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 1
1.1 生理学概述 1
1.1.1 生理学的基本内容及其与医学的关系 1
1.1.2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2
1.2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2
1.2.1 新陈代谢 2
1.2.2 兴奋性 2
1.2.3 适应性 3
1.3 内环境与稳态 3
1.4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4
1.4.1 神经调节 4
1.4.2 体液调节 5
1.4.3 体液调节 5
1.4.4 经络调节 6
1.5 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 6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9
2.1 细胞的基本结构 9
2.1.1 细胞核 9
2.1.2 细胞质 9
2.1.3 细胞膜 10
2.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1
2.2.1 被动转运 11
2.2.2 主动转运 13
2.2.3 胞吐和胞纳 15
2.3 细胞的兴奋和兴奋性 16
2.3.1 刺激的种类和条件 16
2.3.2 兴奋的引起和兴奋性的指标 17
2.4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理 18
2.4.1 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纪录方法 19
2.4.2 细胞的静息电位 19
2.4.3 细胞的动作电位 20
2.4.4 细胞生物电产生的机理 21
2.5 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25
2.5.1 骨骼肌的微细结构 25
2.5.2 骨骼肌收缩的机理 26
2.5.3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28
2.5.4 骨骼肌收缩的基本形式 28
3 血液 30
3.1 体液与内环境 30
3.1.1 体液 30
3.1.2 内环境 30
3.2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31
3.2.1 血液的组成 31
3.2.2 血液的理化特性 31
3.2.3 血液的基本功能 34
3.3 血浆 35
3.3.1 血浆的主要化学成分 35
3.3.2 血浆蛋白质及其主要功能 35
3.3.3 血浆电解质 36
3.3.4 血浆非蛋白含氮化合物 36
3.4 红细胞 37
3.4.1 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37
3.4.2 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37
3.4.3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38
3.4.4 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39
3.5 白细胞 43
3.5.1 白细胞的数量和分类 43
3.5.2 白细胞的生理功能 44
3.5.3 白细胞的生成与破坏 49
3.6 血小板 49
3.6.1 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量 49
3.6.2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50
3.6.3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51
3.6.4 血小板的生成与破坏 52
3.7 脾脏的功能 52
3.8 血液凝固 52
3.8.1 凝血因子 53
3.8.2 凝血的原理和过程 54
3.8.3 抗凝血物质 55
3.9 纤维蛋白溶解 56
3.9.1 纤维蛋白溶解的基本过程 56
3.9.2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57
3.10 血量与血型 57
3.10.1 血量 57
3.10.2 血型 58
4 血液循环 61
4.1 心脏生理 62
4.1.1 心肌的生理特性与生物电现象 62
4.1.2 心动周期与心脏的泵血功能 74
4.1.3 心电图 83
4.2 血管生理 86
4.2.1 各类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86
4.2.2 血流、血流阻力和血压 87
4.2.3 动脉血压与动脉脉搏 90
4.2.4 静脉的血压与血流 97
4.2.5 微循环 99
4.2.6 组织液 102
4.2.7 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 104
4.3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105
4.3.1 神经调节 105
4.3.2 体液调节 113
4.3.3 自身调节 116
4.4 心、脑和肺的血液循环特点 117
4.4.1 冠脉循环 117
4.4.2 腊循环 119
4.4.3 肺循环 120
5 呼吸 123
5.1 肺通气 123
5.1.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24
5.1.2 肺通气的原理 126
5.1.3 肺容量 132
5.1.4 肺通气量 133
5.2 呼吸气体的交换 134
5.2.1 气体交换的动力 134
5.2.2 气体交换的过程 135
5.2.3 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136
5.3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138
5.3.1 气的运输 138
5.3.2 二氧化碳的运输 141
5.4 呼吸运动的调节 143
5.4.1 呼吸中枢和呼吸的节律活动 144
5.4.2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47
5.4.3 呼吸的化学性调节 148
5.5 肺的非呼吸功能 152
6 消化和吸收 154
6.1 消化生理概述 154
6.1.1 消化方式 154
6.1.2 消化腺的分泌 154
6.1.3 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155
6.1.4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156
6.1.5 胃肠激素 158
6.2 口腔内消化 159
6.2.1 唾液的分泌 159
6.2.2 咀嚼与吞嚥 160
6.3 胃内的消化 161
6.3.1 胃的结构 161
6.3.2 胃液分泌 162
6.3.3 胃的运动 167
6.4 小肠内消化 170
6.4.1 胰液的分泌 170
6.4.2 瞻汁的分泌和排出 172
6.4.3 小肠液的分泌 175
6.4.4 小肠的运动 175
6.5 大肠内消化 177
6.5.1 大肠液的分泌 177
6.5.2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 177
6.5.3 大肠的运动 177
6.5.4 排便反射 177
6.6 吸收 178
6.6.1 吸收过程概述 178
6.6.2 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180
7 能量代谢和体温 185
7.1 能量代谢 185
7.1.1 能量的来源、去路和平衡 185
7.1.2 能量代谢的测定 186
7.1.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88
7.1.4 基础代谢 189
7.2 体温 190
7.2.1 人体正常体温及其生理变动 191
