原于一而成于两 676

李心传 677

知其势则天下治 677

黄榦 677

陈淳 677

《北溪字义》 677

真德秀 678

《道命录》(见李心传) 678

熊节 678

《性理群书》(见熊节) 678

蔡沈 678

魏了翁 679

《西山文集》 679

《心经》 679

《论诗三十首》 680

元好问 680

元明儒学 681

理学与科举 683

【总论】 683

王学 685

南吴北许 685

湛学 685

泰州学派 686

东林学派 687

理气之辨 688

唐宋派 688

心性之辨 689

本体功夫之辨 690

象数之辨 690

儒禅之辨 690

格物致知之学 691

朱陆之辨 691

证人书院 692

复社 692

东林书院 692

姚江书院 692

《周易集说》(俞琰) 693

【经学】 693

《五经大全》 693

《四书大全》 693

[《易》学] 693

《易本义附录纂疏》(胡一桂) 693

《周易集注》(来知德) 694

《易纂言》(吴澄) 694

《周易会通》(董真卿) 694

《易经蒙引》(蔡清) 694

《诗经大全》 695

《古周易订诂》(何楷) 695

《周易时论合编》(方孔炤) 695

[《诗》学] 695

《礼记集说》(陈澔) 696

[《书》学] 696

《尚书考异》(梅鷟) 696

《尚书疏衍》(陈第) 696

[《礼》学] 696

《四书蒙引》(蔡清) 697

《礼记大全》 697

[《春秋》学] 697

《春秋左氏传补注》(赵汸) 697

[《孝经》学] 697

《孝经集传》(黄道周) 697

[《四书》学] 697

《大学衍义补》(邱濬) 697

秦九韶 698

【子学及其他】 698

《性理大全书》 698

《理学类编》 698

耶律楚材 698

许衡 699

《数书九章》 699

大衍求一术 699

王应麟 700

《鲁斋遗书》 700

黄震 700

《黄氏日钞》 700

《尚书表注》 701

《困学纪闻》 701

金履祥 701

刘因 702

文天祥 702

《正气歌》 702

吴澄 703

《静修先生文集》 703

保巴 703

《周易原旨》 703

《文献通考》 704

《吴文正集》 704

马端临 704

《白云集》 705

俞琰 705

许谦 705

薛瑄 706

赵汸 706

《春秋金锁匙》 706

方孝孺 706

陈献章 707

《读书录》 707

理一分殊不相离 707

蔡清 708

《白沙集》 708

罗钦顺 709

太极兼阴阳 709

实有是气则实有是理 709

湛若水 710

《困知记》 710

理气为一 710

格物非格心 710

《新泉问辨续录》 711

《湛甘泉先生文集》 711

《新泉问辨录》 711

王守仁 712

人心与天地万物同体 712

心无内外 712

气质之中正即是性 712

理气道器合一 712

《大学问》 715

《教约》 716

《传习录》 716

心外无物 717

《王文成公全书》 717

致良知 718

心外无理 718

知行合一 719

只好恶就尽了是非 719

一体之仁 720

心理为一 720

道与学非孔子所得而私 721

工夫即本体 721

圣人为精金 721

满街都是圣人 721

四句教 722

五经亦史 722

人心和平然后作乐 722

王廷相 723

何瑭 723

元气种子 724

《慎言》 724

《雅述》 724

崔铣 725

气变则道变 725

思与见闻之会为知 725

行得一事即知一事 725

有生则有性 725

吕柟 726

《读易余言》 726

《士翼》 726

方学渐 726

《王心斋先生遗集》 727

黄绾 727

《明道编》 727

王艮 727

杨慎 728

百姓日用即道 728

尊身即尊道 728

聂豹 728

邹守益 729

《升庵集》 729

《升庵经说》 729

黄佐 729

王畿 730

欧阳德 730

陈建 730

《学蔀通辨》(见陈建) 730

李元阳 730

一切情欲从意生 731

《天泉证道记》 731

意知物只是一事 731

良知者心之灵气 731

罗洪先 732

先天统后天 732

即本体即工夫 732

朱衡 732

《道南源委》 732

何心隐 733

颜钧 733

《颜山农先生遗集》 733

罗汝芳 733

王时槐 734

《何心隐集》 734

胡直 734

李时珍 734

李贽 735

耿定向 735

是非无定质 736

《焚书》 736

《藏书》 736

《童心说》 736

邓元锡 737

人无不载道 737

自然发于情性 737

化工与画工 737

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 737

《呻吟语》 738

许孚远 738

吕坤 738

脱弃陈骸自标灵采 739

唐鹤征 739

钱一本 739

焦竑 739

顾宪成 740

陈第 740

《一斋集》 740

周汝登 741

《小心斋札记》 741

《顾端文公遗书》 741

本体工夫原来合一 741

顾允成 741

高攀龙 742

《证学录》 742

《圣学宗传》 742

郝敬 742

徐光启 743

《高子遗书》 743

《农政全书》 744

