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三百篇》PDF下载

  • 购买积分:2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智量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32102157
  • 页数:1052 页
图书介绍:

比较文学:从西方到中国(代序) 智量 1

比较文学的原初和近代定义 1

比较文学定义探讨 3

比较文化与比较文学 8

关于“总体文学” 12

“世界文学”和“民族文学” 15

比较文学研究的思维习惯 19

比较文学中的类比研究 23

比较文学方法论之性质与特点 26

比较文学的学派及四种观点 29

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 33

文学与艺术的关系研究 36

中西文学之比较 39

东西方文学中的生死观 43

东西方文学中的道德观 45

中西文学中的自然价值观 49

中西自然诗比较 52

中西文学对自然美的发现 55

中西文学载道言志观的比较 58

中西山水美感意识的形成 61

中西诗在情趣上的比异 64

中西文学艺术功用说之比较 67

中西小说概念之比较 71

中西小说理论体系的异同 74

中西历史小说及小说中的历史感 78

中西古典小说结构之比较 82

中国古典小说与欧洲传统小说创作法之异同 86

中西长篇小说文类之重探 89

《破晓时分》:中西小说技巧的转换 93

南北欧神话之比较 95

相似的时代灵魂 相异的民族色彩 98

中日两国民间故事的交流 101

中国古典诗歌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影响 104

中国古典戏剧对西方二十世纪戏剧的影响 107

印度佛教文学对我国汉族文学的影响 110

印度诗歌与日本俳句对中国小诗的影响 114

苏联军事文学对我国军事文学的影响 118

对现世的赞颂和对封建的“亵渎” 121

十七、十八世纪流行于德国的“中国文学” 124

《学衡》派与白壁德新人文主义 127

台湾现代诗的“超现实主义风潮” 130

从“新潮”的内涵看中国新诗革命的起源 133

“迷惘的一式”、“战后派文学”和“伤痕文学” 136

千丝万缕的不解之缘 139

十四行诗在英国 142

阿拉伯诗歌对西方诗歌的影响一例 145

从卞之琳的诗看中西诗学的融合 147

来自西方诗学的回声 150

解结构之道 153

心理批评与原型批评 156

中西自然抒情诗美学性格的一般差异 160

中印“味说”同异论 165

西方的“移情说”、“距离说”与中国的“出入说” 169

系统分析与直观把握 173

中西山水诗之美学观 177

诗话、词话和印象式批评 180

意象派和中国式意象 184

空间经验时间化和中国山水诗 187

“具体性”与唐诗的自然意象 191

两种表现说 194

李白与歌德诗歌美学思想与创作实践的初步比较 198

苏东坡“气韵”与“律动论”、“要形说” 201

司空图对优美的偏爱和康德对壮美的偏重 204

严羽与庞德:“镜中之象”及其他 207

柏拉图的“美本身”与老子的“大音”、“大象” 209

孔子和柏拉图的和谐观 212

亚里士多德与脂砚斋的“解脱说” 215

海伦与杨妃 219

王国维“境界”与叔本华“理念”谈片 222

两种批评的互补 226

从中国与希腊的神话比较看两种起源说 232

梅氏、斯氏和布氏戏剧观之比较 236

勃兰兑斯和茅盾的文学批评 239

法国现代小说《变化》与《艾心雕龙》的创作论 242

克罗德·西蒙的真实不能再现论和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构思 245

意象与意境 248

神思与想象 250

“比德”与“偷换” 254

节制与宣泄 258

文道与理念 261

风骨与崇高 264

阳刚、阴柔与崇高、优美 268

病态之花的移植 272

意识流文学东方化过程 276

中国式意识流对文学当代性艺术改造 279

中国式意识流的三个特征 281

诗与蒙太奇 284

俳句、中国诗与庞德 287

元杂剧和伊丽莎白时代的诗剧之比较 290

现代派与莎士比亚的“寻找自我”主题 295

人在小说中的位置 299

文学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 303