7.2.2 体热平衡 193
7.2.3 体温调节 196
8 肾脏的排洩功能 199
8.1 概述 199
8.1.1 排泄的概念和途径 199
8.1.2 尿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99
8.1.3 肾脏的功能 200
8.2 肾脏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200
8.2.1 肾脏的结构特点 200
8.2.2 肾脏血液循环的特点 203
8.3 肾小球的滤过机能 204
8.3.1 滤过的实验证据 205
8.3.2 滤过率和滤过分数 205
8.3.3 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205
8.3.4 有效滤过压 206
8.3.5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207
8.4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机能 209
8.4.1 肾小管重吸收作用及其特点 209
8.4.2 肾小管重吸收的方式 210
8.4.3 几种重要物质的重吸收 211
8.4.4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的因素 214
8.5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和排泄功能 215
8.5.1 H+的分泌和H+-Na+交换 215
8.5.2 NH3的分泌和按盐的生成 216
8.5.3 K+的分泌和K+-Na+交换 217
8.5.4 其他物质的排泄 217
8.6 肾小管和集合管功能的调节 218
8.6.1 抗利尿激素 218
8.6.2 醛固酮 221
8.6.3 其他激素 222
8.7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 223
8.7.1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现象 223
8.7.2 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224
8.7.3 尿液浓缩和稀释与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关系 226
8.7.4 影响尿液浓缩和稀释的因素 227
8.8 排尿活动 228
8.8.1 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 228
8.8.2 膀胱内压与膀胱内尿量的关系 229
8.8.3 排尿反射 229
9 内分泌 231
9.1 概述 231
9.1.1 内分泌系统的基本概念 231
9.1.2 激素的作用 232
9.1.3 激素的化学本质和作用原理 233
9.1.4 激素的释放及其调节 236
9.2 下丘脑的内分泌功能 237
9.2.1 下丘脑的神经内分泌 237
9.2.2 下丘脑与垂体的功能联系 238
9.3 垂体 240
9.3.1 腺垂体 240
9.3.2 神经垂体 243
9.4 甲状腺 244
9.4.1 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贮存和释放 244
9.4.2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246
9.4.3 甲状腺功能的调节 247
9.5 甲状旁腺和甲状腺“C”细胞 249
9.5.1 甲状旁腺 249
9.5.2 甲状腺“C”细胞 251
9.6 胰岛 252
9.6.1 胰岛素 253
9.6.2 胰高血糖素 254
9.7 肾上腺 254
9.7.1 肾上腺皮质 255
9.7.2 肾上腺髓质 258
9.8 性腺 259
9.8.1 睾丸的内分泌功能 260
9.8.2 卵巢的内分泌功能 261
9.8.3 卵巢内分泌与月经周期 262
9.8.4 胎盘的内分泌功能 266
10 神经系统 268
10.1 神经纤维生理 268
10.1.1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268
10.1.2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征 269
10.1.3 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及其引起的兴奋性变化 270
10.1.4 神经冲动传导的机理 271
10.1.5 神经纤维的分类 272
10.2 突触生理 272
10.2.1 突触的概念、类型和结构 273
10.2.2 突触传处的原理 274
10.2.3 神经递质和受体 275
10.2.4 神经肌肉接头 280
10.3 反射中枢生理 281
10.3.1 反射中枢的概念 281
10.3.2 中枢神经元间的联系方式 282
10.3.3 反射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 283
10.3.4 中枢抑制 285
10.4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287
10.4.1 脊髓的感觉功能 287
10.4.2 丘脑的感觉功能 288
10.4.3 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 290
10.4.4 痛觉 293
10.5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295
10.5.1 脊髓在调节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295
10.5.2 脑干在调节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299
10.5.3 小脑的功能 302
10.5.4 基底神经节的调节躯体运动中的作用 304
10.5.5 大脑皮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306
10.6 神经系统对内脏功能的调节 308
10.6.1 植物性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309
10.6.2 植特性神经系统的功能 310
10.6.3 脊髓在调节内脏活动中的作用 312
10.6.4 脑干在调节内脏活动中的作用 312
10.6.5 下丘脑的功能 312
10.6.6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315
10.7 大脑的电活动的高级功能 317
10.7.1 大脑的电活动 317
10.7.2 觉醒与睡眠 320
10.7.3 条件反射 322
10.7.4 人类语言功能和大脑皮层一侧优势 326
11 感觉器官 330
11.1 概述 330
11.1.1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概念和分类 330
11.1.2 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征 331
11.2 视觉器官 333
11.2.1 眼的折光系统的功能 334
11.2.2 眼的感光系统的功能 338
11.2.3 视觉功能 342
11.3 听觉器官 344
11.3.1 人耳的听阈和听域 344
11.3.2 传音系统--外耳和中耳的功能 345
11.3.3 感音系统--内耳耳蜗的功能 347
11.4 前庭器官 351
11.4.1 前庭器官的感受细胞及适宜刺激 352
11.4.2 球囊和椭圆囊的功能 353
11.4.3 半规管的功能 353
11.4.4 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354
附录1 计量单位的名称和符号 356
附录2 生理学名词中英文对照 359
附录3 《生理学》考试大纲(试用) 373
附录4 例卷及答案 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