《几何原本序》 744

刘宗周 745

孙慎行 745

《圣学宗要》 746

《刘子全书》 746

《人谱》 746

黄道周 747

人心一气 747

黄尊素 747

《徐霞客游记》 748

徐霞客 748

清代儒学 749

汉学 751

【总论】 751

实学 752

皖派 753

朴学 753

吴派 753

浙东学术 754

扬州学派 754

常州学派 754

汉宋之争 755

乾嘉学派 755

文字狱 756

桐城派 756

阳湖派 756

《四库全书》纂修 756

《清史列传·儒林传》 757

《清史稿·儒林传》 757

广雅书院 758

紫阳书院 758

钟山书院 758

诂经精舍 758

学海堂 758

《十三经注疏》 759

两湖书院 759

【经学】 759

《通志堂经解》 759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 759

《御纂周易折中》 760

《皇清经解》 760

[《易》学] 760

《周易象辞》(黄宗炎) 760

《仲氏易》(毛奇龄) 760

《周易本义辩证》(惠栋) 761

《周易通论》(李光地) 761

《周易传注》(李塨) 761

《周易述》(惠栋) 761

《周易虞氏义》(张惠言) 762

《御纂周易述义》 762

《周易集解》(孙星衍) 762

《易章句》(焦循) 762

《易通释》(焦循) 762

《毛诗稽古编》(陈启源) 763

《六十四卦经解》(朱骏声) 763

《周易集解纂疏》(李道平) 763

《周易姚氏学》 763

[《诗》学] 763

《毛诗传笺通释》(马瑞辰) 764

《钦定诗经传说汇纂》 764

《诗经通论》(姚际恒) 764

《三家诗拾遗》(范家相) 764

《钦定诗义折中》 764

《古文尚书辨》(朱彝尊) 765

《诗古微》(魏源) 765

《诗义会通》(吴闿生) 765

[《书》学] 765

《古文尚书考》(惠栋) 766

《古文尚书考》(陆陇其) 766

《古文尚书疏证》(阎若璩) 766

《古文尚书冤词》(毛奇龄) 766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 766

《尚书今古文注疏》(孙星衍) 767

《古文尚书撰异》(段玉裁) 767

《尚书后案》(王鸣盛) 767

《尚书补疏》(焦循) 767

《尚书今古文集解》(刘逢禄) 767

《礼说》(惠士奇) 768

《今文尚书经说考》(陈乔枞) 768

《书古微》(魏源) 768

[《礼》学] 768

《仪礼郑注句读》(张尔岐) 768

《五礼通考》(秦惠田) 769

《周礼疑义举要》(江永) 769

《续礼记集说》(杭世骏) 769

《礼记集解》(孙希旦) 769

《春秋正辞》(庄存与) 770

《礼记训纂》(朱彬) 770

[《春秋》学] 770

《左传杜解补正》(顾炎武) 770

《春秋直解》(方苞) 770

《钦定春秋传说汇纂》 770

《春秋公羊经何氏释例》(刘逢禄) 771

《春秋公羊通义》(孔广森) 771

《春秋三传补注》(姚鼐) 771

《公羊问答》(凌曙) 771

《春秋左氏传补注》(沈钦韩) 771

《四书订疑》(蒋如馨) 772

《公羊春秋何氏解诂笺》(刘逢禄) 772

《左氏春秋考证》(刘逢禄) 772

《左传旧疏考正》(刘文淇) 772

[《四书》学] 772

《论语正义》(刘宝楠) 773

《四书正误》(颜元) 773

《论语补疏》(焦循) 773

《论语通释》(焦循) 773

《广雅疏证》(王念孙) 774

[小学] 774

《惠氏读说文记》 774

《音学辨微》(江永) 774

《释名疏证》(毕沅) 774

《经传释词》(王引之) 775

《经籍籑诂》(阮元) 775

《经义述闻》(王引之) 775

孙奇逢 776

《说文解字义证》(桂馥) 776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776

《说文通训定声》(朱骏声) 776

【子学及其他】 776

宋应星 777

《理学宗传》 777

《夏峰先生集》 777

《谈天》 778

《天工开物序》 778

《论气》 778

傅山 779

朱之瑜 779

《舜水遗书》 779

黄宗羲 780

《霜红龛集》 780

《易学象数论》 781

《明儒学案》 782

《明夷待访录》 782

理气合一为太极 783

《宋元学案》 783

诗以道万古之性情 784

气之行处皆是心 784

心无本体 784

天下为主君为客 785

文章为天地之元气 785

方以智 786

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786

工商皆本 786

《通雅》 787

心无体因事见理 788

《物理小识》 788

《东西均》 788

交轮几 789

宙轮于宇 789

以费知隐 789

知至而以知还物 789

质测与通几 789

顾炎武 790

合二而一(见交轮几) 790

相反相因 790

《日知录》 791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792

《天下郡国利病书》 792

经学即理学 792

黄宗炎 793

文须有益于天下 793