歌德与中国现代文学 307

席勒与中国 311

易卜生与中国现代文学 316

施笃姆在中国 320

尼采与中国现代文学 326

奥尼尔与中国道教 330

庞德与中国诗 333

《诗经》与庞德 336

鲁迅与契诃夫 340

鲁迅与法捷耶夫 343

鲁迅与安特列夫 347

鲁迅与萧伯纳 350

鲁迅与弗洛伊德 353

鲁迅与尼采 357

鲁迅与厨川白村 362

鲁迅与塞万提斯 365

鲁迅的《狂人日记》对果戈理同名小说的模仿 369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372

《野草》与屠格涅夫的散文诗 375

鲁迅及其《野草》与波特莱尔及其《恶之花》 379

《阿Q正传》与《死魂灵》 383

《伤逝》与《淑女》 386

胡适与易卜生 389

胡适与美国意象派诗歌 393

周作人与外国文学 397

郭沫若与外国戏剧 401

郭沫若早期小说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405

郭沫若的自我小说与日本近代文学 407

郭沫若与卢梭 410

郭沫苦与雪莱 412

郭沫苦与泰戈尔 414

《沫苦自传》与《忏悔录》 418

郁达夫与卢梭 422

郁达夫与屠格涅夫 425

郁达夫与劳伦斯 429

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的《田园的忧郁》 431

茅盾与外国文学 434

茅盾和左拉的自然主义理论 437

托尔斯泰的小说对茅盾的影响 439

茅盾的《林家铺子》与马拉默德的《伙计》 443

巴金对西欧文学的接受 447

巴金和俄国民粹主义 450

从不了解到热爱 454

神圣的憎 热烈的爱 458

“他将永远是我的鼓舞的源泉” 463

王统照与外国文学 466

王统照与泰戈尔 469

印度文化和许地山 475

叶绍钧和契诃夫 478

冰心与泰戈尔 481

丰子恺与夏目漱石 484

废名小说对外国文学的借鉴 487

具有独立人格的新型女性 489

闻一多与济慈 492

徐志摩与哈代 497

歌唱大自然 热爱大自然 501

李金发与马拉美 503

“我们就有我们自己的美” 506

戴望舒和法国象征派诗歌 510

勃洛克与戴望舒 513

老舍与狄更斯 516

西方文学的影响和老舍作品的思想艺术 519

深从文与福克纳 522

梅里美和沈从文小说比较 526

何其芳对外国诗歌的借鉴 528

卞之琳与艾略特 531

艾青与象征派 536

“九叶”派诗人对西方诗歌的审美选择 540

施蛰存小说中的弗洛依德倾向 544

丽尼与屠格涅夫 547

田汉与席勒 550

王尔德与田汉早期剧作 554

曹禺和契诃夫的戏剧创作 557

曹禺与奥尼尔 562

《雷雨》与《玩偶之家》 565

《茶花女》与《日出》 569

《呼啸山庄》与《原野》 573

契诃夫与夏衍的戏剧创作 576

平淡、诗意、生活化 580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张贤亮 583

张承志和艾特玛托夫的美学追求 587

《琼斯皇》的鼓声在中国舞台回响 590

《万叶集》与中国文学 594

娜拉和她的中国姐妹们 596

从朦胧追求到推陈出新 601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与中国当代文学爱情观 604

中国前辈作家接受外国文学影响的经验 608

《诗经》和《荷马史诗》 612

《荷马史诗》与西周史诗 616

《离骚》与《神曲》 620

中西隐逸诗人 625

中外作家的“理想之国” 628

陶渊明的田园诗和华兹华斯的自然诗 631

酒中有深味 634

泰戈尔的静和陶渊明的静 638

山水诗美学流变中的王维和华兹华斯 641

《登幽州台歌》和《流浪者夜歌》的弧独感 645

李白与拜伦诗歌审美特色管窥 647

《长恨歌》与《沙恭达罗》的主题比较 650

白居易对《源氏物语》的影响 653

李贺与兰波 657

“亘古奇才未尽年” 661

白郎宁夫人与李清照的抒情格律诗 666

龚自珍与雪莱 669

两颗璀璨的诗坛流星 674

歌德《西东诗集》中的“东方味”及《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的“太白风”探源 678

