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前言 1
英国 11
第一章 三环外交战略构想的提出和实施(1945-1956) 11
一、外交政策传统和大国梦 12
二、英美“特殊关系”与欧洲大陆政策 19
三、置身欧洲联合之外 28
四、英帝国的解体与非殖民化政策 33
第二章 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开端(1956-1967年) 42
一、苏伊士事件及其影响 45
二、非殖民化政策的全面推行 52
三、英美关系与防务政策 57
四、加入欧共体的前两次申请 64
第三章 外交政策重大调整的完成(1968-1979年) 73
一、海外义务的大规模收缩 74
二、英联邦--印度洋政治的衰弱 81
三、英美“自然关系”与“大西洋联盟” 88
四、加入欧洲共同体 96
第四章 重振大国地位(1979—1986) 105
一、冷战与缓和的预告者 106
二、英国与欧共体矛盾的解决 116
三、英阿马岛冲突 121
四、南非问题与英联邦危机 128
第五章 第四共和国:难以走出外交困境(1944-1958) 135
法国 135
一、分裂的政治和外交政策 136
二、大西洋主义与西方联盟 140
三、舒曼计划与法德和解 150
四、超国家主义和西欧联合 156
五、殖民政策及其代价 163
第六章 戴高乐年代:追求法兰西的伟大(1958-1969年) 170
一、第五共和国与总统个人外交 171
二、非殖民化和合作政策 176
三、独立政策与大西洋联盟 184
四、“多祖国的欧洲” 191
五、“从大西洋到乌拉尔的欧洲” 200
第七章 蓬皮杜和德斯坦年代:修正戴高乐主义(1969-1981年) 208
一、修补法美关系 209
二、同苏联缓和与合作的继续 216
三、致力共同体的完善和扩大 221
四、倡导南北对话 229
第八章 密特朗第一任期:另一种政策?(1981-1988年) 234
一、新大西洋色彩 235
二、对缓和的矛盾心理 241
三、对西欧联合的新热情 247
四、新第三世界政策的限度 255
一、东、西德分裂的完成 263
联邦德国 263
第九章 军事占领状态的结束(1945—1949年) 263
二、经济桎梏的放松 269
三、对萨尔的安排 272
第十章 重新武装与恢复主权(1949-1955年) 274
一、阿登纳外交政策的基点 275
二、重新武装 277
三、萨尔重返德国 283
四、重新统一政策的失败 286
五、西德外交政策目标的现实性 290
第十一章 困难的抉择(1955-1969年) 294
一、“戴高乐主义”与“大西洋主义” 295
二、多边核力量计划的失败 301
三、对戴高乐否决的默认 308
四、哈尔斯坦主义与重新统一政策 313
五、第二次柏林危机 319
第十二章 “新东方政策”和经济大国(1969-1982年) 327
一、国内各种政治势力及其政治态度 328
二、“新东方政策” 332
三、德美之间的摩擦 341
四、欧洲共同体的“出纳员” 346
五、南北关系中的重要角色 350
第十三章 变幻局势下的外交局限(1982-1988年) 356
一、外交政策领域里的争论 357
二、核裁军谈判中的忧虑 362
三、德法合作--大西洋联盟欧洲支柱的基石 367
四、“战略防御倡议”和“尤里卡计划” 374
五、东西德关系的新突破 378
意大利 389
第十四章 意大利恢复主权的过程(1943-1947年) 389
一、共和政府的建立 389
二、对意和约的签署 393
三、战后意大利国家同梵蒂冈的关系 400
四、接受马歇尔计划 403
一、意大利的政治特点及其与外交的联系 408
第十五章 缺乏独立性的外交(1948年-70年代初) 408
二、加入西方体系 415
三、实现欧洲统一的理想与步骤 420
四、意南、意奥领土争端的解决 429
第十六章 真正外交的形成(70年代中—1987年) 438
一、意大利政治的变化 439
二、“小型东方政策” 446
三、热情而欠负责任的共同体成员 452
四、安全与防务方面的努力 457
五、通向地中海和平与合作的桥梁 463
六、在呼吁“国际新秩序”中的获益 469
后记 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