读九经自考文始考文自知音始 793

王夫之 794

《图学辨惑》 794

熊伯龙 794

《无何集》 794

《读四书大全说》 798

《周易外传》 798

《黄书》 798

《噩梦》 799

《续春秋左氏传博议》 799

《张子正蒙注》 800

《诗广传》 800

《周易内传》 800

《尚书引义》 801

《?斋诗话》 801

《古诗评选》 802

《读通鉴论》 802

无其器则无其道 803

《思问录》 803

象外无道 803

太虚本动 804

太和絪缊之气 804

气外无虚托孤立之理 804

诚者实有 804

变化日新 805

气有往来无生灭 805

万物以和顺为性 805

知行相资 806

推故而别致其新 806

能必副其所 806

在势之必然处见理 807

行可兼知 807

性日生而日成 807

人欲之各得即天理之大同 807

诗道性之情 808

理势合一 808

文质不相离 808

大贾富民国之司命 809

景生情情生景 809

土非王者所得而私 809

叶燮 810

夷夏之防 810

毛奇龄 810

才胆识力交相为济 811

《原诗》 811

万有不出乎理事情 811

李颙 812

诗之为道相续相禅 812

两端各有美恶 812

朱彝尊 813

《四书反身录》 813

《二曲集》 813

《问学录》 814

《曝书亭集》 814

《经义考》 814

陆陇其 814

《三鱼堂賸言》 814

见功为性 815

唐甄 815

《潜书》 815

万斯大 816

凡为帝王者皆贼 816

《易图明辨》 817

经学五书 817

以经解经 817

胡渭 817

颜元 818

《朱子语类评》 819

《四存编》 819

周孔以实习实用为教 820

《习斋记余》 820

非气质无以为性 820

熊赐履 821

读书穷理不可以为学 821

手格其物而后知至 821

阎若璩 822

《学统》 822

李光地 823

《潜邱札记》 823

万斯同 823

《纪元汇考》 823

李塨 824

张伯行 824

理在事中 825

《大学辨业》 825

《论语传注问》 825

方苞 826

经世济民为学 826

《河洛精蕴》 827

《望溪先生文集》 827

义法 827

江永 827

惠栋 828

《春秋地理考实》 828

《礼书纲目》 828

全祖望 829

《九经古义》 829

《易汉学》 829

袁枚 830

《鲒埼亭文集》 830

《经史问答》 830

《抱经堂文集》 831

卢文弨 831

江声 832

庄存与 832

《卦气解》 832

戴震 833

《尚书集注音疏》 833

《东原文集》 835

《原善》 835

《孟子字义疏证》 835

分理 836

《答彭进士允初书》 836

由训诂而明义理 836

人之精爽能进于神明 837

理在事情 837

合血气心知为一体 837

以理杀人 838

心知资于问学 838

理存于欲 838

达情遂欲 838

《纪文达公遗集》 839

纪昀 839

《阅微草堂笔记》 839

钱大昕 840

赵翼 840

《瓯北全集》 840

《古经解钩沈》 841

《潜研堂全书》 841

余萧客 841

段玉裁 842

姚鼐 842

文为阴阳刚柔之发 842

章学诚 843

《经韵楼集》 843

《校雠通义》 844

《易教》 845

《文史通义》 845

六经皆史 846

《原道》(章学诚) 846

《原学》 846

象与比兴相为表里 847

史以经世 847

崔述 848

道基于事势自然 848

圣人之作乃时会使然 848

古史辨 849

《崔东壁遗书》 849

《洙泗考信录》 849

王念孙 850

疑古 850

推六经之旨以合于世用 851

汪中 851

《述学》 851

人口论 852

洪亮吉 852

《意言》 852

《治平》 852

《生计》 852

《孔子集语》 853

孙星衍 853

江藩 854

张惠言 854

《易义别录》 854

《易图条辨》 854

《国朝宋学渊源记》 855

《周易述补》 855

《国朝汉学师承记》 855

焦循 856

严可均 856

《说文校议》 856

阮元 857

雕菰楼易学三书 857

《性善解》 857

异端犹两端 857

王引之 858

《畴人传》 858

《诗书古训》 858

《汉学商兑》 859

方东树 859

《书林扬觯》 859

龚自珍 860

《昭昧詹言》 860

刘逢禄 860

《病梅馆记》 861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学 862

《平均篇》 862

《定庵文集》 862

魏源 863

众人造天地 863

尊命论 863

平均说 863

宥情 863

《默觚》 865

《皇朝经世文编叙》 865

《海国图志叙》 865

不行不能知 866

通经致用 866

师夷长技以制夷 866

以实事程实功 866

君子造命 867

变古愈尽便民愈甚 867

近现代儒学及儒学研究 868

西学输入与儒学 870

【总论】 870

儒学与近代社会变革 871

中华人民共和国儒学研究 872

孔教会 874

港台儒学研究 874

新亚书院 875

《孔教会杂志》 875

中国孔子基金会 876

《鹅湖》 876

