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导论 明治维新史研究概况 1
一、研究明治维新史的目的和意义 1
1.明治维新的重要意义 1
2.中国重视研究明治维新的目的和意义 4
二、日本史学界的争论 6
1.官方和半官方的各种史观 6
2.各种“维新革命”史观 8
3.历史唯物主义学派的形成及其分歧 9
4.“讲座派”与“劳农派”争论的几个基本论点 15
三、中国史学界的研究成果和动向 17
1.从清末到建国前夕的研究状况 17
2.新中国建立后研究明治维新的成果和动向 18
四、外国史学家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向 22
1.苏联学者研究明治维新的成果 22
2.西方国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动向 24
1.强调“近代化论”和“文化革命说” 26
五、“国际明治维新会议”中的一场激烈争论 26
2.反对使用“近代化”和“文化革命”概念,主张“资产阶级革命”说 29
3.中国和第三世界国家代表的主张 31
六、明治维新史的范围和几个主要问题 33
1.明治维新的“起点”和“终点” 33
2.德川封建专制主义的主要特点 34
3.倒幕的主要因素 37
4.从尊王攘夷到讨幕的突变 44
5.明治维新革命和改革的特点 53
第一章 幕藩体制 63
一、幕藩领主的统治制度 63
1.“幕藩体制”的概念和幕府的统治机构 63
2.幕府对各藩和天皇的控制 66
3.对广大人民群众的统治 69
二、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阶级的状况 71
1.幕藩领主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71
2.农民的世袭耕作权 73
3.对农民的残酷剥削 76
三、幕藩体制的必要经济前提 79
1.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御用商人的作用 79
2.商业的垄断与贷款业的作用 81
四、锁国政策 85
1.初期的贸易和传教活动 85
2.德川幕府的管制贸易和禁教 86
3.确立了“锁国体制” 87
4.实行锁国的原因 89
5.锁国政策的危害 92
第二章 幕府末期日本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94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 94
转化 94
1.社会生产力的缓慢发展 94
2.商业性农业的发展 97
3.农村手工业的发展 100
4.大阪成为全国商品流通的中心 103
1.农村商人在商品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转化中的作用 104
二、幕末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水平 104
2.幕末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水平 111
三、幕末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和新地主的产生 118
1.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18
2.新地主的出现 120
第三章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社会各阶级的状况 124
一、农民 124
1.农民阶级的分化及其原因 124
2.农民起义和各种斗争 130
二、特权的大商人高利贷者 141
1.特权的大商人高利贷者的阶级属性 141
2.向工业资本家转化的问题及对倒幕运动的政治 146
态度 146
三、工场手工业资产阶级和新兴地主 148
1.日本豪农豪商的阶级属性及其特点 148
2.豪农的中间等级地位及其革命要求 153
1.武士集团内部的等级差别及其矛盾 155
四、下级武士 155
2.下级武士的贫困及其“恨主如仇敌” 160
3.部分下级武士逐渐向资产阶级转化及其特点 162
第四章 明治维新思想的源流 168
一、朱子学的兴衰 168
1.朱子学成为幕府的官方哲学 168
2.阳明学和古学的兴起 172
二、国学的昌盛 180
1.国学的出现 180
2.本居宣长的国学思想 181
3.神道论的发展及其影响 185
三、反封建思想的抬头 187
1.安藤昌益的反封建思想 187
2.田中丘隅的平等思想和二宫尊德的“报德思想” 190
四、兰学在日本的传播 192
1.兰学的传入及其影响 192
2.主张改革和富国强兵 195
3.高野长英与“蛮社之狱” 197
五、后期水户学的“尊王攘夷”论 199
1.水户学的起源及其分期 199
2.“尊王攘夷”论的内容及其影响 200
六、日本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4
1.进步改革家们的主张 204
2.倒幕维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09
第五章 开国 214
一、西方殖民主义势力东侵日本 214
1.俄国最早向日本叩关 214
2.英法要求日本开国通商的活动 220
3.美国决定以武力逼使日本“开国” 223
二、日本被迫开国 225
1.培里叩关 225
2.沙俄强制日本开国的行动 229
3.日本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31
1.外国人“居留地”的设立 238
三、开国后日本在政治经济上所受的压迫 238
2.外国军队的驻扎 240
3.俄国强占对马岛事件 240
4.外国资本对日本经济的控制 243
四、日本国内经济的变化 245
1.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245
2.开港贸易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248
第六章 幕末日本的政治斗争 253
一、开国与政争 253
1.幕府独裁统治的动摇 253
2.安政改革 255
3.幕藩领主在“开国”和“将军继嗣”问题上的公开分裂和斗争 259
4.安政大狱 263
二、尊王攘夷运动和公武合体运动的兴起 265
1.尊王攘夷运动的兴起 265
2.幕府的公武合体政策与草莽志士的斩奸攘夷 269
3.以雄藩大名为主导的公武合体运动与草莽的横向联合 273
1.草莽志士聚集京都及其与豪农豪商的联合 278
三、尊王攘夷运动的高涨 278
2.尊王攘夷运动的飞跃发展 280
3.尊王攘夷运动的鼎盛期 285
四、尊王攘夷运动和公武合体运动相继衰落 288
1.“八·一八”政变和大和、生野举义的失败 288
2.公武合体运动的回光返照 291
3.禁门之变和下关战争 293
1.下关举兵 299
第七章 讨幕派的形成与戊辰战争 299
一、长州讨幕派的形成 299
2.建立“割据倒幕”的军事体制 304
二、讨幕运动的展开 306
1.萨长结盟与英法两国的介入 306
2.幕府垂死挣扎 312
3.农民起义和市民暴动的高涨 315
2.庆喜投降与上野之战 320
1.1867年的人民运动和讨幕派势力的壮大 320
