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心愿实现了 1
第二章 到莫斯科去 4
一 在国际列车上 4
二 莫斯科新貌 7
第三章 苏联进入了全面变革的新时期 13
一 深刻的反思 唯一的选择 14
二 全面改革的三个发展阶段 16
三 全面改革的阻力 25
第四章 戈尔巴乔夫和他的新思维 28
一 从青年农民到总书记 29
二 新的总书记形象 32
三 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形成和发展 35
第五章 民主化与公开性--社会主义旗帜上的两个重要标志 41
一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与改革 43
二 公开性是发扬民主的基本前提 46
三 民主化和公开性使苏联的社会生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52
第六章 苏联学者谈论改革 56
一 思路开阔的拉夫里科夫教授 56
二 知识渊博的波波夫教授 60
三 上层决策的智囊人物沙赫纳扎罗夫院士 64
四 热情友好的凯里莫夫院士 69
五 国家管理学家皮斯科金教授 71
六 资历深厚的法学家科兹路夫教授 74
七 社会经济学家西戈夫教授 76
八 中国问题专家石金副教授 78
第七章 莫斯科经济体制改革讨论会 81
一 管理体制改革的性质和内容 82
二 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和实践 84
三 经济管理改革的方向和措施 85
四 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做法和经验 86
第八章 列宁格勒在改革中腾飞 90
一 列宁格勒的城市建设布局 93
二 文艺界改革展新貌 95
三 列宁格勒的个体劳动者和农贸市场 98
第九章 富饶的乌克兰在改革中展现新貌 102
一 乌克兰的崛起 102
二 一切为了人民的幸福 107
三 乌克兰的教育和卫生事业迅速发展 109
第十章 爱沙尼亚注视着中国的改革开放 111
一 建立经济特区 实行对外开放 114
二 改革呼唤开放 开放促进改革 117
一 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121
第十一章 历史的反思与现实的探索 121
二 赫鲁晓夫和赫鲁晓夫的改革 125
三 勃列日涅夫和勃列日涅夫的“稳定”体制 128
第十二章 改革与人 130
一 人与社会 130
二 意识形态领域工作的改革 132
三 教育体制的改革 133
四 干部制度的改革 137
第十三章 中苏人民的传统友谊重放光彩 140
一 莫斯科老朋友重逢 140
二 科技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日益增长 142
三 苏联人民关注中国的改革和发展 144
四 难忘的苏联之行 145
结束语--中苏关系与当代世界 147