当代新儒家 877

《孔子研究》 877

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见第三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79 878

第一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78

第二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78

第三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78

纪念孔子诞辰2545周年国际儒学研讨会(见第四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80 879

第四次儒学国际讨论会 879

宋翔凤 880

【儒学思想与儒学研究】 880

唐鉴 880

《清学案小识》 880

三礼释注 881

丁晏 881

《毛郑诗释》 881

《尚书余论》 881

曾国藩 882

陈立 882

《白虎通疏证》 882

陈澧 882

《群经平议》 883

俞樾 883

戴望 884

《古书疑义举例》 884

《诸子平议》 884

王闿运 884

张之洞 885

《颜氏学记》 885

《劝学篇》 886

《书目答问》 886

王先谦 887

《明纲》 887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887

《盛世危言》 888

郑观应 888

黄遵宪 889

《经学通论》 890

孙诒让 890

皮锡瑞 890

廖平 891

《经学历史》 891

《辟刘篇》 892

《今古学考》 892

经学六变 893

《知圣篇》 893

《群经大义》 893

《清儒学案》 894

小统大统 894

天学人学 894

徐世昌 894

康有为 895

《新学伪经考》 896

《孔子改制考》 896

《大同书》 897

《春秋董氏学》 897

《礼运注》 897

《中庸注》 897

《孟子微》 897

孔子托古改制说 898

《论语注》(康有为) 898

实理明则公法定 899

公者人人如一 899

孟子特义尚民主 899

天地之理惟阴阳 899

人以爱恶为性 899

叶德辉 900

圣人以变化气质为学 900

人道求美为治之极 900

建立孔教论 900

谭嗣同 901

《长兴学记驳议》 901

《仁学》 902

法与时为变 903

仁即以太 903

蔡元培 904

冲决网罗 904

五伦以朋友为上 904

两千年来之学皆荀学 904

章炳麟 905

《春秋左传读》 906

《驳箴膏肓评》 907

《訄书》 907

《检论》 908

《春秋左传读叙录》 908

《国故论衡》 908

天为诸日之总合 909

《古文尚书拾遗》 909

《太史公古文尚书说》 909

梁启超 910

公言与原名说 910

尊荀 910

《清代学术概论》 912

《保教非所以尊孔论》 912

公德和私德 913

《儒家哲学》 913

王国维 914

儒学为内圣外王之学 914

《观堂集林》 915

《人间词话》 915

论性 916

《艺林》 916

《史林》 916

释理 916

真美合一 917

原命 917

马一浮 918

《复性书院讲录》 918

国粹 919

《经学教科书》 919

刘师培 919

《尚书源流考》 919

熊十力 920

吴承仕 920

《读经示要》 922

《新唯识论》 922

《体用论》 923

《原儒》 923

黄侃 924

《乾坤衍》 924

《明心篇》 924

张君劢 925

胡适 926

《戴东原的哲学》 928

《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 928

郭沫若 929

《说儒》 929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930

《十批判书》 931

《驳说儒》 931

顾颉刚 932

《古史辨序》 933

梁漱溟 934

《书序辨》 934

《尚书研究讲义》 934

《中国文化要义》 936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936

钱穆 937

《人心与人生》 937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钱穆) 939

《阳明学述要》 939

冯友兰 940

《朱子新学案》 940

《民族与文化》 940

《新理学》 942

《新原人》 943

《新世训》 943

《新事论》 943

《三松堂自序》 944

《新原道》 944

《群经概论》 945

周予同 945

贺麟 946

《当代中国哲学》 947

《近代唯心论简释》 947

徐复观 948

《文化与人生》 948

唐君毅 949

牟宗三 950

《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 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