三、“奉还大政”与“王政复古” 320
2.“公议政体”派的活动和将军“奉还大政” 325
3.“王政复古” 331
四、推翻幕府封建政权的戊辰战争 336
1.鸟羽、伏见之战 336
3.粉碎奥羽、越诸藩的幕府残余势力 343
4.箱馆之战 347
5.戊辰战争的革命性质和意义 349
1.维新政权的建立 352
第八章 近代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 352
一、维新政权的建立和施政纲领 352
2.施政纲领——《五条誓约》 355
3.《政体书》和太政官制 358
二、加强中央集权与奉还版籍 360
1.加强中央集权的初步措施 360
2.奉还版籍与官制改革 362
1.农民起义 365
三、明治初期的农民起义和士族叛乱 365
2.奇兵队的暴动和反动士族的叛乱 369
四、废藩置县 372
1.废藩置县 372
2.加强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 376
3.新政府建立初期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379
第九章 岩仓使节团与大久保政权 387
一、岩仓使节团 387
1.派遣使节团的背景和目的 387
2.使节团美欧之行及其思想收获 390
二、留守政府和明治六年的“十月政变” 399
1.留守政府的改革措施和征韩论的提出 399
2.明治六年的“十月政变” 406
三、大久保政权及其政策 411
1.大久保政权的建立 411
2.建立近代的常备军和警察 416
3.兵制改革的实质与“血税起义” 421
4.废除家禄,取消武士的财产特权 424
5.土族叛乱和西南战争 439
第十章 地税改革 439
一、地税改革的历史原因 439
1.必须解决土地问题 439
2.农民斗争的推动 442
3.国际因素的促进 444
4.急需稳定和扩大财政收入 445
二、地税改革的经过和内容 447
1.地税改革的酝酿和开始 447
2.地税改革的主要内容 451
3.地税改革的完成和成果的巩固 454
三、地税改革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459
1.近代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459
2.日本农业近代化的开端 464
1.明治政府建立初期的情况 471
一、殖产兴业政策的制定及其执行机构 471
第十一章 殖产兴业政策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471
2.大久保政权极力推行殖产兴业政策 478
三、殖产兴业的资金及其来源 480
1.殖产兴业资金的使用 480
2.殖产兴业资金的来源 482
三、殖产兴业的第一阶段(1868—1880年) 488
1.接管和改造幕藩经营的工矿企业 488
2.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492
3.近代交通通讯事业的建设 497
四、殖产兴业的第二阶段(1881—1885年)和早期产 500
业革命 500
1.大力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 500
2.早期产业革命和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 508
第十二章 文明开化政策 515
一、教育改革 515
1.江户幕府的教育遗产 515
2.颁布《学制》,教育改革的开端 517
3.教育改革中的分歧 520
4.颁布学校令,近代学校体制的确立 525
5.派遣留学生和雇佣外籍学者 526
二、传播西方启蒙思想 529
1.传播启蒙思想的先驱 529
2.明六社 533
3.先驱者转向,新秀登场 535
三、社会改革 538
1.“断发脱刀”,①改历易服 538
2.《开化问答》和《违章诖误①条例》 540
第十三章 明治初期的外交政策 542
一、修改不平等条约争取民族独立 542
1.修改不平等条约政策思想的由来 542
2.岩仓使团的预备谈判和寺岛收回税权的交涉 545
3.收回法权谈判和鹿鸣馆外交 548
4.日英新约和中日战争 552
1.征韩论和《日清修好条规》 555
二、向邻国侵略,争做殖民帝国 555
2.进攻台湾和吞并琉球 557
3.侵略朝鲜 560
4.大陆政策和策划侵华战争 563
第十四章 自由民权运动和帝国宪法的颁布 567
一、要求设立民选议院的活动 567
1.各阶级对新政权的不满 567
2.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与设立民选议院的建议 568
3.立志社的建立与政府限制言论自由 571
二、农民运动和自由民权运动的发展 574
1.伊势暴动与立志社的建议书 574
2.国会开设运动的高涨 578
三、自由党和改进党的成立 583
1.明治十四年政变 583
2.自由党和立宪改进党的建立 585
3.自由党主张对外实行和平中立政策 587
1.民权运动的继续发展与“福岛事件” 590
四、民权运动的继续发展与政府的两手政策 590
2.政府对民权运动的两手政策 593
五、农民起义的高涨与自由党的解散 595
1.通货紧缩政策 595
2.群马、加波山等地农民起义和自由党的解散 597
3.秩父事件 599
4.其他各地的斗争 600
5.民权派的退步与煽动侵略 601
6.大阪事件 603
六、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 605
1.反对井上修改条约案的斗争 605
2.保安条例的发布与自由民权运动的结束 606
七、加强近代天皇制的诸措施 609
1.宣扬“忠君爱国”思想和扩充军备 609
2.确定“皇室财产”和内阁制度 612
八、帝国宪法的颁布和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615
1.制定宪法的准备工作 615
2.《大日本帝国宪法》的颁布及其主要内容 617
3.近代天皇制的确立 623
4.关于明治维新终点的几点根据 624
第十五章 明治维新的性质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历史意义 629
一、明治维新的性质 629
1.关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论述 629
2.资产阶级革命的基本特征 633
(1)明治维新的经济前提 634
(2)明治维新的外部条件 638
(3)倒幕维新运动中的阶级对比关系 642
(4)推翻幕府是用暴力夺取政权 649
(5)明治维新政权的阶级性质 654
(6)明治维新政权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 662
3.明治维新性质的简单结论 669
二、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 671
三、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680
附录 685
明治维新大事记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