静止的中国花瓶 682

《一千零一夜》与中国民间故事 686

中国和阿拉伯文学中两本劝善惩恶的故事书 692

印度《五卷书》与中国民间故事 695

在美女蛇的故事后面 701

人类认识自我的独特视点 704

《十日谈》和宋元话本 707

《十日谈》与《拍案惊奇》中的爱情题材比较 710

《水浒》与《堂·吉诃德》结构异同论 715

结构艺术:《堂·吉诃德》与《西游记》 718

《金瓶梅》和《十日谈》 722

瑕瑜互见 判若云泥 724

《杜十娘》和《舞女》 728

中国的看钱奴和法国的吝啬鬼 731

自传文体:《浮生六记》与《罗朗巴特》 735

卢梭的《忏悔录》与沈复的《浮生六记》 738

幻想国度中的理想和现实 742

幻由情生 真因幻显 746

传说·历史·象征 750

葛朗台与严监生 753

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757

异曲同工的挽歌 760

从分道扬镳互殊途同归 764

《红楼梦》与《百年孤独》 768

心理描写:《战争与和平》与《红楼梦》 772

“宝玉”、“金锁”与“蛋卷冰湛淋火炬” 776

“毒设相思局” 778

欧亚两部妓女题材作品给人的启示 780

中外作家笔下的娼妓世界 783

西方原型理论与《西洋记》 788

傲然屹立的时代新女性 792

西方悲剧理论与《窦娥冤》 796

开放在不同国土上的姐妹花 799

两个不同时代的宠儿 802

从“跳墙”幽会谈起 806

汤显祖和莎士比亚 811

爱的旋律 815

圆规与水井 819

人变蟋蟀是荒唐元稽的鬼话吗? 822

作品和时代是怎样的关系 826

两个诈骗犯的形象 831

两篇《皇帝的新衣》 835

《阿毛姑娘》和《包法利夫人》 838

《围城》与《弃儿汤姆·琼斯的历史》 841

《多雪的冬天》与《冬天里的春天》 845

不同的审美空间 848

寓庄于谐,发人深省 853

《拉奥孔》在俄国的译介 856

《罗兰之歌》与《熙德之歌》 858

两个浮士德 861

不同的艺术色调 共同的哲学沉思 866

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到《熙德》 870

“恶之花”纵横谈 873

马拉美与艾略特 877

曼斯菲尔德与波特短篇小说的题材与主题 880

《汤姆·琼斯》与《红与黑》章法比较 883

《悲惨世界》和《罪与罚》的结构比较 887

《简爱》与《心》中的爱情及其艺术处理 890

两束发人深省的道德花卉 893

心理现实主义:司汤达与茨威格 897

略论詹姆斯与艾略特的文学思想 900

“迷惘一代”的真实写照 905

“这疯癫的人生” 909

性善乎?性恶乎? 912

易卜生和阿瑟·密勒的戏剧创作 916

浆果、葡萄及其他 919

人与自然的交响曲 923

中西文学里的火神 927

希拉克力斯与后羿的比较研究 930

哈奴曼与孙悟空 934

“镜相”人物刍议 938

懵教官与李尔王 943

社会时代不同命运结局各异 946

卑贱者的凯歌 950

杜丽娘和苔丝狄蒙娜 953

奥涅金与贾宝玉 956

背景的人物和人物的背景 959

王熙凤和福斯塔夫 966

王熙凤与郝思嘉 970

阿Q与帅克:作为幽默形象的比较 973

心造幻影中的双星 977

罗亭式的零余者:郁达夫小说之魂 980

汪文宣和巴什马奇金 983

羊脂球和赛金花 987

安娜与蘩漪悲剧比较 990

两种理想的符号 994

吴荪甫和萨加尔形象比较谈 997

蒋子龙和利帕托夫笔下的改革者形象 1000

说“生发” 1003

斐迪南,又一位奥瑟罗! 1006

葛朗台的泼留希金 1009

行动的痛苦与信念的执著 1013

黑色袈裟下两颗被扭曲的心 1016

包法利夫人和安娜·卡列尼娜形象略比 1020

“自然的女儿”和城市姑娘 1023

母爱与情爱的升华 1027

带刺的玫瑰和没有玫瑰的刺 1031

文章结构各千秋 1035

意象叠加纵横谈 1039

英译杜诗:体验与创作 1041

寒山译诗与《敲打集》 1045

中国古典诗独特的表现形式 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